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有36个行政村,农户9376个,2.92万人口,农村低压线路257.8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106.3千米,配电变压器236台,乡村电工107名,地区年总售电量2730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为934.93千瓦时。西集供电所建于1987年,在所长带领下,全所31名职工本着“让局领导放心,让当地领导满意,让西集地区95%的老百姓对西集供电所没意见”的原则,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电力建设事业之中。充分实践着“为农业生产,为农村经济,为农民生活服务”的宗旨,不断取得新成绩,受到群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01年供电所被北京供电公司评为农网改造…  相似文献   

2.
对待工作,他服从大局,精益求精;对待职工,他体恤入微,情法兼备;对待客户,他耐心诚恳,热情周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书写了农民儿子的朴实本色,谱写了京郊农电的中国最美。他就是北京通州供电公司西集供电所所长张树明。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地区共有141个乡镇供电所,其中10个远郊区县有126个乡镇供电所,朝阳、海淀、丰台地区有涉农业务的乡镇供电所15个,共负责187个乡镇、3783个行政村的供电服务工作,供电面积1.54万km~2。试点先行经验推广北京公司以西集供电所作为建设试点,重点突出"三个重塑"变革作业组织形式,构筑"四个全能"(服务全能、素质全能、手段全能、装备全能)组织基础。重塑业务范围。将  相似文献   

4.
正1"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内容1.1突出"三个重塑",实现营配业务融合重塑业务范围。作为"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试点,通州供电公司西集供电所将10 k V用电检查、充电桩、光伏接入等业务全面属地化管理,前端贴近客户。重塑班组框架。将供电所班组调整为营业班(内勤班组)、运维服务一班和二班(外勤班组),实行营配业务合一、互为支撑监督。重塑岗位体系。管理层面设置"一长三员",营业班设置专(兼)职综合柜员,运维服务  相似文献   

5.
余潞 《农电管理》2010,(1):54-55
<正>15年前,这里仅仅是一个管理混乱的电管站,办公场所仅3间平房,总面积不足40平方米,工作人员仅5人。15年后,当记者走进西集供电所,现代化的数字营业厅、整齐的库房和餐厅、后花园中碧绿的菜畦让人眼前一  相似文献   

6.
1供电所在县公司的地位和待遇在《农村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标准》中,明确了供电所的称谓和职责,但供电所在县公司的地位和待遇不明确,不利于发挥供电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鉴于此,县公司根据实际,采取了所长为中层领导待遇的管理模式,由公司分管领导直接管理,所里职工以正式职工为主。县公司采用这种模式,原因有三:一是我县历来没有乡镇电管站和农村电工,供电部门对农村用电只管理到变压器低压侧,台区低压电网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二是农电体制改革后,将公司多余人员充实到供电所;三是便于管理,公司主要任务需要各供电所来完成,包…  相似文献   

7.
为规范和促进供电所职工和农村电工能早日适应新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国家电力公司制定的《供电所营销管理办法》等四个办法和规定、省电力集团公司的《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镇(乡)供电所管理办法》,2000年5月初,本人对肇庆地区九个县(市)区供电所职工和农村电工进行了调查分析。此次共调查了114个供电所,113名供电所所长,794名供电所职工(包括所长)和2153名农村电工,总共2947名人员。调查内容为技能、文化程度和年龄状况以及设备配置情况,并由此进行分析、探讨今后的管理方向。一、问题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张树明  余潞 《农电管理》2012,(10):61-62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北京市通州区西集供电所,在服务京郊农村用电的过程中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努力开拓农村用电新市场,从安全生产、电网运行、营销服务等供电所基础业务入手,实现了建所以来辖区售电量突破1.233亿千瓦时的业绩。地区电网运行稳定,线损明显下降,服务全面提高,历年无责任投诉事件,无人员伤亡责任事故,赢得了当地政府与百姓的尊敬与支持。自2002建所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颁发的"标准化示范供电所"、中国电力报颁发的"中国最美金牌供电所"、北京市电力公司颁发的"工人先锋号"和"十大优秀团队"等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太山供电所     
《农电管理》2010,(9):F0002-F0002
太山中心供电所是河南省第一个中心供电所。位于河南省获嘉县东南部,辖49个行政村,共有职工36人,农电工49人。  相似文献   

