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直民 《农业考古》1995,(1):183-189
中国的畜力犁北京农业大学杨直民从农业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对中国畜力耕犁历史发展中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是相当费力而饶有兴趣的事。9世纪后期,唐代陆龟蒙撰写了以耕犁为主的农具专著《耒耜经》。13l3年成书的元代王祯《农书》,称犁为垦田器,引述:“犁,利也,利...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东北重要的经济蛙种,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林蛙资源的开发仅局限于哈什蟆油,而造成了林蛙其他资源的浪费。经过多年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在综合利用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对林蛙肉、林蛙卵和林蛙皮等林蛙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林蛙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林蛙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东北重要的经济蛙种,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林蛙资源的开发仅局限于哈什蟆油,而造成了林蛙其他资源的浪费。经过多年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在综合利用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对林蛙肉、林蛙卵和林蛙皮等林蛙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生殖休眠的生理和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林蛙生殖休眠是其特有的生理现象,在生殖休眠期林蛙死亡率较高,揭示这个阶段的林蛙生理机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可指导实践,减少种蛙的死亡,根据观察分析认为,生殖休眠是冬眼的继续,是林蛙机体的体内环境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林蛙的繁殖生态及其资源恢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是栖息在温带森林中的主要两栖动物,其体内的“哈士蟆”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为了明确影响中国林蛙成活率的主要因素,采用野外生态观察、室内定量分析和人工养殖等方法,研究了其繁殖生态特性。结果表明,蝌蚪期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寒冻、水体干涸和食物贫乏;而成蛙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的狂捕滥杀。采用人工养殖与自然增殖相结合的方式,可促进中国林蛙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林蛙黄皮病、烂皮病、红腿病、胃肠炎、脑膜炎、气泡病、水霉病、难产、寄生虫病等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为中国林蛙的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sis)俗称哈士蟆.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辽宁省以新宾、清原、岫岩、开原和西丰等10多个县分布较多. 中国林蛙是东北的特产经济动物,雌蛙输卵管干燥后制得的哈士蟆油是贵重的药材和滋补强壮剂.哈士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国际市场供不应求,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中国林蛙不但经济价值高,而且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适于半人工养殖.养殖中国林蛙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11.
对1998年5月至2003年10月所采的滇蛙解剖563只(♀235,♂223)分析食性,测量体长>40 mm的成体73只(♀41,♂32)作性异形研究.结果表明:滇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两性的食性无显著性差异,食性不是影响两性异形分化的原因.雌性滇蛙成年个体体长明显大于雄性,属雌体大于雄体的类型.滇蛙雌雄个体的鼓膜直径与手长存在显著差异.两性异形主要系性选择压力的结果.雌蛙增加体长可提高繁殖输出能力,又能增加负载雄蛙的能力.雄性滇蛙第一指基部具有发达的婚垫,表面具细密角质刺,以加大拥抱摩擦,增强拥抱能力,避免雌蛙逃脱.雄性滇蛙具声囊,发声宏亮,在求偶竞争中更有利于吸引雌蛙.  相似文献   

12.
用光镜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幼体和成体鼻腔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幼体和成体的嗅上皮中均存在Bowman′s腺,鼻腔外侧存在犁鼻器。山溪鲵属于有尾目中最原始的类群,为终生水栖型。说明在四足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中,嗅黏膜中Bowman′s腺的出现与陆生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山溪鲵具有犁鼻器,说明在水生型的原始有尾两栖动物已经具有犁鼻器,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上是从水生的四足动物出现的。  相似文献   

13.
隆肛蛙卵巢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隆肛蛙不同发育时期卵泡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进行了定位检测。结果表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主要在卵黄合成和卵黄合成后期的滤泡细胞中表达;3种激素受体在各期卵母细胞胞质中均有表达,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和卵黄合成后期表达强烈;3种类固醇激素受体在卵母细胞核膜中都有表达。这些结果说明,在隆肛蛙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主要调控卵黄合成及合成后期雌二醇和孕酮的合成与分泌,其受体可能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两种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对诱导雄性两栖动物肝细胞合成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的影响。【方法】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雄性成体分别暴露在含10-7,10-6,10-5,10-4 mol/L DEHP的水体中,以自来水为对照,并分别于暴露20,30和40d时取肝脏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VTG的表达情况。【结果】用不同浓度DEHP处理后,林蛙肝细胞中ER和VTG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相对表达量呈现随DEHP浓度的增高而增大的趋势,但二者的相对表达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产生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结论】ER和VTG表达水平的一致性,揭示DEHP可通过诱导雄性两栖动物肝细胞中ER表达的增高而促使VTG合成。  相似文献   

