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对国外引进的6个长果黄麻优良品种进行2年5点生态适应性试验与抗病性、品质鉴定。结果表明:引进品种比我国对照增产的有4个,占引进长果种品种的66.66%,其中3个达到极显著水平;O-1丰产性最好,增产19.19%,经济性状优良;稳定性与适应性较好的品种为O-4;纤维高于500支的特优异品种1个为O-6。引进的黄麻品种在抗病能力上与我国品种基本相当,具有高抗黄麻小黑点炭疽病能力的品种有O-2和O-4,没有发现免疫材料。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国外引进的6个圆果黄麻优良品种进行了2年5点丰产性、适应性试验和抗病性及纤维品质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品种比对照种粤圆五号增产的有3个,占50.0%,其中2个品种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C-1丰产性最好,比对照种增产10.6%,经济性状优良。C-3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较好。纤维支数高于500公支的特优异品种2个。引进品种的抗炭疽病能力与我国抗病品种基本相当,其中C-1、C-2、C-5和C-6属于高抗品种,没有发现免疫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国外引进的6个圆果黄麻优良品种进行了2年5点丰产性、适应性试验和抗病性及纤维品质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品种比对照种粤圆五号增产的有3个,占50.0%,其中2个品种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C-1丰产性最好,比对照种增产10.6%,经济性状优良.C-3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较好.纤维支数高于500公支的特优异品种2个.引进品种的抗炭疽病能力与我国抗病品种基本相当,其中C-1、C-2、C-5和C-6属于高抗品种,没有发现免疫材料.  相似文献   

4.
黄麻长果种新品种“湘黄麻二号”是以“巴麻72—2”中的一优良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070—36”为父本杂交,采用早期世代定向选择个别目的性状、较高世代选择经济性状的定向选择与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品系比较亩产原麻352.2公斤,较“广丰长果”增产17.6%、较“宽叶长果”增产14.2%.全国区试亩产纤维152.85公斤,较对照“广丰长果”增产14.6%。增产达极显著标准。该品种的显著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后期不早衰;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较高的出麻率。  相似文献   

5.
根据黄麻新品种选育目标,1984年以Co60γ射线对宽对长果辐射诱变,经11年选择育成089—1。1990—1991年品系比较,纤维产量比对照宽叶长果增产26.24%,分枝位提高33.72厘米,鲜茎干皮率提高0.66%。1993~1994年区城试验,平均纤维每公顷2687.25公斤,居第一位,比对照宽叶长果增产15.21%,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分枝位提高22.7cm,鲜茎干皮率提高0.90%。该品种高抗黄麻小黑点炭疽病,纤维细度402.5支,全生育期165天左右,可在长江流域麻区收到成熟种子。  相似文献   

6.
黄麻(新、引进)品种在闽南地区的产量(鉴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建基  曾日秋 《中国麻业》2006,28(3):128-132
通过对中国农科院麻类所新选育的3个黄麻圆果种和12个国外引进的黄麻优异品种进行2002-2005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C90-2、C90-6、C89-6比对照种粤圆五号增产14.97%-19.34%,均达极显著水平。O-3、O-1、O-3(红茎)比对照种宽叶长果增产32.02%-34.21%,均达极显著水平。O-4(Ⅱ)比对照种增产12.28%达显著水平。C-1、C-5比对照种粤圆五号增产11.90%和7.82%。且主要经济性状优良,抗病力强。黄麻品种C90-2、C90-6、C89-6、O-3、O-1、O-3(红茎)、0-4(Ⅱ)、C-1和C-5适合于福建闽南麻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黄麻圆果种新品种中黄麻1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黄麻-号(原名C90-2)系1984年利用黄麻优良新品系71-8和79-51进行有性杂交,再与79-51两次回交,采用系统选择与定向选择相结合的方法,经六代选择于1990年育成的黄麻新品种。该品种有植株高大、高抗炭疽病、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征,适宜在全国各主要麻区推广种植。在1993-1994年品系比较试验中,两年平均纤维产量2814.00kg/hm^2,比对照增产14.32%,差异极显著;2002-2003年全国黄麻多点区域试验,纤维产量2808.00kg/hm^2,比对照品种粤圆五号(2472.15kg/hm^2)增产13.59%,增产极显著;纤维品质优良,纤维支数439支,纤维强力401牛顿/克,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8.
