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试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复播油葵耕层耗水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为:开花期现蕾期灌浆期苗期成熟期,现蕾期和开花期是2个需水关键期,尤其开花期对水分最敏感;耕层(0~40cm)耗水量随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灌水量3 000 m~3·hm~(-2)、纯施氮量232 kg·hm~(-2)的水氮组合在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油葵产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耦合效果。本研究为寻求滴灌复播油葵高效水氮优化方案和水氮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分处理对北疆枸杞植株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适宜北疆枸杞栽培的适宜灌溉制度,为该地区今后枸杞灌溉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测定了枸杞株高、茎粗、冠幅、耗水量和产量,分析了不同灌水定额和不同灌水频率对枸杞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枸杞株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枸杞茎粗年净增长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茎粗增幅变小;(3)枸杞各生育阶段耗水强度表现为:结果期>开花期>春梢生长期>秋梢生长期>萌芽至展叶期;枸杞耗水量与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4)当耗水量从583 mm增加到676 mm时,枸杞产量从12 703.5 kg/hm~2提高到14 200.5 kg/hm~2。与此同时,枸杞水分利用效率从1.45 kg/mm减少到1.46 kg/mm,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降低。[结论]从节水和高产的角度考虑,推荐北疆地区枸杞适宜灌溉制度为:枸杞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5 700 m~3/hm~2,每次灌水定额为570 m~3/hm~2,灌水次数为10次,萌芽期—展叶期灌水1次,春梢生长期灌水2次,现蕾—开花期灌水1次,结果期灌水4次,秋梢生长期灌...  相似文献   

3.
膜下滴灌油葵土壤水热高效利用及高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油葵作为高产优质油料作物,在民勤绿洲种植面积较大,但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常规种植油葵已不能满足节水高效的要求。为了研究油葵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水热效应及适宜灌溉制度,于2012年4月-2013年9月连续2 a在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民勤灌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设定4个不同滴灌灌溉定额与常规覆膜畦灌对照处理,测定膜下滴灌油葵不同滴灌处理下土壤水热动态、产量效应、水分利用效率、耗水规律及经济效益,并结合气象数据比较不同滴灌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灌水处理对水热变化、产量、灌溉水利用、耗水特性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保墒效果较好,土壤水分、地温变化平稳,有利于油葵生长;适宜的灌溉定额条件下(灌溉定额288 mm、灌溉8次),油葵单盘籽粒质量、百粒质量均较高,产量较对照平均增加6.03%,节水32.7%,灌溉定额降低162 mm,生育期耗水降低158.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8%,水分生产力达8.0元/m3,净收入增加8.9%。与传统覆膜畦灌相比,膜下滴灌处理整个生育期耗水强度较对照均降低1.0 mm/d以上,能有效降低棵间无效蒸发,减少生育期耗水,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一种经济可行、易于推广的节水方法。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区戈壁葡萄膜下滴灌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取得高产、实现高水分利用率及达到节水的目的,通过野外定位试验在西北干旱荒漠气候区进行葡萄覆膜与不覆膜滴灌的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第一种处理T1(240mm)比不覆膜常规滴灌CK(360mm)节水33%,生育期内浆果生长期日耗水量最大,为需水关键期。在当地气候、土壤及试验研究的栽培模式下,葡萄全生育期的灌水量是240mm;葡萄的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内灌水12次,灌水定额为10~20mm,这种滴灌与覆膜技术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能显著提高葡萄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为西北干旱荒漠戈壁葡萄园膜下滴灌提供了一种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洋葱水分生产函数与优化灌溉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西北内陆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洋葱节水、高产和高效的灌溉制度,开展了2 a田间试验,分析了洋葱的耗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洋葱的水分生产函数,并对洋葱的灌溉制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洋葱的耗水量为170.1~395.7 mm,产量随灌水量和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苗期和成熟期亏水对洋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洋葱水分敏感指数在鳞茎膨大期最大,发叶期次之,苗期和成熟期较小。