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大豆茎褐腐病的危害、病原菌特征、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该病的检测技术,初步分析了该病害出入我国及在我国定殖与传播的可能性,认为该病害对我国的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分布,寄主范围,危害症状,病原菌特征,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该病的检测方法;初步分析了该病害传入我国及在我国定殖与传播的可能性,认为该病害对我国的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检疫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金燕  谢关林  李斌 《植物检疫》2003,17(4):243-245
本文介绍了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的国内外分布,寄主范围,危害症状,病原菌特性以及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初步分析了该病害传入我国及在我国定殖与传播的可能性,认为该病害对我国农作物特别是水稻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  相似文献   

4.
值得关注的大豆新病害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吴品珊  严进 《植物检疫》2003,17(4):226-228
大豆病害在世界上报道有上百种 ,其中大豆疫病菌、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番茄环斑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等危害大豆的有害生物是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 ,但近年国外大豆病害的发生情况有了一些变化 ,一些新兴的、重要的病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防止这些新的危险性有害生物随进口大豆传入我国 ,避免对国外大豆上病害的了解停留在大豆疫病菌等有害生物上 ,现着重介绍几个近年在国外发生普遍、经济影响大、中国没有分布、随大豆传入风险高的新的危险性真菌病害 ,从而对大豆真菌病害有新的认识。1 大豆突死综合症一种镰刀菌引起的大豆突死综合症 (英…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抗性的遗传及代谢毒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资料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大豆锈病是由Phakopsora pachyrhizi引起的具有极大破坏性的病害。本研究证实了大豆锈菌孢子洲际间传播长期预测是可行的。用于该预测的气候—传播综合模型系统是由粒子传播模式(HYSPLIT-4)和区域气候预测模式(MM5)综合而成。应用结果表明,在有具体的菌源分布的情况下,综合模型系统可以作为大豆锈菌,甚至其他气传病害远程传播预测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检测鉴定方法及病害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导致黑龙江省大豆苗期死亡和成株期茎部褐色坏死的病原菌的形态、生理及致病性,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菌的血清学、同工酶标记、RAPD、致病性分化及病害传播途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的毁灭性传染病,国内柑橘种植者与植保工作者应对其高度重视。结合广西富川防控该病害的实践,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症状与传播途径特点,总结了当前柑橘生产中应对该病害的注意事项,探讨了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由Thecaphora frezii引起的花生黑粉病是一种严重威胁花生生产的真菌性种传病害,在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均有发生,导致阿根廷花生严重减产,而我国尚无报道。本文概述了病原的分类地位、病害的侵染循环和传播途径、病原的检测以及阿根廷推荐的对该病害的控制方法,介绍了目前其他花生进口国采取的检疫措施,并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广东雷州2011年警惕晚稻受到齿叶矮缩病毒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广东省雷州市褐飞虱传播的水稻齿叶矮缩病监测结果,指出该病害可能对雷州晚稻构成严重威胁,介绍了病害发生特点,分析了病害局部成灾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豆疫病的调查与病原菌鉴定周肇蕙严进(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北京100029大豆疫病是一种检疫性、危险性病害,1986年列为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1995年大豆疫病又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所以,此病害现今已受到我国内、外检疫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文生  尹刚 《植物检疫》1999,31(6):352-353
大豆疫病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Gerdemann是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引起的大豆根腐、茎腐病,1991年在我省被发现,1995年被列为国内检疫对象,因为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病害,认识的人少,防治意识差,目前传播、扩散速度较快。该?..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和茎腐病1948年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1951年俄亥俄州首次报道,此病目前已传播到世界各国大豆产区,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1]。鉴于大豆疫霉菌的破坏性和毁灭性,198...  相似文献   

15.
防控大豆病害的农药登记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豆生产和病害危害的基础上,对我国大豆生产中防控病害的农药登记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大豆上登记的杀菌剂有效成分12个,产品64个,分别占61个总有效成分数量的19.67%,306个总产品数量的20.92%;其中福美双、多菌灵和克百威不同配比的混配产品在2002年前占登记杀菌剂产品的82%以上;登记的靶标病害包括大豆根腐病、紫斑病、孢囊线虫病、锈病和病毒病等5种,占国内已经报道的33种病害总数的15.15%。目前丁硫克百威、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等替代高毒的克百威与福美双、多菌灵混配的种衣剂产品登记发展较快;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先后取得登记,对防控大豆锈病等具有较好效果。建议加速具有针对性、超前性的杀菌剂新有效成分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进"小范围使用登记",促进我国大豆病害防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检疫工作实践为基础,总结介绍了进境大豆检疫中几种常见种传病害的病粒症状、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通过对大豆带病种子的直接检验,可现场识别部分种传病害,大大提高检验检疫效率.  相似文献   

17.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Gerdemann,异名 P.megasperma var.sojae Hildebrand,P.megasperma f.sp.glycinea Kuan and Erwin,P.sojaef.sp.glycinea Faris et al.)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194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并迅速成为美国大豆的重耍病害。50a来,人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该病害仍未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目前大豆疫霉根腐病已广泛发生于世界大部分大豆生产区,其中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意大利等主要大豆生产国造成严重损失。如1998年美国因大豆疫霉根腐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114.9万t,仅次于大豆胞囊线虫的为害。鉴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大豆疫霉菌从1986年开始被列为我国的对外检疫重要性病原菌,1993年被国家正式公布为一类进境植物检疫重要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廖太林  杨晓军 《植物检疫》2005,19(4):232-234
栎枯萎病菌(Ceratocystis fagacearum (Bretz) Hunt)为我国禁止进境的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病菌从伤口侵入,在导管内产生孢子,通过输导组织系统感染.该病害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病菌可随带菌的栎木而进行远距离传播.栎枯萎病的近距离传播有地下、地面两种方式,地面的传播主要通过小蠹虫和露尾甲等病媒昆虫进行,本文对其病媒鬃额小蠹(Pseudopityophthorus spp.)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进口大豆中大豆疫霉的检测及检疫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周肇慧等(1996)证实,大豆疫病可以种子带菌,并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存在于种子的种皮、胚种子叶里,且卵孢子只产生于种皮.它可以通过种子及病残体传播,也可以通过混杂在种子中的病土颗粒传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尚未发生的、对我国具入侵威胁的4种柑橘病害:猝死病(citrus sudden death,CSD)、杂色褪绿病(Citrus variegated chlorosis,CVC)、非洲型黄龙病(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fricanum)和美洲型黄龙病(Candidatus L. americacum)的发生分布、寄主范围、病原种类和传播途径;根据这些病害的危害性、寄主范围和传播途径,初步分析这些病害的风险,阐述和强调了对这些病害检疫防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