10.
1 撤销乡(镇)电管站,组建供电营业所 我市共有25个乡(镇),原乡(镇)电管站人员均由优秀农村电工组成,无乡(镇)政府委派人员和电力系统职工。1999年1月28 日,撤销了各乡(镇)电管站,设置供电所,接收原乡(镇)电管站资产,重新组建农村电工队伍,对农村用电工作实行行业统管。 我公司在原有基础上组建了10个供电所。其人员构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公司系统职工,二是新招聘的农村电工。每个供电所配置5~7名系统职工,目前我市25个供电所共有系统职工171人,比体制改革前增加了30人。 乡(镇)电管站撤销…  相似文献   

11.
农电管理体制实行改革,乡镇电管站被撤销,成立了县供电企业派出单位——供电所。体制变了,性质变了,但“三为”服务的内容没有变。随着网改的进行,用户对供电所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了,市场的发展也对供电所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加强供电所的管理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  一、持之以恒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抄表到户是电力营销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供电所职工要直接为成千上万的农户提供供用电管理服务。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电所职工的工作表现将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公众形象和经济效益,他们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正>墩上供电所以创建国网五星级供电所和省公司"全能型"示范供电所为目标,坚持"企业以职工为本,职工以企业为家"的和谐理念,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服务广大职工为己任,着力培育"四心"精神,精心打造"和美"家园。墩上供电所按照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池州市贵池区供电公司统一部署,以创建国网五星级供电所和省公司"全能型"示范供电所为目标,坚持"企业以职工为本,职工以企业为家"的和谐理  相似文献   

13.
2011年8月1日,笔者走进江西省安福县瓜畲乡新安村,只见整洁的道路两旁,蔬菜大棚一个挨着一个,棚内蔬菜一片葱绿,菜农正忙着锄草浇灌。田间地头,安福县供电公司工业园供电所的师傅们正忙着为菜农的抽水排灌设备检修,插在田埂上的红杜鹃供电服务队旗帜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王妍婷 《农电管理》2007,(12):30-31
走进东阿供电公司大桥供电所的大门,看到院内整洁利落,四面围墙边种着郁郁葱葱的蔬菜,有白菜、冬瓜、辣椒、茄子等,一个个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来这参观的同行说,不用去现场,就知道大桥供电所的管理水平了。  相似文献   

15.
定岗定责,动态考核,为供电所建设提供基础保证 以人为本是提高供电所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对供电所人员实行定岗定责,责任到人。严格遵循“精简高效,按需设岗,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原则,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强调工作责任制,各单位积极开展供电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按月考核供电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其次,各单位对供电人员实行全面统一管理,集中安排,合理协调,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实行严格的岗位考核制度,对每个不同岗位制定针对性的考核细则,加大与奖金挂钩力度,逐步实现以考核来体现员工的工作实绩,用考核管理取代人情管理。在人员管理中,着重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的用人管理机制,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对供电所职工进行一次考核与测评,根据考核、测评情况,实行“末位淘汰”,年淘汰率不低于3%。被“末位淘汰”的职工是农电工的予以辞退,是正式工的下岗学习。职工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动态管理,增强供电所职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促使广大员工把努力工作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王强 《农电管理》2009,(6):25-25
瓦窑供电所坚持谈心交心制度,及时向员工通报单位生产经营情况,讲解相关政策,倾听职工心声,关心职工疾苦,将所务公示公开,接受职工监督,产生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形成推动建设工作强大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7.
鼓满罡风的帆──庄浪供电所发展纪事(之三)孙志勇价值,在于灵魂的塑造我久久地思索:在目前好些企业仿徨徘徊,举足不前的状况下,庄浪供电所何以能红杏出墙,职工的精神面貌何以这样昂扬向上,集体何以能象磁石一样吸引每一个职工的心?他们是以怎样的“精神内核”来...  相似文献   

18.
沈新平 《农村电工》2004,12(8):12-12
1.1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笔者调查了解到,我市供电所现有集体工、农电工1758名,超出编制定额208人;在城区供电所,人员以关系户、职工子女居多,普遍存在冗员,经常是3个人干2个人的活;供电所一些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又缺乏合适人选,结构性短缺严重。  相似文献   

19.
正编辑同志:最近,笔者听说这样一件事:某供电公司在检查农村供电所的行风建设工作时,把职工在食堂的就餐率当成一项考核指标。乍一听,似乎有些不解,然而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职工在单位食堂就餐确实与行风建设息息相关。农村供电所职工居住分散,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合村并乡,供电所管辖范围越来越大,给职工就餐造成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蔬菜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蔬菜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之一,蔬菜加工成为增加农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蔬菜加工业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