膜下滴灌条件下,西北旱区干旱年洋葱全生育期灌水量为375 mm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其优化灌溉制度为苗期灌水30~40 mm,发叶期灌水130~140 mm,鳞茎膨大期灌水170~190 mm,成熟期灌水25 mm,灌水间隔可采用5 d。该优化灌溉制度对西北内陆旱区洋葱的节水灌溉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玉米节水增粮的浅埋滴灌灌溉模式,于2021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开展田间种植试验。按作物各生育期设置低水(W1=125.4 mm)、中水(W2=153.6 mm)、高水(W3=166.8 mm)不同定额灌水水平,以滴灌100%水量为对照(CK=179.8 mm),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率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cm耕作土层土壤含水率随灌水量增加而变化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玉米作物耗水量整体存在差异,表现为CK>W3>W2>W1。玉米生长特征变化趋势差异较大,W2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最高;各生育期玉米耗水量总体变化呈波动变化趋势,在拔节期—抽雄期达到峰值。玉米产量不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加,处理W2玉米产量最高,较CK处理增产5.65%,且水分利用率最大,为3.48 kg/m3。在进一步优化节水技术之前,浅埋滴灌W2处理为灌水最佳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半干旱地区玉米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壤通报》2020,(2):325-331
通过田间灌溉试验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滴灌灌水定额和滴灌带毛管布置方式对土壤性状与棉花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一种适宜新疆北疆棉田棉花栽培的滴灌灌水模式。滴灌灌溉田间试验以棉花品种"ND203"为供试作物,采用当前新疆普遍应用的2种典型滴灌带毛管布置方式(一膜两管六行和一膜三管六行)和3种滴灌灌水定额(常规灌水量,节水15%和节水30%灌水量)进行。结果表明:在滴灌灌水定额相同的条件下,与一膜两管六行相比,一膜三管六行滴灌毛管布置方式淋洗棉花行间0~40 cm土层土壤盐分效果最优,棉花产量增加4%~11%;在滴灌带毛管布置模式相同条件下,灌水定额越大,棉花行间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越大、容重越小、持水能力越强,棉花单株成铃数越多。因此,可以认为一膜三管六行滴灌带毛管布置方式与节水15%灌水定额(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3434 m3hm-2)相组合,棉花产量达到最高(6078 kg hm-2),是北疆棉田棉花栽培节水灌溉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田间试验揭示了玉米的耗水规律、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初步得出了试验年气候条件下的高效节水灌溉制度为:第一水是播前水,灌水量为170 mm;第二水在6月下旬,灌水量为98 mm;全生育期灌水量为268 mm.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式为:y =-0.005x(2)+6.0476x-1106.9,相关系数R(2)=0.8916.  相似文献   

9.
灌溉制度对膜下滴灌甜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制定新疆合理的甜菜膜下滴灌制度,设置3个灌水次数(8、9和10次)和2个灌水定额(45和60mm)两因素全组合试验,于2016—2017年在新疆玛纳斯县农科院甜菜改良中心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增加时甜菜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增加,含糖率降低,对甜菜的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无明显影响(P0.05),甜菜叶绿素值随灌水次数与定额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灌水次数与定额交互作用下,灌水8次时由于土壤相对含水率低于50%,甜菜会减产;当灌水9次,灌水定额为45 mm时,增加15 mm灌水定额土壤相对含水率达50%以上,此时甜菜增产7.4%~7.7%,糖产增加9.4%~9.7%;而继续增加灌水次数时,会导致甜菜含糖率降低而降低糖产。因此针对新疆膜下滴灌甜菜以60 mm灌水定额灌水9次为宜,可获得高产与糖产,较传统新疆膜下滴灌甜菜制度节水10%。该研究对指导新疆膜下滴灌甜菜灌溉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平原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比研究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西辽河平原为研究区,设置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灌溉方式和高、中、低3种灌溉水平,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根系分布、耗水量及产量等进行分析,寻求适宜试验区玉米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结果表明:(1)平均叶面积指数膜下滴灌较浅埋滴灌处理高13%~20%。膜下滴灌根系在30 cm土层内分布均匀,浅埋滴灌根系分布较膜下滴灌深10 cm。(2)膜下滴灌总耗水量较浅埋滴灌低9%,节水效果明显。(3)平水偏枯年膜下滴灌处理产量高于浅埋滴灌7%~15%,平水偏丰年膜下滴灌处理的产量低于浅埋滴灌处理6%~19%(p0.05)。(4)中水处理产量高,水分生产率最大,为最佳灌水处理。