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青岛市2009~2040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进行准确预测是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灰色预测将随机过程看成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根据GM (1,1)模型的建模机理,建立了青岛市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的灰色预测模型;利用模型预测得出2009~2040年青岛市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并得到203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比2009年翻一番;分析了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主要原因是青岛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两次生育高峰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下降,导致青少年人口比重降低;提出了逐步延长工作年限、提高退休年龄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重庆五大功能区”范围的确定,人口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从地形起伏度方面探索人口分布的规律,进一步佐证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的科学性。采用重庆市1:250000 DEM数据、2010年分县人口数据,以Arcgis9.3为基础软件,运用邻域分析的方法,计算出了栅格格式的RDLS,单元大小为1 km。RDLS的空间地理规律以及它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关系,主要从地理空间、构成状况和海拔高度等方面考虑。分析显示:RDLS值主要集中在中低值,RDLS值小于1.5的区域占重庆市总面积的78.82%,累积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66.37%;RDLS值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海拔与RDLS呈现出正相关;RDLS曲线和人口密度曲线呈现出高拟合度,通过以RDLS为主要考虑因素,对重庆市地形适宜性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CLUE-S模型的崇明县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区域不同发展政策和管理方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崇明县三岛为研究对象,选择规划发展模式和历史自然发展模式2种情景,根据历史和现状土地利用数据(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结合城镇道路分布、人口数量、经济水平等驱动因素,构建了崇明县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CLUE-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城镇分布、人口密度尤其是劳动力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是平原河网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构建的CLUE-S模型具有较好的时空动态变化模拟能力。模型模拟出的未来崇明县土地利用图显示,自然发展状态下到2020年崇明县出现大面积低密度建设,农田和水产养殖面积增加,但湿地大量被围垦;规划发展模式下建设用地的点式高密度开发,保留了大量农田、滩涂,同时建设了大面积林地,体现了生态岛建设对滩涂和林地这类高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分析江苏省及三大区域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推进其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江苏省和2018年13个地级市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2000—2001、2003—2013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指数略高于土地城镇化指数,属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2002、2014—2018年江苏省土地城镇化指数高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2)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等级分别为失调(2000—2001年),中低度协调(2002—2004年),中度协调(2005—2008年),中高度协调(2009—2012年),高度协调(2013—2018年)。(3)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空间呈现“南北”结构,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不均衡且两极化现象突出。(4)除徐州市外,江苏省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阶梯状分布”,其中南京市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最高,宿迁市最低。该研究得出了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时间演变规律及空间格局特征,为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研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对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农民增收、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6年的新疆棉花生产数据,使用区位商、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影响程度,揭示了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经历了持续增长(1988—1999年)、缓慢减少(2000—2004年)以及波动增长(2005—2016年) 3个阶段, 2016年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其专业化集聚水平自1992年起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区域特征明显,南疆棉区的变化主导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变化;新疆棉花种植业的集聚水平自1988年起呈现出波动中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其高值集聚区由喀什地区转移至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新和县等地,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及低低集聚变化不大;推动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性土地面积比重、棉花比较收益、机械化水平以及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域广阔,受各地州市自然基础、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差异的影响,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地区差异较大,就业人口分布也不均衡。本文利用2000-2011年新疆分行业就业人口统计数据、行政区划面积和行政区划图等资料,采用地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合GIS、Geoda空间分析工具,对新疆第二产业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具有独特的形态分布。2011年新疆第二产业内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分别呈现出两个独立中心-外围结构、两个“C” 型结构、“一轴两翼”结构、和“一”字型结构;②2011年新疆第二产业内部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同。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是采矿业、制造业显著聚集的区域,阿克苏地区是电力行业显著聚集的地区。③2000-2011年期间新疆第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比重有较大的差别,采矿业和电力行业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永州烟区烤烟糖、碱空间变异性,为烟区规划和卷烟工业企业原料采购提供指导。针对湖南省永州烟区2007-2009年的C3F等级烤烟样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和糖碱比值的区域特征及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永州大部分烟区总糖含量在27.4%~29.2%之间,还原糖含量在25.8%~27.5%之间,烟碱含量在2.4%~2.6%之间,糖碱比在12.1~13.6之间,总糖、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在空间分布上均呈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烟碱含量分布与之相反,呈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永州烟区植烟县烤烟烟碱含量普遍在湖南省优质烤烟适宜范围内,总糖、还原糖含量除道县西部、江永县北部区域外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合性、协调性、关联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2014—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揭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1)新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增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产业经济是新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城乡人口要素和城乡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2)新疆各地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口要素融合增长较快,公共服务融合增长较慢。据此,研究建议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国锋  朱晨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6):131-138
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Moran散点图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级耕地质量等级指数为对象,探讨陇南市武都区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耕地保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区耕地质量整体偏低,在山区条件下,武都区耕地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HL型和LH型)分布零星,无明显分布规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综合考量了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经济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拓宽了耕地保护依据,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改进模型的新疆各地州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加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根据新疆的资源特点,建立了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资源的优势带动和劣势约束原则,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改进,加入相对湿地资源承载力和相对林木资源承载力。利用改进后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疆各地州(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含有天然湿地和林木资源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新疆的实际资源承载力状况。从各资源承载力的横向比较来看,经济资源承载力排在首位,天然湿地资源承载力排在末位,表明经济资源是新疆发展的相对优势资源,而天然湿地是新疆发展的劣势资源,这符合干旱区发展的特点。在全疆15个地州(市)中,承载状态为严重超载的有石河子市、喀什、和田、伊犁等4个地区,承载状态为非常富余的有巴州、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塔城、昌吉等5个地区。从严重超载度和非常富余度对比来看,新疆呈现出人口超载地区超载度较高,而人口富余地区富余度较低的特点。人口实际数量低于相对综合承载力的地区占全疆地州(市)总数的60%,其国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4%,说明新疆大部分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和亚欧腹地,周边与多个国家相邻,区内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并存。新疆是我国拥有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一个省区,具有从资源上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比较突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且容易为“三股势力”所利用,新疆境内外“三股势力”是危害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危险,“7.5”事件是个典型的例子。新疆在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新疆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民在从事生产经营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新疆的特殊区情决定了在新疆乡镇政府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新疆的特殊区情,认为在新疆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非常重要。下面通过南北疆各选一个典型的县具体情况的分析,找出新疆区情的特殊性,并找出特殊区情对新疆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乡镇政府较好的发挥作用、保证新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疆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1—2003年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的ArcGis为平台,分析并显示出:新疆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成聚集分布,聚集半径在154.29 ̄243.76km之间,聚集中心由2001、2002年的皮山县、洛浦县两个聚集中心扩展到2003年的皮山县、洛浦县、民丰县三个聚集中心,各年的聚集程度有所变化,种群数量成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3.
