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微山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进行分类统计,运用打分分级方法进行定量评价,总结该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文章主要从风景资源分类和风景资源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该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根据风景区内景点的欣赏特征、文化价值、环境条件和质量、科学价值以及用地条件的差异,全区景点分三级逐一进行了评价;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为依据,结合风景区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在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层和项目层对风景名胜区进行了评价,希望为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对白水洞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在实地收集风景区内风景资源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类型与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白水洞风景名胜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对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名胜区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风景资源特点,并对其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全面评价,认为南北湖风景名胜区有着独特的水文景观资源和天象景观资源、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以及悠久的人文景观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内外部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亚布力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的编制,系统地对亚布力的风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和分类,确定景源对象,综合评价景源特征;并根据风景资源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这将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后期规划和景区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对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认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品味较高、特色较突出;指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热情好客的社会氛围等为白水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条件;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规律提出了促进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和评价项目及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增城市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认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资源品味较高、资源特色较突出,指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越、便利的交通条件、热情好客的社会氛围等为白水寨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规律提出了促进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从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等方面探讨了保护培育规划,针对风景资源保护的专项规划,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风景资源评价是风景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风景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拥有独特的风景资源,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称谓。在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多标准风景资源评价体系,从景源质量、生态价值和发展条件3方面构建统一的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综合评价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现状。结果表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很好等级区域面积占比为11.22%,好区域面积占比为21.99%,较好区域面积占比为27.29%,一般区域面积占比为27.29%,不好区域面积占比为12.15%。研究区的风景资源空间发展不均衡,南北部优于东西部。建议在发展南北区域时,严格保护风景资源,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控制东部区域的游客人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西部植树造林和塌方修复工作,增设景源标识牌。  相似文献   

11.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森林资源景观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枫湖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森林资源、森林生态因子、森林植被、古树名木、野生动物和群落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红枫湖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资源,对红枫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治理和水源地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代表着我国生态系统保护的特色,近年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选取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温州自然保护地代表,深度挖掘携程网、去哪儿网、美团等共7大旅游网站游客评论,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和IPA分析法对其进行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结果表明:1)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灵一龙景区为游客提及最多的高频词,语义网络呈"核心-次核心-外围"布局。2)游客以积极情绪为主,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可控程度之内。3)基于游客感知,可将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形象归纳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娱乐项目、服务管理、文化体验、情感评价等6个项目,并细分为16个要素进行研究。4)对16个构成要素的具体评论依次进行编码分析,构建IPA模型分析得知,游客感知的各要素表现性分值较高,但重要性分值较为分散。其中,自然景观风貌、公共交通、景区管理、氛围评价为优势要素,暂无弱势要素。  相似文献   

13.
余静静  陈方明 《绿色科技》2014,(11):280-282
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景源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并从其景源的类型结构和等级两方面作了整体分析,对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的特色,指出了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木兰山风景名胜区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充分依托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深挖木兰文化和宗教文化,突出“木兰故里”、“宗教圣地”和“地质奇观”这三大主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于喀纳斯湖风景区旅游旺季和淡季时间段,采用实地景源调查、考察访谈方法,在对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总结提炼出适合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卦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就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模式和特点进行探讨,并对"心意传承"这一方式在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中的重要性进行表述,从而对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各景区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且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麓山景区无论是景观质量还是环境质量都明显优于其它景区;橘洲景区虽有闻名的人文景观,但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景观资源综合评价还稍逊于人文景观资源虽少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较好的天马山景区;桃花岭景区、石佳岭景区由于所处位置的影响,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得分较低。根据综合评价,提出了景观资源进一步开发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重视资源点的评价与保护,易忽视琅琊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相互演进的过程与关联。从文化景观角度出发,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与保护,是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在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分析琅琊山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提炼文化景观价值和承载点,提出文化景观保护策略,并探讨该研究对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境内的北山林区,是一个点多、域大、林丰、景美以及民族物色空出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本文通过对其风景资源的分析,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对仙公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进行分类,利用景源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等四大综合评价指标对景区内52个比较有评定价值的景源进行评价分级和各景区综合评价,针对该风景区的现状与特点,对风景区进行详细的植物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20.
赵珍 《林产工业》2016,(8):67-70
随着国家对史迹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史迹型风景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植被规划,在理论上与方法上却显得相当单一。通过对史迹型风景名胜区植被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史迹型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植被修复规划为例,通过对风景区场地生境的调查、植被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推演出现状植被评价结果,结合现状植被评价结果以及总体布局,提出风景区内植物修复以及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相关风景区植被修复与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