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根据江苏苏北稻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进行稻田套养小龙虾种养模式试验攻关与示范,并组装现有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改造、放养前准备、虾苗放养、生产管理、水稻栽培、小龙虾起捕等一系列种养管理措施,旨在为江苏苏北稻作区及我国其他相近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垦殖与稻作》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中国农垦北方稻作协会、辽宁省农垦局共同主办的水稻专业技术期刊。它立足于北方稻作地区 ,面向全国稻区。主要宣传报道我国北方水稻研究最新成果 ,交流各地水稻丰产经验 ,介绍水稻生产新技术及新农药、肥料、农机等。辟有水稻育种、水稻栽培技术、稻田植保、稻田施肥、稻田机械化、稻田生态工程、国外稻作、盐碱地利用、编读往来、稻作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 ,实用性强。适于水稻科研、技术人员 ,农业院校师生 ,有关领导 ,广大稻区农民朋友参阅。本刊为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0 0 7…  相似文献   

3.
杜永林 《中国稻米》2008,14(2):26-28
从发展现代农作制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阐明了现代稻作技术体系的功能定位,重点介绍了江苏省近几年研究并应用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化轻简栽培技术、少免耕稻作栽培技术等主要现代稻作技术体系原理及模式,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稻作技术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稻田间作业的主要机械 ,如收割机、插秧机等均要求稻田土壤有一定的硬度才能正常行走作业。而稻田土壤硬度与其含水量密切相关 ,含水量越低 ,硬度越高。降低稻田饱和含水量 (土壤全部孔隙为水份充满时的含水量 ) ,可使稻田含水量在排水后较快地降至适应机械作业的水平。有利水稻机械及时下田作业 ,争取农时。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稻田的排水晒田措施对其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为稻作生产机械化提供相应的农艺管理措施。1 研究方法试验在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农场进行 ,试验地土壤质地为壤土 ,将试验地按正常耕作要求用拖拉机耕耙平整 ,沉实一…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地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江苏沿海稻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进行稻田套养小龙虾种养模式试验攻关与示范,并组装现有技术,制定江苏沿海地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稻田选择与改造、放养前准备、虾苗放养、生产管理、水稻栽培、小龙虾起捕等一系列种养管理措施,旨在为江苏沿海稻作区及我国其他相近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矿化N素因子调控原理,作者探讨了稻作期间稻田土N素矿化随季节和土层变化的情况。采集表层土壤为样品,以周围海湾水为灌溉水,稻田中央被富营养化灌溉水所污染,这些土壤分为顶层表土(0—3cm)和3—9cm2层,土样分析项目是是在30℃下恒温培养4周后的干、湿土壤的矿化N量,土壤酶活性(包括β—葡萄糖酶,β—乙酰基葡萄糖胺酶,蛋白酶),碳水化合物全量,可溶热水的已糖和NH_3-N。夏季土壤N素矿化的风干效应十分明显,复水后有利于水稻生长。与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CH4)的最大排放源之一,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领域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不同水稻品种和稻作技术的产量与碳排放差异显著,因此,掌握品种更新与技术改进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可以为高产低碳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1960s—2010s,我国水稻品种和稻作技术的演变特征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总体而言,我国近50年来在品种不断更新和稻作技术显著改进及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下,水稻单产提高了37.0%,尽管单位面积碳排放增加12.2%,但是单位产量碳排放下降了18.1%,是一个增产减排的协同发展历程。基于情景分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条件下,综合水稻品种、灌溉方式、化肥减量以及稻作系统调整,以2010s为基线,我国2030s稻田温室气体总排放将下降17.0%以上,其中稻作技术改进和化学品增效减量的减排潜力最大。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从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等5种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6个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和推广与示范价值。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稻田景观破坏、传统稻作文化丧失、水稻品种资源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传统稻作技术丧失等方面,当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特别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栽培技术是影响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综述了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育秧技术、移栽技术、节水稻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稻田综合利用技术,探讨了目前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展望了辽宁未来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稻作生产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吉林省水稻种植历史、稻作历程及吉林水稻育种、栽培发展过程。从提高机插作业率和改善稻田土壤环境,实现增碳培肥两方面提出了现阶段需解决的问题。并展望吉林省水稻的发展,为吉林省稻作科技发展确定研究方向和推进稻作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水稻耐盐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一种对盐碱中度敏感的作物,土壤盐碱化是限制盐碱稻作区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深入开展水稻耐盐碱性研究,了解水稻耐盐碱生理机理、遗传差异,盐碱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提高水稻耐盐的方法,对发挥水稻品种在盐碱稻作区的产量潜力,保证盐碱稻作区粮食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为更好地展示全球稻作栽培、育种新成果和新技术,助力中国水稻走向世界,促进全球稻作产业健康发展,湖南省作物学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与长沙市人民政府拟于2018年9月26-29日举办"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组成了以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为主席的国际稻作论坛理事会。将邀请世界著名稻作专家做主题报告,打造一场涵盖水稻全产业链的高规格国际性行业论坛。欢迎国内外从事水稻栽培、育种、制种、稻米产业研究和管理的专  相似文献   

