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鳖病现状及防病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1995-1996年对禄处主要养鳖基地进行养殖鳖病害现场调研和样品分析的结果。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主要养鳖地区病害情况较严重其中沿海地区养殖中华鳖病害较闽北及闽西养鳖地区严重,1995年成活率分别为75%和60%,沿海养鳖地区最具威胁的病害是病毒性出血病和白底板病,而闽北养鳖地区养殖鳖的主要病害为真菌性白斑病。  相似文献   

2.
笔者根据近几年鳖病诊治的一些经验,将目前对养鳖业危害较严重的“白底板’偏的防治技术报告如下:一、该病的流行和病害情况鳖的“白底板”病是集约化、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危害较严重的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引起。流行于春末至夏秋季节,水温26-28C时最易发生此病,6月中、下旬为发病死亡高峰期,主要危害幼、成鳖和亲鳖。据调查,本区今年几个养鳖场由该病造成的损失惨重,总计价值300余万元,尤其是由温室转出进入室外大池养殖时,发病最为严重,其死亡率一般为10-6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90%,严重地制约了养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六讲鳖的健康养殖和病害预防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致使鳖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暴发型疾病也日益增多。在养殖较密集地区发病率可达40%~50%,死亡率高达20%~30%,对养鳖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一、鳖病的诱发因素鳖病的发生是环境条件、养殖对象(宿主...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年来养鳖业发展很快,广东省养鳖面积已超过700公顷,成为淡水名贵品种养殖的又一支生力军。1995年东莞市养鳖面积有210公顷,预计今年会发展到300公顷?养鳖业发展的速度这么快,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操作无规范,有一些技术问题还有待探讨,尤其是鳖的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措施不够完善,外地个别场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正> 甲鱼穿孔病是困扰养鳖业的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程长,难治愈,曾给不少的养殖场、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湖南省当阳市实用技术研究所对该病进行了专门研究。通过对病鳖进行隔离性观察养殖和对病原体的分离以及再植感染、交叉感染等试验确认:①穿孔病的病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产气单胞菌、杀鲜气单胞菌和碱杆菌。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粤东地区工厂化高密度养鲍业病害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北方的的皱纹盘鲍及福建东山杂色鲍养殖业受到养殖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及病害的双重困扰,使这些地区的养鲍业处于举步维艰,甚至荒芜状况。为吸取兄弟省市的教训,使我省刚刚兴起的养鲍业在目前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1999年6月15日到20日,我们对粤东地区鲍病害情况进行较系统和全面的调查,以期从宏观上掌握鲍病的发生、流行和蔓延情况,提出相应防病、治病尤其是控制暴发性疾病蔓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高”农业不断发展,我国养鳖业发展迅猛,1995年广东省养鳖水面超过1万亩,东莞市投入2亿元资金,建立30多个养鳖场,养鳖水面3,000多亩。随着集约化、高密度养鳖水平的提高,鳖病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障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鳖病诊治的实践,将危害较大的鳃腺炎病的疹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鳖腐皮病综合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地养鳖业发展较快,群众养鳖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今年来,鳖病发生较严重,尤其是鳖腐皮病感染快,危害大,死亡率高,严重地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如邵阳市郊区一养鳖户,一次因鳖腐皮病死亡鳖50多kg,直接经济损失万余元。针对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工厂化养鳖水质与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工健 《内陆水产》1995,(11):21-22
工厂化养鳖水质与鳖病防治随着工厂化养鳖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往往注重于饲料和养殖方法的提高,忽视了水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至鳖病频发,给养鳖业带来本可避免的重大损失。本文谨就工厂化高密度养鳖的水质环境与鳖疾病的发生关系作点探讨.一、不良水质所引起的鳖病...  相似文献   

