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毛竹材材性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马灵飞  马乃训 《林业科学》1997,33(4):356-364
通过对毛竹材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纤维素含量和基本的分析测定,研究了不同年龄、不同胸径、竹秆不同部位栲生性状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竹材纤维长度主要受竹秆部位的影响,与年龄和胸径无显著相关,组织比量与年龄无显著相关,与胸径有一定相关;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与年龄、胸径、竹秆部位均有关系,从材性变异特点来看,经营培育小径级毛竹对制浆造纸更有利。  相似文献   

2.
麻竹材纤维形态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是我国南方著名笋竹两用竹种,竹秆粗大通直,大量用于制浆造纸,纤维形态特征是研究竹材材性的基础之一。本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闽南产的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造林方式、不同年龄、竹秆不同部位的麻竹材纤维形态进行了测定并系统分析其变异规律,为麻竹材的定向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试验于1997年间在福建省南靖县国有永丰林场和平和县国有天马林场进行,以地位级、造林方式、年龄、竹秆垂直部位、竹秆水平部位为因子,各因…  相似文献   

3.
石竹材材质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胸径、竹竿不同部位石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的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 :年龄、胸径、竹竿部位对石竹材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均极显著 ,且年龄对其影响大于胸径和竹竿部位 :石竹材基本密度与力学性质表现为 :上部 >中部 >下部 ,随胸径的增加而减小 ,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5年生开始呈下降趋势 ,石竹材作为结构用材的适宜采伐年龄为 4年。  相似文献   

4.
麻竹材化学成分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造林方式、不同年龄、竹秆不同部位麻竹材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麻竹材化学成分的首要因子是年龄,对各化学成分指标影响均极端显著;其次是竹秆部位(包括垂直部位和水平部位),对部分化学成分指标影响显著;次要因子有立地条件和造林方式,其对麻竹材化学成分影响不显著,各因素对各化学成分指标影响重要程度的顺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不同海拔毛竹竹材化学组成成份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毛竹不同海拔类型的竹材纤维形态、化学成份等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海拔间竹林纤维长度、宽度与长度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定差异,胸径与纤维长度,宽度呈负相关(r=-0.3623与-0.3907);不同年龄的竹材纤维长度、宽度亦存在一定规律性变。随年龄增加,木素含量也随之增大;抽提物中热水、1%NaOH、苯醇(苯和乙醇的混合液)随之减小。竹林养分元素含量分析表明,随海拔增高,N、P、K、Ca等元素也有一定规律性变。  相似文献   

6.
对新兴、丰顺、英德3 个地方的连片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林分生长性状和竹材性状进行系统调查及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兴麻竹林分竹丛内竹秆数量多且竹秆年龄结构较为均衡,丰顺麻竹林分竹丛内竹秆数量很少且竹秆年龄结构不均衡,英德麻竹林分竹丛内竹秆数量少,竹秆年龄结构亦不均衡;160 m2 竹林中,新兴麻竹林分竹秆数量显著多于英德和丰顺,达263 株。一年生竹秆平均胸径以丰顺最大,其他两地较小;其他年龄竹秆平均胸径新兴、英德较大,丰顺最小;新兴、英德两地间麻竹林分竹秆胸径大小在所有年龄级中均无显著差异。3 个地区间麻竹竹秆的加工性状有显著差异,新兴麻竹竹秆分枝特别高、秆重大,英德麻竹秆高最大,分枝较高,因而两者均是较好的加工重组竹材的材料;丰顺麻竹材分枝特别低,但秆重较大,作为重组竹材的加工材料还是可行的。3 个地区的麻竹竹秆基本密度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毛竹年龄、竹秆部位、竹林所在坡向和坡位、以及全年不同月份对竹材含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毛竹竹材含水量随竹龄增加而逐渐降低;竹秆基部含水量明显高于中部,竹材梢部含水量最低;竹林所在坡向和坡形影响着竹材含水量,竹材含水量表现出阴坡 > 半阴坡 > 半阳坡 > 阳坡、凹形坡 > 直线坡 > 凸凹坡 > 凸形坡的变化规律;全年中8月份竹材含水量最高,2月份最低。