黑亚16号亚麻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黑亚16号是以高纤、抗病、抗倒、早熟的俄罗斯亚麻品种俄-5为供体,以我所育成的优质、高纤、抗旱品种黑亚7号为受体进行DNA导入,于2000年D4代决选出了亚麻新品系D96021-1。经两年鉴定试验和两年区域试验均表现出高纤、优质、抗病、抗倒等优点。2005年生产试验原茎产量5842.3kg/hm^2,比对照增产11.8%;长麻产量986.6kg/hm^2,比对照增产18.1%;全麻1469.7kg/hm^2、比对照增产18.6%;种子产量405.9kg/hm^2,比对照增产15.8%;长麻率20.6%,比对照高0.9个百分点;全麻率30.8%,比对照高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杭州麻区是浙江省的重点麻区,常年种麻面积二十八万亩,约占全省的66%左右,随着生产不断发展和新品种不断涌现,我市红黄麻品种也随着改变,六十年代中期杭州麻区的品种几乎是清一色的长果种黄麻,麻种全部自给有余,其后,逐步引种广东省的新园一号、、二号和粤园4号、5号园果种黄麻,到六十年代末,园果种黄麻面积已达5.12万亩,约占麻地总面积的18%左右,1973年发展到11.92万亩,占麻地总面积的41.08%,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0.
甜菜优异种质异地鉴定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甜菜优异种质79018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经过人工杂交创制获得的资源材料。于1997—1998年参加黑龙江、辽宁,山西和内蒙古等4个试验点的异地鉴定试验,其中有3个试验点的平均根产量比统一对照品种甜研302增产21.6%以上;有2个试验点的平均含糖率比对照品种甜研302提高0.25度和0.42度;所有4个试验点的平均产糖量比对照品种甜研302增产13.4%—33.3%;有3个试验点的平均褐斑病病情都低于对照品种甜研302褐斑病病情0.5级以下。由此表明,该甜菜优异种质具有丰产性、抗褐斑病及适应性好等特点。于2001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作物一级甜菜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11.
邱新棉 《江西棉花》2000,22(5):7-10
本文回顾了我国棉花生产及供求状况,提出我国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的针对性措施,这就是要优化结构,科技创新,抓住机遇,产业经营,产、学、研结合增效益,实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种薯中存在环腐病菌潜伏侵染,这种潜伏侵染逐代累积、逐渐表现症状,这是马铃薯环腐病无法根除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应用国外成功报道的根据存在于pCS1质粒和环腐菌染色体中一个1.3 kb的插入因子IS1121、高度重复的DNA片段设计的环腐病菌亚种特异性引物序列合成出引物对CMSIF1-CMSIR1和引物对CMSIF2-CMSIR2。以环腐标准菌株、黑龙江省环腐菌株以及马铃薯上其它主要的细菌病原菌(青枯病、软腐病、黑胫病)为试验材料进行直接PCR和嵌套式PCR扩增,结果只有环腐标准菌株和黑龙江省环腐菌株出现特异性片段(直接PCR扩增出1046 bp的片段,嵌套式PCR扩增出864 bp的片段)。将环腐菌纯菌种菌悬液稀释成浓度梯度并与马铃薯组织液混合进行直接PCR和嵌套式PCR检测灵敏度比较,结果表明嵌套式PCR检测灵敏度比直接PCR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0 ̄1000倍。以明显感病症状的块茎、无明显感病症状的块茎和健康块茎为试验材料进行直接PCR和嵌套式PCR,结果除明显感病症状块茎外,所有无明显感病症状的块茎也均被检测出带有环腐病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棉花高产与优质育种存在的矛盾,指出克服高产与优质矛盾的几种有效育种方法:随机互交法、修饰回交法、有利基因同步积加法、建立一个保持基因流动性的育种种质库的轮回选择法;以及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两种新的选择模式:衣指为主的选择模式与最宜籽指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4.
