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两种立地条件梯田埂坎红柳根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我国黄土高原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修建了大面积的梯田.坡改梯后,梯田埂坎占很大比重,在裸露的梯田埂坎配置埂坎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梯田埂坎林的研究状况,运用三维坐标根系全部挖掘法和3D数据图像处理技术,对黄土丘陵区阳坡和阴坡下部两种立地条件埂坎红柳根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两种立地条件下的埂坎红柳都具有深根性的特点,但阴坡埂坎红柳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远大于阳坡,吸收根所占比重较大,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明显优于阳坡,造成对梯田作物的较大负面影响,建议最好将红柳配置在阳坡梯田埂坎上.  相似文献   

2.
梯田埂坎杨树的根系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三维坐标根系全部挖掘法对2种杨树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2种杨树根系水平分布范围较大,垂直分布幅度较小,主要根系均集中在0~60 cm土层中,基本无垂直根,根系以水平根和侧根为主,对梯田作物产量会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因其根系较浅的特性,无法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不适宜作为梯田埂坎的造林树种,建议采用其它深根型、耐旱的灌木树种.  相似文献   

3.
埂坎是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梯田埂坎资源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方式,甘肃省梯田埂坎占田面总面积的15.86%.其开发利用模式分别为地埂经济树模式、地埂黄花模式、地埂灌木模式、地埂牧草模式及立体混交模式,以立地条件分析为基础,结合埂坎经济植物的生态学特性,以当地适生物种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地埂经济植物的经济效益、水保效益、社会及生态效益,为进一步推广开发利用全省梯田埂坎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马莲河流域梯田埂坎立地分类与经济植物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级立地分类方法,对马莲河流域内的梯田埂坎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在地貌部位上高原沟壑区和残塬丘陵沟壑区各有5种类型的埂坎:川台地埂坎、塬面埂坎、阴坡埂坎、半阳坡埂坎、阳坡埂坎,其土壤含水量通过q测验,在α=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而在这10种埂坎上建植地埂经济植物带时,所选择的经济植物种类有所区别,以充分利用埂坎的光、热、水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陕南秦巴山区梯田垮坎严重,石坎、混凝土预制件坎等难以大面积推广的现状,探索PP织物袋筑坎的稳定性,为PP织物袋梯田田坎在不同高度、坡度和降雨强度等各因素组合影响下的构筑提供参考。【方法】以PP织物袋梯田筑坎作为研究对象,坡度设置65°~70°和70°~75°2个处理,每个处理分有连接扣和无连接扣共4个处理,并对各个处理的田坎设置坎高1.0,1.2,1.4m。对各处理分别在雨前和雨后进行试验,测定抗剪强度、抗滑力、抗倾覆力和土压力,然后分析各个处理的田坎稳定性。【结果】强降雨后,随着土压力的增大,PP织物袋田坎剪切强度显著增加,抗倾覆稳定系数和抗滑稳定系数显著减小;增加连接扣后抗剪切作用明显;强降雨后,在无连接扣的条件下发生剪切破坏的可能性更大,主要集中在坎高1.2~1.4m的第2、3层;在有连接扣的条件下,田坎的剪切破坏多发生在坎高1.2~1.4m的第3层,而且坡度越大破坏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PP织物袋田坎的坡度为65°~75°、坎高≥1.2m时,强降雨后容易发生滑动破坏,但基本不会发生倾覆破坏。【结论】PP织物袋梯田田坎在坎高≤1.0m、坎坡65°~75°时都是稳定的;在有连接扣的条件下,当坎高≥1.2m、坎坡为65°~75°时,强降雨后更容易发生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6.
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肥料施入土壤以后,被土壤中的水分溶解,变成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根系通过质流和扩散两种途径吸收。质流是指通过作物的水分蒸腾作用,养分随土壤水分迁移到根的表面,被根系吸收;扩散是指作物根系吸收根附近的土壤养分后,根际附近水溶液中的养分变少,其它地方土壤高浓度水溶液中的养分就扩散到根附近,使根际土壤养分被根系吸收。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因素对桉树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4个国有林场不同种植条件下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坡度、代数、林龄、种植模式和前作等因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林地坡度的增大,土壤养分含量先下降后升高,表现出缓坡地养分含量最高,其次为险坡地,陡坡地最低;土壤有效P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显著下降,且连栽代数越多,水解性N、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等含...  相似文献   