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2年生麻竹不同竹秆部位纤维长度及其频率分布、宽度、长宽比、双壁厚、腔径、壁腔比的差异。揭示了其纤维形态特征随竹秆垂直部位的变化表现为:竹秆离地高度4.5 m处的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最大,纤维宽度和纤维壁厚在2.5 m处最大,纤维腔径、纤维壁腔比分别在6.5 m、0.5 m处最大。2年生麻竹材纤维形态特征随竹秆水平部位变化表现为:竹壁中层纤维长度最长,内层最短。竹壁外层纤维宽度、壁厚和壁腔比最大,内层最小。竹壁内层纤维长宽比最大,外层最小。竹壁内层纤维腔径最大,中层最小。纤维长度大部分集中分布在大于1.5 mm区间范围,占70%左右,属于长纤维类型。研究结果为麻竹材的定向培育和麻竹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酒竹不同年龄、不同节段的竹材纤维构造,探讨了竹材纤维构造参数的变化规律,为酒竹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实验发现:酒竹竹材纤维细胞细长,两端渐尖,有时在端部出现分叉现象,其腔径较小,胞壁较厚;竹材节部的纤维形态与节间不同,具有钝的尾端,存在分叉现象,与节间的纤维相比节部的长度短很多。酒竹纤维长度轴向变化规律为:中部上部基部,纤维的长度与节间的长度相关;酒竹各部位的纤维宽度与以往研究不同,其1年生竹材纤维宽度中部基部上部;秆材的年龄和部位会对酒竹纤维的形态指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酒竹可作为优质纸张的纸浆原料,在其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竹材的采伐年龄及部位,以达到竹材的最大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样地调查法进行毛竹林分结构调查,标准竹解析法测定毛竹林分立竹秆形结构,参照GB/T15780-1995标准采集竹材材性测试样品,并采取实验室测试分析法测定其材性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性状、土壤营养成份、毛竹年龄对毛竹胸径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以及纤维长宽比等的影响。经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土层厚度、水解氮含量与年龄等都对毛竹纤维长度影响显著,速效磷含量对毛竹纤维宽度影响显著,有机质含量对毛竹纤维长宽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浙江衢县种源毛竹材纤维长度、长宽比和纤维素含量均大于其它5个毛竹种源。不同种源毛竹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长宽比差异均极显著。培育毛竹纸浆材应优先选择浙江衢县种源。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毛竹更有效的化学加工和利用,文章以3~4年生毛竹为对象,研究了脱木素处理对毛竹材径向不同部位的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木素处理对竹材径向各部位纤维宽度和壁厚影响较为显著,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处理时间增加,纤维长宽比呈减小趋势、纤维壁腔比呈增大趋势;竹材径向各部位纤维素相对结晶度随着脱木素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增加趋势;与近竹青部位和竹中部位相比,脱木素处理对近竹黄部位的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北京植物园竹亚科植物耐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冬季,北京地区气温降至40年来历史最低,竹亚科植物经历了严峻的低温考验。对北京植物园竹园栽植的10属59种竹子从叶、枝、秆的表现和新枝叶、新笋的生长等方面进行了耐寒性评估,结果表明,金镶玉竹、乌哺鸡竹、黄古竹、灰竹、黄槽竹、黄竿京竹、蓉城竹、早园竹、御江箬竹、善变箬竹、箬叶竹、鹅毛竹等33种耐寒性较强,表现较好;刚竹、红壳雷竹、斑竹、黄皮绿筋竹、绿皮黄筋竹、罗汉竹、油苦竹、秋竹等26种耐寒性稍弱,表现较差。研究发现,小气候环境对竹种的越冬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新栽植竹种的防寒措施对提高越冬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越南甜竹纤维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竹原料、甜竹浆的纤维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竹原料纤维平均长度为2.37 mm、平均宽度17.91μm、长宽比值132.40;纤维平均壁厚为8.13μm、平均腔径为2.57μm、壁腔比值6.33。研究了在蒸煮过程中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蒸煮过程中甜竹纤维长度不断变小,从2.37 mm(原料)到1.79 mm(全浆),减少24%;蒸煮过程中纤维长宽比值也不断缩小,从132.40(原料)到98.89(全浆)。与青皮竹浆、桉木浆(阔叶木)、马尾松浆(针叶木)和麦草浆(草类)的纤维形态相比,甜竹浆纤维长度大于麦草浆纤维,小于马尾松浆纤维,与青皮竹浆和桉木浆纤维长度基本相近,因此甜竹浆纤维属于长纤维范围,是一种优良的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5.
