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农982     
《农业信息探索》2010,(5):28-28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7品种来源:HY9153/百农3217/豫麦49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两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0cm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码密粒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度好,饱满度较好。  相似文献   

2.
中原6号     
《农业信息探索》2012,(3):33-3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窄长、浅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稍慢,起身拔节较迟,两极分化后发育速度加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83cm,株型偏松散,旗叶较宽长,下披,干叶尖重。秆质偏软,抗倒性中等。穗层整齐,穗长,小穗排列稀,结实性一般。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  相似文献   

3.
淮麦28     
《农业信息探索》2010,(5):37-37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9品种来源:周麦13/新麦9号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株高93cm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长、上冲,叶色深绿,植株有蜡质,株行间透光性好。穗层不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  相似文献   

4.
舜麦1718     
《农业信息探索》2012,(5):31-3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9品种名称:舜麦1718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来源:32S/Gabo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2009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同期。幼苗半匍匐,叶色中绿,分蘖力强,每667m2成穗较多。株高75cm,株型松散。抗倒性差。部分试点表现早衰。穗纺锤型,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  相似文献   

5.
渝单25号由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研究选育而成,杂交组合为渝38×渝35.经多年多生态试验研究,表现质优、高产、耐瘠、多抗,适应种植区域广等特点,具有中熟、中秆,茎叶清秀、活秆成熟、大穗、半硬柱型等综合优良农艺性状,具有粮、饲、加工等多项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探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增产机理,完善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以露地平播为对照,比较了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双垄沟播、半膜平铺、膜侧沟播等4种栽培方式对玉米叶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成本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全膜或半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加了各个生育时期玉米的叶面积,半膜平铺和膜侧沟播作用不大;全膜和半膜双垄沟播及膜侧沟播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光合势,半膜平铺对生长前期光合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后期出现不利影响;全膜和半膜双垄沟播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但也增加了秃顶长。半膜平铺对穗长、穗粗和穗行数有一定促进作用,降低了秃顶长,但对行粒数作用并不明显。膜侧沟播对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穗粗和秃顶长作用并不明显;各种覆膜栽培方式均提高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但降低了单株成穗数。穗粒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最大、百粒重次之、单株成穗数最低;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半膜平铺栽培方式分别比对照增产67.23%、60.08%、38.81%和20.0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66.43%、59.54%、38.35%和19.63%,经济收益分别比对照增加85.51%、69.58%、36.37%和18.69%。说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收益优势。  相似文献   

7.
两种插秧密度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个不同穗型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30 cm、25 cm两种密度水平下种植,研究半直立耐密型常规粳稻增加密度后主要性状因子的配置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半直耐密型品种叶面积指数极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半直立耐密型品种的高效叶面积极显著地高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和弯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后半直立耐密型品种叶面积指数增加比例小,高效叶面积增加显著。株高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穗长极显著低于弯穗型品种,着粒密度极显著低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剑叶和倒2叶长显著长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叶宽显著宽于弯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后个体更趋于收敛。半直耐密型品种增加密度后抗倒性强于弯穗型品种,结实率高于直立棒穗型品种,出米率好,产量高。半直耐密型品种穗位上升(半直立),株高降低(85 cm~90 cm),增加密度后个体收敛,高效叶面积增加,是增加平方米穗数,增强抗倒性,提高产量和出米率的关键,是窄行增密或减肥增密配套栽培的基础。图3,表2,参8。  相似文献   

