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以巴西尾巨桉和巨赤桉两种优良杂交桉树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和巨赤桉再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改良MS+6-BA 0.5 mg·L-1+NAA 0.2 mg·L-1,继代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6-BA 0.5 mg·L-1+NAA 0.15 mg·L-1.芽诱导和继代增殖中6-BA的浓度对两种杂交桉树有显著影响.生根培养中,尾巨桉和巨赤桉生根情况差异显著,尾巨桉茎芽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1+IBA 1.0 mg·L-1,巨赤桉茎芽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5 mg·L-1+IBA 1.0 mg·L-1.两种杂交桉树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为桉树良种选育和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桉树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个桉树无性系在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个桉树无性系在本区表现良好,不同桉树无性系间在胸径、树高、蓄积量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适宜本区发展的桉树无性系首选为尾赤桉201-2,其次为尾巨桉3229和尾圆桉184-1;海拔在300 m以下的适宜种尾赤桉201-2、尾圆桉184-1、尾巨桉3229等,海拔在300~460 m的适合种尾赤桉201-2和巨桉。  相似文献   

3.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6.88%),干最低(0.17%~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19.32、19.49~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3 067.47G 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大梧工区为试验地开展柳窿桉、尾赤桉201-2、尾赤桉184-1、巨桉与赤桉等7个桉树无性系的引种效果试验,旨在筛选适于在当地推广造林的桉树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无性系在生长量和抗寒性方面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耐寒性方面,赤桉最好,尾赤桉次之,巨桉第三,柳窿桉最差;生长性状方面,尾赤桉表现最好,赤桉次之,而巨桉、柳窿桉因受冻严重生长量较差。据试验结果建议闽西地区选择赤桉和尾赤桉进行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5.
DH32-43是广西国有东门林场选育的尾叶桉×巨桉杂交桉无性系,于2012年12月通过广西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桉树良种(良种编号:桂S-SC-EE-024-2012).为了规范DH32-43扦插育苗技术,促进桉树产业化发展,对DH32-43实施扦插育苗的相关技术流程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从采穗圃的建立、优质母苗的培育、扦插及插后管理等进行了分述,以期为DH32-43扦插育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福建省有关桉树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差异,选育抗病种系,2006年通过野外自然发病情况调查和室内人工接种测定,将收集的11个在福建主栽的桉树种系初步划分为抗病种系——巨尾桉9224、尾细桉M1;中抗种系——巨赤桉201-2、邓恩桉、柳桉、巨尾桉广9和尾巨桉Ug9;中感种系——本沁桉、尾巨桉3229;感病种系——巨桉3号、巨桉5号。  相似文献   

7.
为选育桉树耐寒良种,从澳大利亚东部中央地区引进邓恩桉E@dunnii15956等13个种源,以四川渡口赤桉E@ca-maldulensis为对照,营建引种试验林.试验林2.5年生时,遭受湖南从未出现过的强度霜冻,8天内气温从15℃下降到-7.9℃.冻后第4个月,逐株对树体各器官分部位进行寒害测定,第11个月进行冻害恢复(萌发)调查.结果表明,桉树树种间、种源间、植株间存在极显著的耐寒力差异,其中13971的所有植株被冻死,17774的绝大部分植株无冻害,赤桉和邓恩桉的5个种源及细叶桉E@tereticomis的1个种源虽有相当数量的植株重冻害或死亡,但有20%以上的植株无冻害.在有冰(霜)冻危害的亚热带地区,从经历强度自然冰冻而无冻害的植株中选育优良单株进行无性化利用是发展桉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西省宁都县引种、试种的多个桉树品系/种源的生长量及冻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品系)仅本沁桉、邓恩桉和赤桉冻伤程度相对较轻,但是生长较慢;其它速生品系冻伤较重,冻伤等级均达到Ⅲ级(含以上),如巨桉、尾细桉、尾赤桉、韦赤桉、尾巨桉等。赣南北缘大规模发展速生桉树风险较大。综合考量情况下,局部地区发展速丰用材林可选择亚林巨桉、韦赤桉GY-66、尾细桉M1、DH184-1四种品系,邓恩桉、本沁桉和赤桉等较耐寒品系适宜生态公益林、园林绿化或公路旁栽种。  相似文献   

9.
巨尾桉等6种桉树早期生长比较和耐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进 《广西林业科学》2003,32(4):197-199
在日本三重县通过巨尾桉 (E grandis×E urophylla)等 6种桉树早期生长差异和耐寒性试验 ,结果表明 :赤桉、巨尾桉、蓝桉、邓恩桉和细叶桉的幼树表现出一定的早期速生特性 ;在 - 1~ - 4℃的低温下 ,亮果桉和邓恩桉与其它桉树相比 ,表现出较强的耐寒风和低温伤害能力。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桉树无性系栽培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宏振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45-47,52
通过对参试的赤桉(闽桉9号)、尾巨桉(DH32-29)和巨桉(G5)3个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耐寒性)的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初步掌握赤桉(闽桉9号)、尾巨桉(DH32-29)和巨桉(G5)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明确在福州市不同区域的种植范围:赤桉(闽桉9号)适宜福州市山区县海拔500 m以下的山地有选择栽培;尾巨桉(DH32-29)速生,适宜福州市沿海海拔300 m以下的山地栽培;巨桉速生性、适应性和耐寒性较强,可作为福州市桉树短工林基地建设的主栽树种。  相似文献   