(5)对不同研究区通过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当年降雨预报推算生育期降雨量,对于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膜下滴灌更佳,灌溉定额为186.1 mm,灌水7次。降雨量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浅埋滴灌更佳,灌溉定额为228.0 mm,灌水8次。研究结果可为试验区及类似地区玉米高效灌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激光平地的基础上,进行了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地膜洋葱耗水量和产量影响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洋葱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下降,最佳灌溉量为420mm,产量达1.26×105~1.31×105 kg/hm2,比灌溉量840mm的处理增产了4.1%~4.8%,节水率达50%。洋葱生育期灌水7次的较灌水14次的产量为高。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小,洋葱耗水量也减小,但相应的产量逐渐增大,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洋葱需水量呈抛物线形变化,即生长前期、后期小,中期大,该规律与土壤水分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的棉花需水量及节水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适宜的灌溉制度,2008年通过田间灌溉试验,采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和耗水规律。以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拟合了棉花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分析评价了膜下滴灌棉花的节水效益。结果表明: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为543 mm,其中苗期252 mm,蕾期186 mm,花铃期316 mm,吐絮期139 mm。随滴灌量减小,耗水量减小。滴灌量影响棉花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及产量,并不影响耗水比例。相应于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点的滴灌量要低于产量最高点的,因此节水与增产产生矛盾,仅从节水角度考虑,滴灌量为3 091 m3/hm2时,可以达到最大灌溉水利用效率,要获得最大产量,滴灌量应满足3 464 m3/hm2。与漫灌相比,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效益明显。在同一灌溉量下,膜下滴灌增产30.2%,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30.2%,在同一产量水平下,节水29.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1.5%。  相似文献   

13.
新疆麦后复播大豆适宜滴灌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北疆地区麦-豆两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麦后复播大豆加剧了与春播作物的用水矛盾,因此,为缓解农业用水压力,本研究通过设定不同滴灌量,从中筛选出适宜复播大豆种植的灌水量,为复播大豆节水、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黑河43′为试验材料,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设置3000、 3600、 4200、 4800 m3/hm2四个灌溉量处理,研究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 分配及植株中养分吸收特征的影响。【结果】复播大豆干物质、 植株中N、 P2O5及K2O的积累均符合Logictic生长函数模型。复播大豆单株干物质重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灌水量4200 m3/hm2处理最高; 各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均在出苗后49.5~53.0 d,快速积累期为30.3~31.9 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为0.48 g/(plant·d)。不同滴灌量处理大豆植株中N、 P2O5和K2O含量随着滴灌量的增加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苗后47.1~49.9 d、 44.8~45.1 d和44.6~46.1 d,快速积累期分别为31.7~36.4 d、 22.2~22.4 d和28.7~31.46 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分别为26.35、 8.15和9.30 mg/(plant·d)。滴灌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以4200 m3/hm2(W3处理)最高,为3741.23 kg/hm2,分别较3000、 3600和4800 m3/hm2三个处理增产30.42%、 13.98%和8.44%。子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蛋白质和脂肪总量以4200 m3/hm2处理最高,为53.03%。【结论】适当增加灌水量,不仅能够促进复播大豆植株养分的吸收、 积累,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同时还提高了子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总含量。但灌水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降低。因此,推荐灌水量为4200 m3/hm2作为北疆复播大豆高产、 节水的合理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14.
