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四川省巴县铜罐公社位于长江北岸,地处丘陵,有13个大队,74个生产队,14005人,集体耕地8740亩,每人平均耕地5分多,是巴县最集中的柑桔产区,有73个生产队种柑桔。现有柑桔树26万株,结果树12万7千株,大部分实行粮果间作。在毛主席革命路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是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山区。全县46个公社,690个生产大队,45万人口。有耕地78万亩,山场、丘陵面积142万亩,其中有林面积71万亩。从1972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丘陵山场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果树生产,相互促进,连续七年获得粮果双丰收。全县现有各种果树426万株(人均9.5株),比1971年的84万株增加4.1倍。有果树大队520个,占全县总队数的75%。有百亩以上果园的大队4个,  相似文献   

3.
乐陵是驰名中外的“金丝小枣之乡”,现全市的百万亩耕地已全部实现枣粮间作化。枣树总株树已达2650万株,其中结果1850万株,年产干枣超8000万kg。全市小枣加工企业210余家,仅小枣一项全市人均纯收入近千元。该市郭家街道办事处八里庄村2001年收获干枣34.5万kg,收入142.5万元,仅枣树一项人均收入5938元。这都是该村枣树协会引导帮助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的结果。 八里庄村现有32.6公顷耕地,240口人。枣树23000株,其中结果18500株,全部实现了枣树园林化。2001年,全村仅枣树单项收入超万元的就有4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3%。对枣树协会的作…  相似文献   

4.
我区龙门公社是个纯青石山区,既缺土又缺水,自然条件极差。解放前,贫下中农过着“炕无铺盖身无衣,全靠野菜来充饥”的悲惨生活。解放后,特别是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公社党委以阶级斗争为纲,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花椒为重点的林果生产,全社椒粮间作6000亩,椒树33万株,平均每人30株。1976年收花椒皮22万斤,收入43万元,平均每人40余元。加工椒油5万斤,椒饼70多吨。同时产干鲜果60余万斤、椿芽25万斤支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林果生产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加速了农业…  相似文献   

5.
王田利 《果农之友》2012,(12):30-31
新义村是静宁县雷大乡的一个山区小村.全村685人,有耕地2600多亩,自从2004年发展果树以来,走出了一条以果致富的好路子.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全村种植苹果1800亩,2011年全村挂果面积1400多亩,果品收入700多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超过1万,2012年预计果品收入可达10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将超过1.5万元。  相似文献   

6.
一、劳力萎缩的原因上海县是市郊蔬菜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全县有5万多亩菜地,大部分分布在近郊8个乡,共有务农劳力约14000人,平均每个种菜劳力要负担菜地4.09亩,有不少村、队要负担10亩以上。如虹桥井亭村井亭生产队有菜地217亩,承包社员16人(妇女12人),每人负担13.5亩。  相似文献   

7.
新洲县蔬菜生产,从1985年起列入武汉市蔬菜基地,1986年即上市2178万公斤,收入520.72万元,亩平收入1306.80元;1987年基地面积扩大到7000亩,全年上市3344万公斤,收入1050万元,亩平收入1500元。新菜区高效益的取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狠抓了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8.
暖泉公社三道沟大队第六生产队,地处山区,是一个粮、棉、果多种经营的生产队,有七十户,三百一十口人,一百三十名劳动力,耕地面积三百三十四亩,现有果树四千零六十一株,其中结果树二千三百八十三株,栽在二道沟坡上,有十九个园段。七九年果树总产为六十六万五千斤,水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六点一,平均每人收入三百元。六队是从七七年春开始实行粮、棉、果各业成立专业组。对果树专业组是实行“五定二奖惩”。五定是:定人员、定果树园段,定工日、定产量(产值)和定费  相似文献   

9.
我社地处马颊河沿岸,有41个生产大队,17,000人,总耕地25,000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经济比较落后的公社。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社广大贫下中农认真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光辉指示,以努力奋斗,艰苦创业的革命干劲,掀起了一个持久地植树造林、大搞粮枣间作的群众运动。到目前为止,全公社共栽树102万株,适宜粮枣间作的2万亩耕地,基本上实现了粮枣间作化,共有枣树17万株(幼树14万株,结果树3万株),初步达到每人平均10株枣树的要求。在植树造林大搞粮枣间作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一…  相似文献   