以3年生毛竹材为原料,研究了毛竹竹粉和竹原纤维的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纤维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竹原纤维的宽度(143μm)与竹粉(136μm)相当,长度(22.63 mm)远高于竹粉(0.61 mm),使其长宽比(158.25)远高于竹粉(4.49)。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竹原纤维的纤维素含量(65.6%)比竹粉(37.3%)高得多,聚戊糖含量(17.1%)略低于竹粉(20.1%)。竹粉中的木质素含量为24.5%,是竹原纤维中木质素含量(11.5%)的2倍多。竹原纤维的高纤维素含量和低木质素含量是其广泛应用于制浆造纸行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竹木混合纤维的制备直接关系到竹木复合中密度纤维板生 产工艺路线的选择。此项研究在比较分析竹、木纤维形态差异的基础上,考察了竹木片混合 磨浆的可行性和影响纤维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可以采用 竹木片混合磨浆工艺制备用于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的竹木混合纤维;在实验室条件下,竹木片 混合比和磨浆时间对纤维质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竹材制浆造纸及高值化加工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竹材是一种优良的纤维原料,可用于制浆造纸和提取竹原纤维。竹材的纤维形态、化学成分基本介于针叶木和阔叶木之间,漂白竹浆的品质与木浆相当。虽然竹子存在半纤维素和灰分含量较高等不足,但其α-纤维素含量较高,可制取高得率级溶解浆。竹浆是中国造纸工业鼓励发展的浆种,目前产能在200万t/a以上,且今后几年将出现快速增长势头。竹浆厂每年产生大量的纤维类废弃物。以竹浆生产为主线,提供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将是未来竹浆企业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盈利模式。生产溶解浆、生活用纸等新型差异化终端产品,并对制浆过程产生的纤维类废弃物进行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制备阻燃型保温材料、乙醇和丁醇等生物质燃料,以及纳米纤维素微晶产品,是现在竹浆企业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竹原纤维具有天然抗菌抑菌性、吸湿除臭、抗紫外光、隔音隔热性等功能特性,是生产高档服装、吸附材料和隔热隔音材料的良好纤维原料。竹原纤维的生产目前已实现工业化,但产业规模有待提高,产品标准亟待制定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细观力学方法,研究竹材在横弯断裂过程中竹纤维束断裂与抽拔这2种损伤模式的能量吸收机制,并实际计算基本组织开裂、界面分层、竹纤维束断裂、竹纤维束抽拔4种损伤模式对竹材横弯断裂的增韧贡献。结果表明:1)不同组织结构在损伤演化过程中会因不同的能耗而具有不同的增韧贡献,在这4种导致竹材优良强韧性能的主要结构因素中,单位面积上纤维束拔出功对断裂功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纤维束断裂;2)通过对试件的断裂总耗能试验值与按照4种损伤模型计算的耗能理论值进行比较,二者结果很接近,表明本文对竹材不同组织结构在横弯失效中的力学功能所建立的物理模型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避光处理对麻竹笋苦涩味强度及单宁含量、形态与分布影响的机理。[方法]运用感官评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透射技术和磷钨酸-钨酸钠比色法,采用覆土(EP)、双层不透光套袋(CLPB)和自然生长(CK)3种不同处理,对麻竹鲜笋的口感品质进行感官评定,分析测定麻竹笋笋体单宁物质含量、形态和分布。[结果](1)不同处理的麻竹鲜笋的口感不仅均呈苦涩味,且苦涩味强度均表现为由麻竹笋的基部到笋尖逐渐增强的趋势,其苦涩味强度整体大小顺序为:CKCLPBEP。(2)麻竹竹笋壁中含有单宁物质的细胞(CWT)可被2%氯化亚铁溶液染成黑色,与不含单宁物质的细胞区别明显。(3)单宁大量分布在薄壁细胞内,少量在纤维细胞内,维管束中的筛管和导管细胞中无单宁分布。(4)单宁在薄壁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内,少量分布在液泡中,电镜下CWT中积累的单宁可分为絮状、颗粒状和块状3种类型。(5)不同处理的麻竹笋单宁含量为CK:1.15 2.67 mg·g~(-1),CLPB:1.03 1.43 mg·g~(-1),EP:0.36 1.13 mg·g~(-1),其相应的CWT密度大小顺序为:CKCLPBEP,3种处理不同部位的单宁含量与CWT密度大小均为笋尖中部基部。[结论]避光显著降低麻竹竹笋壁的苦涩味强度及单宁含量,自然光照下生长的麻竹笋苦涩味强度及单宁含量显著高于避光处理;光与竹笋中单宁物质分布和形态相关不显著,单宁形态仅与竹笋部位密切相关。覆土、套袋等避光措施可显著降低笋体单宁物质的含量,降低苦涩味,改善竹笋的口感品质,为培育低苦涩味麻竹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