北疆膜下滴灌棉花产量及水分生产率对灌水量响应的模拟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节水高产的灌溉技术,在新疆棉花种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灌溉是影响新疆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对灌水量的响应,该文首先采用2010年和2011年新疆棉花膜下滴灌田间试验数据验证二维土壤水与作物生长耦合模型模拟棉花产量和耗水量可靠性。结果表明,二维土壤水与作物生长耦合模型能够可靠地模拟土壤含水率、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籽棉产量和耗水量。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 RMSE)为4.6%~23.4%,一致性指数为0.677~0.974;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分干物质量n RMSE分别为6.3%~15.7%和7.2%~14.1%;籽棉产量和耗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分别仅为1.1%~6.7%和0.3%~9.2%。利用率定和验证后的模型参数进一步模拟10种灌水量情景下的棉花籽棉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籽棉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抛物线关系,而水分生产率则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北疆地区膜下滴灌棉花优化灌水量为280~307 mm。该研究可为北疆地区棉花灌水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灌水处理对漫灌改滴灌红枣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南疆沙区成龄红枣漫灌改滴灌适宜的滴灌模式,采用双因素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900,1 050,1 200mm)和灌水次数(10,14,18次)对红枣漫灌改滴灌后整个生育期0—200cm土层盐分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各处理均表现为距树干越远土壤盐分质量比越高,增大灌溉定额使距树干60cm处0—20cm土层土壤盐分质量比明显增大;增加灌水次数可以显著降低距树干60cm处0—80cm土层土壤盐分质量比。垂直方向上土壤盐分质量比呈"S"形分布,表层土壤有明显积盐现象;不同灌溉定额处理垂直方向上均出现一个低盐带(2g/kg),低盐带深度范围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漫灌相比改滴灌水平方向上土壤盐分质量比变化不大,且表层土壤也无明显积盐现象。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盐分质量比峰值出现在6月新稍期或7月花期;在0—200cm土层,10次、1 200mm灌水处理和14次、900mm灌水处理的盐分淋洗效果与漫灌CK处理相近,漫灌处理只在0—100cm土层盐分淋洗效果明显优于改滴灌处理。灌水次数对0—200cm土层各时间阶段土壤盐分质量比的影响弱于灌溉定额。漫灌改滴灌不同于连续滴灌,漫灌改滴灌后,过低或过高的灌溉定额均不利于提高红枣的产量,与其他处理相比,18次、1 050mm灌溉定额处理不但具有合理的盐分时空分布,且产量(7 549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漫灌增产12.87%,节水30%,可以作为当地节水、高产和高效的红枣漫灌改滴灌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不同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疆干旱气候条件下,2009年通过对棉花膜下滴灌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灌溉定额和灌水周期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周期5d的处理能够达到棉花最适宜的土壤水分范围。在相同的灌水周期下,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较高灌水频率对根区土壤盐分具有较好的淋洗作用,灌水周期10d的处理,土壤盐分波动变化较大,在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出现累积现象。从节水增产和抑盐方面考虑,灌溉定额3 900m3/hm2,灌水周期为5~7d的灌溉制度适合北疆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是提高灌水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该研究采用HYDRUS-2D模型结合寻优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疆核桃滴灌优化制度。利用2018年和2019年定点观测土壤水分数据进行模型率定与验证;利用模型设定128种情景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南疆干旱区滴灌成龄核桃不同灌溉制度下的深层渗漏和水分胁迫。应用模型结合灌溉制度寻优函数探求滴灌条件下成龄核桃各灌溉制度土壤水分通量。结果表明:HYDRUS-2D模型模拟土壤含水率精度较高,R2为83.03%~83.73%,均方根误差在0.016~0.017cm~3/cm~3范围。根据模型模拟结果,推荐新疆干旱区核桃滴灌制度为灌水定额35 mm,灌溉11次,灌水周期9 d,灌溉定额385 mm或者灌水定额50 mm,灌溉7次,灌水周期14 d,灌溉定额350 mm,在以上滴灌制度下,可最大限度减少农田水分损失和提高灌水利用效率。该研究可为制定南疆滴灌条件下成龄核桃适宜灌溉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补充灌溉对土壤水分和胡麻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灌水条件下胡麻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和增产效果,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对胡麻田土壤水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灌水(T_0)、分茎水80mm(T_1)、分茎水60mm+盛花水40mm(T_2)、分茎水80mm+盛花水40mm(T_3)、分茎水60mm+现蕾水40mm+盛花水40mm(T_4)。结果表明:分茎期灌水而现蕾期不灌水有利于增加现蕾期80—140cm土层含水量。在盛花期,T_2处理120—140cm土层含水量分别比T_3,T_4处理增加了11.40%和11.08%,这表明T_2处理对此时期深层土壤水分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胡麻成熟期表层土壤的含水量与盛花期相比有所下降,而100—200cm土层的水分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导致土壤中的无效水增多。随着灌水量增加,农田耗水量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降雨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农田总耗水量的比例均降低。可见,减少灌溉量可以提高胡麻对土壤贮水的吸收利用,降低了农田总耗水量,从而更有效地增加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与T_0处理相比,T_2处理的籽粒产量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36.50%和12.27%。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T_2处理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19.