11.
桉树幼龄能源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营造能源林的1年生桉树无性系DH201-2和DH32-29两种林分进行了调查,并对6种不同密度配置下林分生长量、生物量现存量、热值以及能量生产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两个无性系高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密度与胸径生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蓄积生长受密度效应的影响极显著;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热值受密度影响较小或无影响;能量生产效果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营造能源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生物质能,因此在营造能源林的时候,应结合立地条件适当密植,以提高能源林产量。  相似文献   

12.
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2种广西乡土阔叶树种为混交树种,对不同混交模式下桉树与红锥、米老排的林木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桉树与米老排(3∶1)混交模式下,桉树树高、胸径生长量明显高于桉树纯林。而混交模式下,红锥生长量增加,而米老排生长量降低。初步认为,混交能促进桉树生长,但最佳混交造林模式因混交树种而异。  相似文献   

13.
阳江沿海地区桉树林分台风风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阳江地区2006年第6号强台风“派比安”对2004-2006年种植的桉树林分风害程度进行了调查。从桉树林分地点、坡位、无性系、林龄等因素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对桉树林分风害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不同无性系间的桉树林分风害率存在差异,风害程度的大小顺序为:DH32-29〉广林,〉DH201-2〉U6,林龄是桉树林分风害的重要影响因子,随着林龄增长,林分风害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14.
5年生11种桉树无性系生长量与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雷州半岛5年生11种桉树无性系的林分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差异极显著,林分蓄积量分布在114.57~206.75 m3.hm-2,其大小排序为:DH201-2〉LM1〉DH32-22〉LH1〉GL9〉EC33〉EC48〉U6〉TM3〉EC42〉EC40;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各组分生物量都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DH32-22、GL9、LH1、EC48、EC48、EC48、TM3和U6各组分排序为干〉根〉皮〉枝〉叶,DH201-2、EC33和LM1各组分排序为干〉根〉枝〉皮〉叶;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LM1〉DH201-2〉EC33〉LH1〉DH32-22〉GL9〉U6〉EC48〉EC42〉EC40〉TM3;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生产力大小排序为:DH201-2〉LM1〉EC33〉LH1〉DH32-22〉GL9〉U6〉EC48〉EC42〉EC40〉TM3;从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角度看,DH201-2、DH32-22、EC33和LM1的林分蓄积量、林分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较大,比较适合作为能源林树种在雷州半岛种植;U6、EC48、EC42、EC40和TM3生长较为缓慢,生物质转化效率不高,不适合作为能源林品种。  相似文献   

15.
广西国营林场租赁林业用地发展速丰桉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以来,广西不少国营林场特别是区直林场除在场内发展速丰林外,利用林场的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在社会租地积极营造速丰桉,发展势头迅猛。经过几年的种植,一方面发展呈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租赁林地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对广西国营林场租赁林业用地发展速丰桉实际情况比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国营林场对外发展速丰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对策和措施,以期为解决租地造林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营林场和广西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油桐尺蠖幼虫对3种桉树无性系的取食选择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碟法对油桐尺蠖幼虫取食3种桉树无性系叶片的选择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对DH184—1(尾赤桉Eucalyptus urophylla×E.camaldulensis)、GL—WC3(尾赤桉E. urophylla×E.camaldulensis)和GL—UG9(巨尾桉E.grandis×Euro...  相似文献   

17.
桉属植物是澳大利亚景观中的主要的乡土植物类群。在欧洲人定居澳大利亚以后,新南威尔士州台地的桉树急剧减少,桉树更新停滞,景观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到原初状态。本文介绍了桉树和乡土灌木减少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在这一地区幼苗更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开垦、放牧、火烧、外来物种竞争、枯萎、昆虫和干旱等,总结了桉树更新的可能条件,如幼苗存活的合适条件、充足的种子供应、避免捕食、适当的萌发条件、无放牧环境、机械处理、杂草控制、火烧系统和疾病控制等,借以建议在该地区应怎样保护和促进桉树的更新。参26。  相似文献   

18.
桉树栽培中的良种选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满足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我国桉树丰产林培育处于高速发展中。选定优良的栽培品种是发展高水平桉树丰产林的首要前提。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桉树优良无性系、耐寒品种的概况,确定优良品种的一般程序;还针对桉树的特点和我国的生产实践,就选定优良品种时容易产生的问题,如下结论的时间、判定品种优良程度的性状、品种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特点、对品种的抗逆能力要求等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6年生的13个桉树无性系试验林的生长性状、生长特性和11个无性系的材性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生长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广林4的平均胸径最大而广林9的平均树高最高,分别达到13.4 cm和20.5 m,单株材积以广林4、广林9、DH32-22、LH5和EC34为前5位,即尾巨桉和尾细桉生长量较大;广林4、U7和广林9的Pilodyn值较大,均大于13 mm,EC34、LH1和LH5居中均大于12 mm,证实Pilodyn值与基本密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Pilodyn值与木材生长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木材密度越大则材积越小;无性系间生长应变值无显著性差异,DH201-2应变值最大(1523);弹性模量与木材密度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Pilodyn值越大弹性模量越小;11个桉树无性系的实木利用价值排名顺序为:广林4>广林9>DH32-22>LH5>EC34>LH1>M1>DH201-2>UC184-1>柳桉1>SH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