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福建地区涌现出了一波村镇银行发展浪潮。这些村镇银行的出现在助推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作用。但福建地区村镇银行在发展中也受到了专项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内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因素影响,因而其运营效率和业务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因此,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策略建议,希望能够为福建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金融信贷供给制度的改革,推进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一些村镇银行的设立、发展,缓解了广大农业地区金融供需矛盾。新常态下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而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农村金融协同性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完善与解决。  相似文献   

3.
李婷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5):150-152
村镇银行的设立对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制度意义,作为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也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要面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高风险问题,如何完善、创新担保制度、信用制度等,保障村镇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是事关村镇银行能否长期存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从镇银行的地区分布、主发起行类别、注册资本及支农服务等基本情况分析,村镇银行能够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然而,村镇银行向东部发达地区集中,主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动机不纯,村镇银行在支农道路上逐渐偏离了银监会的政策目标;基础设施和支农政策不完备及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的热情度锐减,使得村镇银行发展困难。为此,国家应拓宽市场准入深度,有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完善其运营系统和环境,健全涉农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探索建立纵向分层的村镇银行监管模式,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孙金凤  周学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86-13488
综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金融机构曾推动了“三农”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紧张以及亏损等原因,营业网点较少,不能以更好地服务“三农”。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村镇银行的必要性:一是村镇银行能以更灵活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为“三农”服务;二是村镇银行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支持“三农”中的弱势群体;三是村镇银行是黄河三角洲全面发展“三农”事业的有力补充;四是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优势明显。从政策优势、环境优势、经济优势3个方面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村镇银行短期收益难以见效;二是村镇银行资本金数据较大;三是竞争和经营压力较大。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一是明确区域内村镇银行服务对象;二是以点带面,辐射发展;利用IT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明晰市场定位;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对外宣传;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了10年,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内部产品创新不足、外部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和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村镇银行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村镇银行亟需从制度优化、结构调整、创新提升三方面入手,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2-2016年重庆市380个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分类DEA模型测算了不同村镇银行的运行效率。得出如下结论:(1)重庆市村镇银行运行效率整体处于一般水平,部分村镇银行的运行效率较高;(2)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发展处于相对协调状态。村镇银行效率的均值比较高的地区集中于经济总量大的地区和经济总量小的地区;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瑜  柴洪  杨林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45-7346,7349
村镇银行的诞生推动了农村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立足于农村,面临不确定的经营环境,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该文在对甘肃瑞信村镇银行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存在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内控机制不完善、管理手段及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不断改革完善内部机制,强化外部保障措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力量,自试点以来发展势头良好,为服务“三农”、解决农村金融抑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村镇银行的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困境.分析了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以及村镇银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市场定位;增强社会公信度,拓宽资金渠道;完善金融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信用制度体系,增强风险抵抗能力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98-5299
从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拓展农业就业规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则增加农村地区当地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金融排斥现象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19-15320,15343
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现象,从金融机构数量及覆盖范围、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额、资金流出农村的情况3个方面考察了农村金融排斥的程度。研究表明,由于"三农"的弱势特征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导致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反思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农村金融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并在"三农"与城市良性互动下系统完善;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立法问题及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零农税后,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其原因有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乡村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要实现乡村关系的良性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政治体制,进行观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法治创新。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乡政与村治的法律体系等方式,实现乡村关系均衡。  相似文献   

14.
从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空间结构看,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仍然是农村金融的主体,但是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保险公司等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农村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农业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成为除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三大主力外的有益补充,金融要素空间上出现“中部塌陷”特征。改进生产函数,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显示,湖南省农村金融规模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的多元化、农村信贷市场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湖南农村经济增长,而金融要素从集聚向发散的空间结构转变不利于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孔倩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79-14480
剖析了内蒙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标准、保障对象、保障范围、保障资金的操作、法律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按照既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又克服其依赖思想的原则,科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准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扩大地方财政投入,征收社会保障税,将部分福利彩票收入运用到农村低保中,加强人员和资金管理,从法律上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鑫  王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182-6184
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相结合,能够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同时对农村信贷机构、保险机构和农户三者的利益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发展困境和二者间的联动关系、二者互动模式构建的障碍,提出银保合作各个时期可选择的合作模式,以期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熙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46-347
中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3大支柱 (农业科技、金融、保险 )之一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发展农村保险市场 ,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笔者介绍了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探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并提出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东  左光宇  丰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98-6800
立足于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在界定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现状及其层次: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呈"金字塔"型结构,最基础的一层是生产类农村公共产品,其次是生活类农村公共产品,最后是民主管理类农村公共产品。并提出实现其农村公共产品有效需求的对策:坚持以"顾客(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崔欣欣  王致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99-7300
从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的必要性,提出了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案,并指出了政府补贴推进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基尼(Gini)系数测算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并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并测度出各类因素对区域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4—2012年,表征农业保险区域差异的Gini系数均值高达0.64,明显高于公认的警戒水平,但呈现收敛趋势,Gini系数最低的2012年已降至0.47。2)区域差异的50.59%来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地区的社会环境及保险市场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因,贡献率分别达到26.06%和20.78%,地区固有因素贡献最小仅为2.58%。因此,要将努力缩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作为破解区域差异过大的主要抓手。与此同时,重视地区间农村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差异及地区间保险市场发展差异也应作为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此外,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还要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教训,主动利用政策倾斜等手段吸引农业保险公司进入并开发地区市场,积极运用培训、宣传手段提升农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