11.
鳖细菌性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较高经济效益的驱动,养鳖业呈现强劲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当鳖的养殖达到一定水平后,对鳖病的防治就显得紧迫而0突出了。养鳖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鳖病。高密度的养殖方式,欠妥当的饲养管理方法,不断诱发鳖的传染病。据调查,鳖病种类多且复杂,主要表现有腹甲充血(红底板)、体表或裙边腐烂出山(腐皮病)、脖子红肿(红脖子)、口鼻充血或流血(出血病)和背甲、四肢点状白斑甚至穿孔(疖疮病)等症状。一旦疫情蔓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为弄清楚病因,我们对此开展了研究,对发病鳖进行了致病…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与渔业》2010,(11):36-36
10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我省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10月份监测到的主要病害有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罗非鱼链球菌病、溃疡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斜管虫病、刺激隐核虫病、本尼登虫病、鳖疖疮病和红底板病、对虾白斑病、红腿病、桃拉病、不明病因病和固着类纤毛虫病。潮州和湛江市海水网箱养殖区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发病较严重,部分地区发病率高达70%、死亡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13.
鳖类病害防治措施(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又叫甲鱼、水鱼,随着池塘养鳖集约化发展和控温工厂化养鳖业蓬勃兴起,鳖病的发生也日益加重。随着鳖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暴发性疾病增多,给鳖的养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在本文中,我们从鳖病的预防和治疗两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鳖的成功养殖提供一点帮助。一、鳖类病害的预防措施目前一些养殖户是在鳖未生病时,常常采用大量的水体消毒药物来杀菌、杀寄生虫,而鳖一旦得病或出现死亡,则不管什么原因,都使用常规的抗生素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这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鳖病的起因比较复杂,比如营养问题、饵料问题、激素问题以及水…  相似文献   

14.
日本鳖,又名中华鳖日本品系,与现本地所养的中华鳖、台湾鳖、杂交鳖比较,其特点为生长快、病害少、体形好、裙边宽厚、味道鲜美、肉质结实、胶质多等。2003年以来我们从种源着手,引进日本鳖进行繁育及养殖,探索其繁养特性,总结一套日本鳖的繁养技术,以逐步提高我县鳖的良种率,促进养鳖业发展。现将日本鳖的繁育技术和繁育试验结果等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鳖的种类、分布和食用营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大陆的养鳖业正在兴盛之中。除养殖中华鳖、山瑞鳖外,还养殖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进的鳖,如郭廷平(1994年)报道了饲养自美国引进的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细菌性鳖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性鳖病传染快,流行广。随着养鳖业的发展和养殖密度的提高,这类鳖病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本文阐述近十年来我国常见的细菌性鳖病及其诊治技术。1种类及症状细菌性鳖病是指病原菌侵入并导致鳖的生理机能异常的一类传染病。迄今我国危害严重的细菌性鳖病有8种(表1...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与渔业》2011,(7):51-51
7月病害发生情况预测 7月份我省雷雨、台风较多,水温、气温持续升高,天气闷热,养殖品种注意防止泛塘,做好预防台风、洪水等措施。进入养殖病害高发季节,养殖鱼类出血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溃疡病、车轮虫、指环虫、鳖白底板病和腐皮病等病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上升。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宗东 《渔业现代化》2005,(3):25-26,28
南美白对虾在海南推广养殖已有七八年,近两年来海南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养殖风险不断增大,大部分养虾业出现亏损。主要因素是对虾养殖池塘老化,种质退化,近海的富营养化和养殖病害的猖獗,严重影响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的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可以增强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阻断虾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鳖的同症异病及其防治对策目前,养鳖热已遍及华夏,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随着养鳖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鳖的病害日趋严重,已发现十多种疾病。与鱼类一样,鳖也存在着同症异病现象,较明显的就是鳖水霉病和累枝虫病。现结合本人的养殖实践对如何正确区分这两种病,以及有...  相似文献   

20.
鳖在放养前的挑选和药物防病伍惠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鳖的学名是中华鳖,俗称甲鱼、团鱼,它是名特优水产品中的主要养殖对象。近年来,国内养鳖生产发展很快。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水质控制不好,防病措施不力等原因,鳖病时有发生,个别地区、个别养鳖场鳖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