江西棉铃虫暴发成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等方面分析了2000年江西棉铃虫暴发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以灭蛾,杀卵为关键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抗除草剂转基因红麻的分子验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通过PCR分析及Southern杂交技术对抗除草剂转基因红麻进行分子水平上的验证,结果表明:外源抗除草剂基因已整合入红麻基因组。  相似文献   

16.
山茶属三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试验设计3个处理,第一个处理是在芒果(Mangifera indica Lour.)行间种植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5),观测芒果单作样地与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第二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热研5号柱花草,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柱花草土壤营养成分、芒果生长量和产量及柱花草的鲜草产量,其主要目的是探讨果园间种柱花草的技术以及对土壤肥力与果树产量的影响;第三个处理是在芒果-柱花草间种样地,在芒果树冠滴水线内翻压农家肥,观测芒果树下翻压与未翻压农家肥芒果生长量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1)芒果行间种植柱花草,间种样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增幅均高于芒果单作样地;(2)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有机碳、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3)芒果树下翻压柱花草和农家肥处理的芒果株高、冠幅、地径和产量均高于未翻压芒果株;(4)试验为区域林果园间种牧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中的过氧化氢酶1(cat1)基因受到巴西蕉诱导上调表达,为研究cat1基因在Foc4侵染香蕉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Foc4的cat1基因,并对获得的敲除突变体开展表型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cat1基因缺失对Foc4的菌丝、孢子形态、菌落生长、抗渗透压胁迫和细胞壁选择性压力等没有影响;但引起菌株抵抗外源氧胁迫、细胞壁穿透能力、纤维素利用能力减弱和对巴西蕉的致病性减弱。显示cat1基因的产物通过清除香蕉分泌的活性氧在Foc4对香蕉的致病过程中起作用,并参与病原菌对寄主纤维素成分的代谢。此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During the period 1982–87, wildSolanum species were surveyed in an area of 15000 ha by observations and collections along five long (10 km) transects covering altitudes from 2900 to 3900 m, and twelve short (300 m) transects. The sevenSolanum species,demissum (dms), verrucosum (ver), iopetalum, brachycarpum, x edinense, stoloniferum and an unidentified species, possibly a sterile hybrid betweendms andver, grew patchily and their many small colonies formed part of a complex plant community that changed in composition with altitude and topography. The most frequent species wasdms (80%), while other species often grew in mixed colonies with it. As the altitude increased, so did the distances between colonies, whereas species diversity decreased and above 3500 m onlydms was found. Most species propagated both clonally, through tubers on long stolons, and sexually through botanical seed.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与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L.)R.M.KingH.Robinson)生长早期的竞争关系,探索飞机草替代控制的途径和管理策略。设置总株数固定(8株),5种柱花草和飞机草分株数混播比例(柱∶飞=8∶0、6∶2、4∶4、2∶6、0∶8)盆栽试验,就各混播比例下2种植物在浇水频率1次/2 d、生长30 d的生长情况和相对竞争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柱花草混播株数的减少,柱花草和飞机草的相对株高、相对平均生长速度、相对单株总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配至根、茎和叶的相对生物量均逐渐降低;但飞机草的相对根长、相对根冠比和根生物量质量分数均逐渐减小、茎生物量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叶生物量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而柱花草的各对应指标反之。柱花草比例较高时(柱∶飞为6∶2)2种植物的相对产量总和显著大于1,2种植物间无种间竞争现象,4∶4和2∶6时相对产量总和均与1相比无显著差异,2种植物间存在资源竞争;混播群落中柱花草的竞争平衡指数均显著小于0,说明生长早期柱花草的相对竞争能力比飞机草弱。下一步进行生长中期、晚期竞争试验和肥力、刈割等其他因素影响试验来确定柱花草替代控制飞机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