15.
1株黑斑蛙源蛙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爆发传染病病因。【方法】通过对患病蝌蚪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病毒分离,并结合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黑斑蛙患病蝌蚪主要临床特征为体表出血、腹部肿胀、腹腔内淡黄色腹水;组织病理学上,患病蝌蚪肝、肾、脾与胰腺等组织器官受损,出现明显的变性与坏死病灶,且在一些病变细胞胞浆内见嗜碱性包涵体。患病蝌蚪组织匀浆接种鲤鱼上皮瘤(EPC)细胞,25℃培养4 d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CPE),TCID50为108 mL–1。用病毒液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病蝌蚪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蝌蚪相似的症状,死亡率达到80%,证实分离病毒的病原性。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为正六边形,有囊膜,对角线直径(135±8) nm,在胞质中呈晶格状排列或游离状。针对蛙病毒MCP基因的PCR检测显示,自然患病蝌蚪、饲养水源以及分离病毒均为阳性,基于MCP全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的相似性在99%以上,且与蛙病毒属FV3病毒类群聚为同一分支。【结论】证实导致此次黑斑蛙蝌蚪大量死亡的病原为蛙病毒属病毒,将其命名为黑斑蛙蛙病毒(Rana nigromaculata ranavirus,RNRV)。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人工养殖条件对东北林蛙形态特征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从外部形态、体型指标及产油量 等方面对成体野生和圈养东北林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雌性林蛙相比,圈养雌性林蛙的体表背部黑 斑比例、体长、后肢长极显著降低(P<0.01),而重长比、产油量呈极显著升高(P<0.01);另外,圈养条件极显著地 提高了雌性林蛙的产油量与体长、体重与体长、体长与后肢长的相关系数(P<0.01)。  相似文献   

17.
应用石蜡切片法,借助于光学显微镜观察春兰无菌组培苗、接菌组培苗的根及野生状态下的新生营养根、老根,结果表明:接菌组培苗的根及野生状态下的新生营养根、老根,其皮层组织细胞内有大量的菌丝结等兰科菌根的典型结构,而无菌组培苗的根则无菌丝、菌丝结等结构。菌根真菌自外皮层薄壁通道细胞侵入根的皮层细胞,春兰菌根是典型的地生兰菌根。  相似文献   

18.
c-mycc-fos在隆肛蛙与北方山溪鲵卵巢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隆肛蛙与北方山溪鲵不同发育时期卵泡c- myc和c- fos的表达产物进行了定位检测。结果表明,Myc在2种动物 - 期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表达较强,以后逐渐减弱;Fos在2种动物卵泡发育初期表达很弱,在 - 期卵泡中表达增强。上述结果说明,c- myc在2种动物卵母细胞发育初期起重要作用,而c- fos在发育中后期起重要的调控作用,2种原癌基因可能通过调节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来调控卵母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将健康的活体牛蛙、中华鳖的肾上腺、甲状腺取出,用Bouin氏液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法染色。比较观察后发现:牛蛙的肾上腺由成堆的细胞小体和管状体构成,中华鳖则由皮质和髓质构成,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甲状腺牛蛙和中华鳖都是由滤泡组成,滤泡周围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网状纤维构成,其间充满均质状的胶体物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镜及偏振光显微镜对鼷鹿背部、腹部、颈部、喉部、臀部、尾部6个部位毛显微结构进行观察,选用最粗处鳞片数量、横向单位长度(200 μm)鳞片数量、最粗处鳞片长宽比、扁平型鳞片长宽比、杂波型鳞片占毛总长度的比值、扁平型鳞片占毛总长度的比值以及髓质指数7个形态学指标来研究鼷鹿毛的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6个部位的毛鳞片类型主要为扁平型和杂波型,其中背部和腹部主要为扁平型,其余4个部位均为杂波型;6个部位的髓质花纹相似,髓质指数为70.1%~86.1%,部位间差异不显著;最粗处鳞片数量为2.47~4.28个、横向单位长度(200 μm)鳞片数量为3.63~6.72个、最粗处鳞片长宽比为0.19~0.34、扁平型鳞片长宽比为0.19~0.34。以上几个指标在6个部位间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利用毛形态特征对物种进行鉴定时,要明确毛样的来源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