10.
盖县暖泉乡三道沟村地处山区,是个以果树为主的小山村。有493户,1800口人,耕地面积1,640亩,果树56,000株,其中结果树1,800株,年产苹果150万公斤。果树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年人均收入1000元。由于这个村采取了“六统一”的有力措施,解决了联产承包后出现的新问题。如统不起来,投不进  相似文献   

11.
1982年以来、我县的果树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1986年,全县果园面积由1982年的8万亩,发展到23万亩,其中结果园已达8万多亩,年产果品8000万公斤,收入7000多万元。15万亩幼果园也长势喜人,预计三年从后。全县果品生产可达到6,9亿斤,纯收入4.4亿元,将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  相似文献   

12.
坂仔公社五星大队甘东坑小队,全队有27户,169人,耕地面积183亩,山地多属山壠地形,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种植柑桔。1967年办起耕山队,建设水平梯田柑园,现有柑桔52亩2,600株,十年来共产柑桔228,343斤,交售国家216,227斤,总值48,067元,果业丰产,粮食丰收,集体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1979年农业资金收入29,063元,柑桔收入16,104  相似文献   

13.
绥中县地处渤海湾辽西走廊,是辽宁省重点果产区之一。秋白梨是当地特产,年产量4万吨以上。近年来苹果发展也很快,总产量在3.5万吨以上。现全县有22个乡有果树,计700多万株,年产水果10万余吨,人均水果收入达百余元,果树生产是绥中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水果生产发展迅速,面积、株数、产量、收入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增长。据统计,1988年全县水果总面积为60.6万亩,总株数为2193万株,总产量达17万吨,总收入为1.5亿元,特产税收入为380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4倍,3倍、1.5倍、5倍、0.9倍。因此,水果生产是我县  相似文献   

15.
一、以果养农粮果双丰收山东省栖霞县是个山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县18个公社,929个大队,3,388个生产队,139,000户,62万人口。男女整半劳力242,700个。98万亩耕地中90%以上是山丘梯田。有76万亩山、滩宜林地。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遵循“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已建高产田31万亩,水浇地38万亩。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果品持续丰收,粮食连年增  相似文献   

16.
阿城县解放初,只有40亩左右黑豆,到1978年栽植1,400亩,1980年发展到2,800亩,育苗3万株,总产植25万元。1985年栽植面积突破万亩,育苗1千万株,产果150吨,总产值181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1%。为什么黑豆生产发展这么快,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7.
四十铺大队地处山地,245户,1,368口人。耕地2,737亩,其中川地630亩,山地2107亩。这个大队以往是个“荒山烂河沟,十年九不收”的广种薄收的穷山沟。自1966年以来,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利用荒山、沟坡因地制宜地栽植各种果树和林木,到目前为止,该大队已栽种各种果树520亩,15,500余株,其中苹果树10,687株。造林2077亩,占宜林面积的92%。十几年来,生产各种果品912,000斤,为集体积累资金315,200余元,先后购买柴油机、电动机、脱  相似文献   

18.
宁安农场现有耕地面积5.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8.2亩,人多地少是农场的主要特点。为在有限的耕地上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使职工增加收入,近几年农业技术人员积极进行复种的探索试验,先后成功地完成了大麦与西瓜复种栽培、圆葱与萝卜(白菜)复种栽培的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在第三管理区进行了西瓜与马铃薯套种的试验研究,试验面积150(亩),在示范户的科学管理下,平均(亩)产西瓜2670千克,(亩)收入1655元,(亩)效益1198元,平均(亩)产马铃薯2300千克,(亩)收入1610元,(亩)效益1319.2元.马钤薯与西瓜套种合计(亩)效益2517.2元.  相似文献   

19.
坂仔公社五星大队下尾小队共56户,人口282人,全劳力64人,水田面积263亩,每人平均0.93亩,是一个地少人多的穷队。为了改变该队穷困面貌,提高社员生活水平,1968年组织社员开发山区,种上柑桔10亩,至1979年底发展到45亩,2,200株,其中已结果面积30亩  相似文献   

20.
郭宝山  刘淑明 《蔬菜》1992,(2):30-30
北镇满族县罗罗卜乡吐云寺村地处山区,土地资源贫瘠,多为山地、河床地、石化、沙化严重.1985年以前是个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贫困村,全村754口人,主要靠几百亩果园维持生计.1986年开始在果树下发展塑料小棚扣韭菜生产,1991年全村发展小棚韭菜500亩,收入50万元,加上田中水果收入,两项收入近百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韭菜收入占一半以上.如今,全村彻底摘掉了贫困落后帽子,为山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