9.
梯地埂坎拦蓄着天然降水以及自然界亿万年所形成的肥沃土壤。埂坎在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的防蚀过程中,有着多种而特殊的功能。埂坎是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梯地建设的主要工程,又是维护梯地寿命,保证梯地质量的重要建筑物。埂坎质量高,梯地质量也高,寿命也长,保持水土和促进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西和县全县埂坎总面积和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总结了埂坎开发实际情况和栽植经济林果的经验,在经济植物生长条件、埂坎总面积和经济效益三方面揭示了我县埂坎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地埂地坎经济植物带的平均净效益为37.35元/hm2,年净效益达到182万元,在平均利用率达到50%,每年可增收13140万元,同时每年可拦蓄径流242.77万m3,拦蓄泥沙21.11万t。埂坎资源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宁南山区典型旱作农耕地土壤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宁南山区3种典型耕地坡耕地、川道地和水平梯田进行了物理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表现为坡耕地>水平梯田>川道地,坡耕地土壤容重比水平梯田高9.24%,比川道地高14.04%。土壤团聚体总体表现为川道地优于坡耕地,坡耕地比水平梯田略好。土壤总孔隙度川道地为53.03%,水平梯田为50.54%,坡耕地为49.84%。毛管孔隙变化不大,非毛管孔隙,坡耕地小于川道地和水平梯田,土壤透气度川道地>坡耕地>水平梯田。0-80 cm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川道地>水平梯田>坡耕地,在耕作层则是坡耕地>川道地>水平梯田。毛管持水量坡耕地>川道地>水平梯田,田间持水量坡耕地>水平梯田>川道地,在0-40 cm则表现为坡耕地>川道地>水平梯田。土壤入渗趋势均表现为幂指数方程变化,土壤稳渗速率川道地为0.69 mm/min,坡耕地为0.64 mm/min,水平梯田为0.46 mm/min。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祁连山东段北坡干旱浅山区进行造林试验认为,采用隔带反坡梯田方法整地,借鉴传统旱农耕作经验进行伏翻保墒;选用柠条、柽柳、毛条等灌木树种当年秋季丛植.榆树秋季截干深栽、山桃、山杏秋季播种造林;实施松土除草、灭鼠等农业化管理措施,在同类立地条件下,恢复灌木植被在技术措施上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田试验,在甘肃秦王川灌区研究了调亏灌溉下蚕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发现在苗期或拔节期轻度缺水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比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蚕豆增产14.05%和9.09%,节水10.92%和4.14%,经济效益提高16.16%和21.94%.因此认为,苗期或拔节期轻度水分亏缺是蚕豆调亏灌溉的适宜调亏时期和适宜调亏程度.  相似文献   

14.
选取对黄土沟坡地自然生产力有重要影响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树种根系分布特性,共2大类9个指标作为自然生产力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陕西省淳化县嘴头村和西坡村的坡地自然生产力(NSP)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对沟坡地现实生产力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经济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和树种特性3大类13个指标,对两地的坡地现实生产力(CSP)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影响自然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大小的因子中,树种根系分布深度的贡献率最大,说明选择适生树种是沟坡开发成功的前提。社会经济因子,尤其是当地群众对造林树种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对现实生产力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是沟坡地自然生产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造林地生产力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土壤、树种生物学特性和农村社会经济等3方面因素,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森林土壤养分异质性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造成森林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原因,为森林经营和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广东省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以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为因变量,以地理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和林分因子四大类20个变量(10个定性因子,10个定量因子)为自变量,基于一般线性模型,采用向后剔除法筛选主效应因子,引入定性和定量因子交互,分析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定量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定性因子通过多重比较分析水平间的差异。  结果  (1)对土壤养分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包括3个地理因子(经度、纬度和流域)、3个地形因子(海拔、坡位和坡度级)、4个林分因子(林下植被盖度、平均胸径、平均年龄、优势树种)。(2)影响因子对不同土壤养分的解释程度不一。AN的解释程度较高,均在0.30以上;OM和AK的解释程度在0.25以上;AP的解释程度较低,在0.20以上。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的解释程度,平均增加0.141。其中AN提高到接近0.50,OM和AK分别超过0.45和0.40,最低的AP超过0.30。(3)通过多重比较分析,优势树种、流域、坡位不同土壤养分的不同水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影响广东省森林土壤异质性的因素包括地理因子、地形因子和林分因子。不同土壤养分的影响因子并不完全相同,纬度、流域、海拔、坡位、成土母岩、平均胸径、平均年龄和优势树种8个因子对大多数土壤养分因子有影响。土壤养分中,OM和AN的解释程度较高,AP和AK的解释程度较低。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的解释程度。本研究提出的含定性因子的主效应筛选方法和引入一阶定性因子和定量因子交互,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解释程度,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地区胡桃楸种群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该文对长白山地区阔叶树种核桃楸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胡桃楸种子雨过程从每年 8月 2 2~ 2 5日到 9月 2 4~ 2 8日 ,其中 9月 10~ 17日是集中落果期 ,落果数量占总数的 6 1.1% .啮齿动物的搬运和啃食是造成胡桃楸种子库亏损的主要因素 ,动物搬运果实的数量达到总量的 85 .8% .胡桃楸种子的自然萌发率降低 ,仅为 0 .5 4% .其果实大而重 ,种子雨传播距离很近 ,多集中在母树周围  相似文献   