鄂北地区水稻适宜节水模式与节水潜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作物需水规律、探寻适宜节水模式对缓解农业用水短缺十分重要。该文基于长渠灌溉试验站2009-2013年的水稻灌溉试验数据,分析了浅灌、中蓄、湿润3种传统灌溉模式下水稻的需水规律;运用率定后的ORYZA_V3模型模拟了30 a(1981-2010年)不同灌溉模式、不同灌溉下限以及不同灌水定额等多种情景下的水稻生长,对比分析了水稻各生育阶段腾发量、耗水量、灌溉定额、灌水次数、产量以及水分生产率在不同情景下的差异;通过模拟典型年不同受旱情景下的水稻生长,对比分析了各生育阶段不同受旱程度对水稻腾发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浅灌模式相比,湿润模式下水稻年均产量增加2.7%、灌溉用水量减少4.2%;中蓄模式下水稻产量减少2.3%、灌溉用水量减少1.1%;湿润模式优于浅灌、中蓄模式。分蘖期的灌溉下限低于90%能减少水稻腾发量47%以上,其他阶段的灌溉下限低于70%时能减少水稻腾发量10%以上;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受旱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综合考虑节水、降低田间管理难度、确保粮食产量等因素,提出了鄂北地区的适宜灌溉模式:蓄水深度为60 mm,返青期保持薄水层,黄熟期水层自然落干,拔节孕穗期、乳熟期可中度受旱(灌溉下限为饱和含水率的70%~80%),分蘖、抽穗开花期可轻度受旱(灌溉下限不能低于饱和含水率的80%);灌水定额为30~40 mm。该适宜灌溉模式可为鄂北地区至少可节水1.68亿m~3,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研究结果对指导鄂北地区水稻灌溉用水和明晰节水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技术是提升扬黄灌区制种玉米产量、支撑制种玉米产业增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建立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下的科学高效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在甘肃扬黄灌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和灌水次数下制种玉米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效果。结果表明,灌溉定额从2 250 m3/hm2增加到3 000 m3/hm2时,制种玉米增产幅度达33.84%,但灌溉定额高于3 000 m3/hm2并继续增大时增产效果不明显,生育期耗水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明显。灌水次数从10次增加至20次时,制种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降低趋势,灌水次数多于15次并继续增加时,制种玉米减产显著。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在灌溉定额偏低条件下,增加灌水次数会造成制种玉米严重减产。当生育期灌溉定额为3 000 m3/hm2、灌水次数为10次时,折合产量较高,为7 386.9 kg/hm2,较其余处理增产-2.77%~93.5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7.83 kg/(mm·hm2),较其余处理提高5.32%~78.30%;种植纯收益较高,为29 683.6元/hm2,较其余处理增加-511.8~20 675.4元/hm2;产投比最高,为3.03,较其余处理增加0.07~1.38。可见,灌水10次、灌溉定额为3 000 m3/hm2时灌溉水利用效果相对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