8.
ALA对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冬小麦“百农矮抗58”为材料,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10 、30、50 mg/L)的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 ALA)对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50 mg/L ALA处理的叶片气孔导度高于不喷施的对照,但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对气孔导度的促进作用大于腊熟期; 叶片净光合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在开花期和乳熟期,ALA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主要是由于减少了光合的气孔限制; 而在腊熟期则主要是由于减少了光合的非气孔限制。在开花期和乳熟期,10~50 mg/L ALA处理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腊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有显著性提高。与对照相比,10~50 mg/L ALA处理冬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其中以30 mg/L 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氮肥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和分配方面的差异,探求西辽河平原灌沤不同穗型水稻氮肥需要量。本研究选用典型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沈农265和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辽粳294为试材,研究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分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条件下,直立穗型沈农265穗长、穗粒数及经济系数较高,穗数较低;抽穗至收获阶段,直立穗型沈农265氮素积累量高于半直立穗型辽粳294,分蘖至抽穗阶段相反。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水稻氮素最大累积速率,使氮素最大累积速率及快速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和半直立穗型辽粳294相比,直立穗型沈农265氮素最大累积速率小,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及快速累积速率起止时间延后,高氮处理下氮素的吸收速率和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山西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持续增产稳产。以运旱20410为母本、运旱719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冬小麦新品种晋麦105号。2017 — 2019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 2 a 13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396.28 kg/hm2,较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6.7%。2018 — 2019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 7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4 158.77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6.1%。该品种株高73.6 cm,穗长6.8 cm,成穗数480.0万穗/hm2,穗粒数31.0粒,千粒重38.5g;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黄淮旱地麦区、陕西渭北旱塬麦区及同类生态类似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机插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河南省稻-麦两熟区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机插稻生长特性的影响,在豫南稻区罗山,以生产上主推的常规中熟中粳、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个类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品种类型毯苗机插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数、干物质量及群体生长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试验设置的播期范围内,不同品种机插稻平均产量在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达极显著(P<0.01),即随着播期的推迟呈极显著下降(P<0.01),第Ⅰ播期(5月11日,10.60 t/hm2)较第Ⅱ(5月16日)-Ⅵ(6月5日)播期分别增产2.15%~28.81%;杂交迟熟中粳产量(10.44 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品种类型(P<0.01),较其他类型品种分别增产9.20%~17.53%。同一品种类型,除了中熟中粳的产量在第Ⅱ播期(5月16日)最高,随后呈显著递减趋势外,其他4种类型品种机插稻的产量均是随着播期的推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但品种类型间下降幅度不同。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除结实率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在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极显著外,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在年份间、播期间和品种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同一类型品种,除中熟中粳的结实率随播期推迟呈先略升后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他类型品种的穗数、每穗颖花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是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在播期影响下,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变化较大,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变化较小;且对产量影响大小为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穗数>千粒质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和千粒质量呈负相关;总颖花量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负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的是群体颖花量,最小的是千粒质量,对群体颖花量的贡献率较大的是每穗颖花数,较小的是穗数。3)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茎蘖数在拔节期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群体生长率在主要生育时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类型间和播期间下降幅度不同。综合机插稻高产及生育安全性考虑,豫南稻区首选杂交迟熟中粳"穗大粒多"型品种,适宜播期可推迟到5月25日。该研究结果为河南省豫南稻区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熟性冬小麦品种库源分配对刈割的响应,在温室控制条件下,选取陇东地区常用的中熟(‘宁麦5号’和‘陇育4号’)和晚熟(‘西峰27号’和‘陇育1号’)冬小麦品种,测定不同品种冬小麦不刈割(对照)以及分蘖期刈割(留茬2 cm)后再生生长早期叶面积指数,花期和成熟期的物质分配构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冬小麦刈割再生后的叶面积指数、光合产物分配均有所不同。刈割后再生生长早期,4个品种叶面积指数较未刈割均显著下降;再生至花期中熟品种‘宁麦5号’和‘陇育4号’的叶面积指数仍显著降低27%和17%,晚熟品种‘西峰27号’略降低6%,‘陇育1号’则上升7%。中熟品种‘宁麦5号’和‘陇育4号’再生至花期地上生物量降低18%和11%,晚熟品种‘陇育1号’上升13%;各品种再生至花期地下生物量较未刈割均呈下降趋势,并且中熟品种的下降幅度小于晚熟品种,但晚熟品种在成熟期出现增加趋势,‘陇育1号’显著增加26%。再生至花期中熟品种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降低,而晚熟品种‘陇育1号’各部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2%~12%。可见晚熟品种‘陇育1号’再生至花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干物质向叶、穗分配增加,资源再分配、源库协调能力强,为后期籽粒产量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中熟品种更适于在分蘖期利用青饲草、成熟期收获籽粒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五优308,2008年开始引入化州市试种,表现熟期适宜,丰产性和农艺性状较好,适应性广,株型中集,有效穗多,剑叶短小,米质好,后期熟色好。其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矮壮秧,合理密植,抛足基本苗,施足基肥,早追肥,增施P、K肥,加强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4.
移栽秧龄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抽穗后剑叶光合、群体透光、抽穗期的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有效叶面积率以及高效叶面积率显著大于迟栽处理。品种选择上,迟熟杂交稻品种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各群体指标方面均优于中熟品种,尤其是迟熟型中F优498分蘖力中等,株型好,这些特征改善了机插条件下杂交稻群体光合生产和通风透光状况,穗型大且穗粒数较多,茎蘖成穗率较高,秧龄弹性较大,可适当延长秧龄到28 d也能保持较高产量。中熟型中辐优838虽然穗数多,但其穗粒数限制了产量的增加,且其分蘖力过强,导致无效分蘖过多,对机插产量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选择机插适栽秧龄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城郊"稻—油两熟"与"稻—菜—芋三熟"效益比较试验,探索出适合城郊种植农民经济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城郊"稻—菜—芋三熟"比"稻—油两熟"每667m2产值高2565.8元,成本高325元,每667m2纯复合产值高2240.8元。从两种种植模式可看出,"稻—菜—芋三熟"较"稻—油两熟"复种指数高,经济效益高,较适合海拔较低的城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通过裂区和正交设计的田间试验 ,研究了不同熟相类型小麦在不同群体密度、不同氮肥追施策略下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探讨了不同熟相类型小麦通过群体调节和氮肥追施实现高产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群体密度和追氮方法均对不同熟相类型小麦的产量和产量构成产生显著影响 ,并且存在交互作用。黄熟型小麦获得高产的可能性较大 ,早衰大穗型小麦在适宜的栽培和气候条件下 ,也有可能获得高产。同时利用15N年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熟相下追肥方法对化肥氮去向。  相似文献   