17.
土壤种子库是植被自然更新和恢复的物质基础。以江西省兴国县飞播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与取样,采用物理分离与种子萌发法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其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自然恢复潜力。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共有23种植物,涉及17个科,其中乔木2种、灌木1种、草本20种,禾本科、十字花科、苋科、莎草科的植物较多;土壤种子密度表现为下坡中坡全坡上坡,其值分别为12.3×102粒/m2、10.3×102粒/m2、8.8×102粒/m2、7.7×102粒/m2;各坡位双子叶植物比例均在75%以上,上坡和全坡的单、双子叶植物的比例均与其它坡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以中坡最大,为12,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则下坡最大,分别为1.73、0.88;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处于较低水平,平均为0.1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林土壤种子库自然恢复潜力较小,可以采取补植阔叶树、播散灌木种子等措施促进林下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土壤养分垂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阳哈尼梯田有着上千年农耕历史,本文对元阳梯田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土壤进行实地采样调查,并分析测定了有机质和碱解氮,结果表明:(1)元阳梯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达到二级水平,含量比同区域平坝区的水稻土还高;而梯田中的碱解氮含量较低,含量低于同区域平坝区的水稻土;(2)元阳梯田相同土层中有机质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减少,但在谷底低海拔区含量突增;同一海拔段土壤有机质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谷底低海拔区上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均匀;(3)元阳梯田相同土层中碱解氮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减少,但在离村庄最近的中高海拔位置,碱解氮含量最高;同一海拔段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离村庄最近的中高海拔位置却随深度增加先减后增。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分与养分对树木细根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木细根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它的生长、死亡、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密切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长与发育影响不同,但细根生长的季节动态与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分布规律一致,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细根生物量;而增加土壤养分对细根生长变化的影响较复杂,多数研究结果认为随土壤养分的增加,细根生物量增加或减少,低级根的根长和直径普遍增大,比根长减小。水肥耦合处理下的细根生物量显著大于灌溉和施肥处理下的细根生物量,并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性;水肥耦合会使细根根长密度增大;细根寿命暂时性缩短或延长等。在分析了不同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细根生长规律及变化原因后,依据研究现状提出将来水肥耦合处理条件下树木根细的研究方向。参56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一些较适宜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木麻黄轮作或混交树种,研究了福建省长乐市滨海沙地厚荚相思等5个树种的土壤剖面变化及土壤的表聚性特征。结果表明:各树种对林地土壤水分影响不明显;在0~20 cm的土壤层,pH值高低依次为巨尾桉、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卷荚相思、木麻黄,与木麻黄林地相比,经t检验,卷荚相思等4个树种的土壤pH值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思类树种林分的土壤养分都大于巨尾桉和木麻黄林下的土壤养分;巨尾桉的全氮量表聚性系数和卷荚相思的全磷表聚性系数分别只有0.26和0.29,不具有表聚性特征,而其它树种各养分都具有表聚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