樱桃果蝇(Drosophila suzukii)对新疆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樱桃果蝇(Drosophila suzukii)是果蝇属中为数不多的为害成熟果实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向西开放和开拓中西亚以及欧洲市场的重要口岸,新疆尚未有发现该虫的报道。本研究对樱桃果蝇在新疆地区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CLIMEX软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为伊犁地区以及温宿县、拜城县、和静县以及温泉县部分地区;GARP软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为新疆北部部分地区及南部大部分地区;两者结合认为,伊犁地区察布查尔自治县为樱桃果蝇的高度适生区域。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评估了樱桃果蝇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潜在危险性,认为樱桃果蝇对新疆为高度危险性害虫,建议将樱桃果蝇列入新疆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人口是四川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探明四川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人员从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教育资源、农业科技进步、人口质量、迁移成本、空间位置和耕作条件等8个方面选择了25个潜在驱动因子,采用人口测度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以1999—2008年和2008—2018年两个时期四川省5个经济区共计21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①1999—2018年内,80.95%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9.52%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增加后持续减少。②1999—2018年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改变与地形密切相关。③除地形外,1999—2008年的主要驱动因子还有人口出生率、中学生数量和三产产值的变化,2008—2018年的主动驱动因子则还有房价和农业机械化水平。④在1999—2008年中,区域平均坡度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的影响以通过影响中学生数量的年变化率和出生率的年变化率的间接效应为主,但直接效应不可忽视。⑤在2008—2018年中,农用电机数量的年变化率直接有效影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劳动。上述研究结果暗示了农业劳动力流失的内在机制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目前,虽然农业劳动力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但农业科技的直接效应已经进一步凸显,未来将有望依赖农业科技打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expendi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shifts of economic activity that are occurring in the 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race the chang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prime contract awards (MPCAs) from 1941 to 1985. Using T-mode and S-mode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1941 there have been four distinct era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PCAs. During each er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ilitary spending remained stable. The shift from one era to another appears to be linked to changes in the type of weapons purchased by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most recent era, the High-Technology Weapons era, has lasted for twenty years. The long-term stability evident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PCAs supports the argument that military expenditur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while many states tend to follow the national trend in military spending, there are also four distinct groups of states which have gained and then lost their positions as military production centers.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rapid growth and decline of MPCAs going to these states was their dependence on a single weapons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科学分析评价新疆土地整理项目投资在时间及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开展土地整理投资的空间聚集性研究,为提出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提供探索依据。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13年土地整理项目数据,对新疆自治区土地整理项目投资在时空及自相关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期间,新疆自治区土地整理活动在全疆各地区均有开展,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及项目个数呈波浪式上升特点;土地整理项目格局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正扩散效益逐步显现。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在未来5~10年,新疆自治区应继续坚持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进行综合整治;(2)新疆投资应该着重考虑区域平衡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全疆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has gained global attention since the 1980s. Recently, several regions in the Central China have also experience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growth in Central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the same as those costal ones and whether it is driven by anything other than external forces. Using the Changzhutan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the populations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entral China and explore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growth using regression models. We find that most of the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prefecture-level city districts and county seats, which is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e large-scale regional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s found in the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s. Domestic investment, instead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human capital, has become important factors driving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This finding sharply contrasts with the pattern found in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s, where region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primarily driven by labour-intensive and global economies. This case study may serve as a basis for futur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Central China.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pulation growth dynamics in European NUTS3 regions over the period of 2000–2015 and offers generalizable evidence on the main drivers of population change at this sub‐level of analysis, which is so far rather unexplored. Results obtained by means of a spatial Durbin model highlight the roles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regional conditions in shap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the minor rol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fact that geographical polarization of population is occurring, which might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regional imbalances, calls for policy actions in mitigating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