17.
晚霜冻害与小麦品种的关系:1998年霜冻害调查报告之一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1998年3月20-24日不同小麦品种晚霜冻害的观察表明:小麦对晚霜冻害的敏感期是雌蕊原基形成的药隔前期之间,幼穗冻伤率与霜冻节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从小麦形态长相划分,坚叶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的品种较抗晚霜冻,春性品种较半冬品种抗晚霜冻。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有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优越气候,同时在海拔高度、气温、降水、日照等多种气象因子影响下,马铃薯生长分布有一定规律。选取1971—2000年气候数据,基于GIS进行空间化分析,同时结合实地调研等相关资料,对马铃薯进行气候区划,划分出"一年二到三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到三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一到二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一到二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和气候冷凉不适宜区"等7个不同类型栽培区,为马铃薯种植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湘菲优8118     
《农业信息探索》2011,(8):35-35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 品种名称:湘菲优8118 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菲Ax湘恢811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金优207长3.3天。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熟期转色好,每667m^2有效穗数20.7万穗,株高98.3cm,穗长22.6cm。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在中龄林或近熟林阶段地力衰退的机制,以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与常规实验分析方法结合,分别对不同发育阶段林分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以及全分解层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以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采用冗余分析法探索枯落物层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及养分储量随林分发育呈倒“V”字型变化趋势,在近熟林阶段最大,微生物数量、均匀度指数在中龄林或近熟林最低。不同发育阶段林分优势细菌种类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不同;优势真菌的种类明显不同,尤其是在近熟林半分解层。中龄林与近熟林未、半分解层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主要受pH、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钾、C/N以及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此,日本落叶松纯林在中龄林与近熟林阶段需强化植被管理,适时开展修枝间伐等经营措施,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改善枯落物性质,加速养分循环,缓解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