13.
水分管理调控水稻镉污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稻田镉污染严重,稻米安全问题突出,发展能够有效调控水稻镉污染的产品与措施尤为迫切。稻田生态系统高度复杂,并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水稻镉污染调控难度大。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水分管理不仅能够保障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产量和稻米品质,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水稻镉积累。本文综述了水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动态变化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阐述了水分管理降低水稻镉积累的主要机理,总结和展望了目前水分管理模式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实际生产上通过优化水分管理技术降低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更有效实现水稻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常规种稻(CK)、稻蛙共作低密度养蛙(DWL)和稻蛙共作高密度养蛙(DWH)3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养分含量变化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蛙共作提高了土壤pH值、电导率、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同一生育时期,DWH处理土壤养分含量高于DWL处理;与CK相比,DWL处理显著降低水稻产量12.0%,DWH处理降低水稻产量3.1%,差异不显著。稻蛙共作导致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显著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可见,在稻作系统下养殖适宜数量的黑斑蛙会导致水稻产量小幅下降,但稻谷安全性和黑斑蛙产出提高,不仅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生产过程中不施化肥和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影响。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CH4的主要排放源,水稻根系与土壤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究水稻根系和土壤性状与稻田CH4排放的关系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稻田CH4产生和排放的机理及其与水稻根系和土壤性状间的内在关系,并展望了进一步探究水稻和土壤性状与稻田CH4排放关系的研究方向,为实现水稻丰产与固碳减排协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根据各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水稻种植特点,将中国稻区划分为6个稻作区(一级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对各个稻作区和亚区的基本情况、自然生态条件、稻田种植制度、品种类型、主要病虫害等作了评述,並提出水稻生产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由张卫建研究员领衔的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在水稻植株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阐明了水稻新品种在典型稻田的甲烷(CH4)减排效应,揭示了水稻植株与稻田CH4排放的地上地下互作机制。此研究说明我国现代水稻育种是一个既增产又减排的历程,对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改良和稻作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于2017年5月2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节水型稻作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缺水是21世纪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本文扼要阐述了我国发展节不型稻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从水分生理与生态角度分析了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反应,我国稻田需水用水特点、存在问题及节水潜力,最后养重对水稻旱种等节水型稻作的研究及发展前景进行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水稻是福建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70%,稻谷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80%。因此,保护利用稻田和水稻品种资源,与水稻的产量密切相关。本文仅从稻田生态多样性与水稻品种资源多样性及其两者的关系作一简述。一、稻田生态类型多样性福建省稻田分布在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3’~28°19’,由于境内变化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布带以及人类社会活动,构成福建省稻田生态类型多样性,主要有土壤类型多样性、土壤营养元素和理化性状多样性、病虫害种群和天敌种类多样性、稻田气候多样性和…  相似文献   

20.
杨雨菲 《中国稻米》2022,28(4):112-114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时代里,稻田是随处可见的人类生活记忆,稻作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词歌赋都赞美过种稻和稻田。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实证了1万多年来水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社会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