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稻田高效综合种养模式的完善与推广提供依据,通过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水温、溶解氧(DO)、pH、NH_4~+-N、H_2S、NO_2~--N以及河蟹和小龙虾体质量等指标,研究稻-虾与稻-蟹种养模式水体水质及虾、蟹生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稻-蟹种养模式水温和DO分别为7.69~31.47℃和4.32~6.97mg/L,稻-虾种养模式水温和DO含量分别为7.91~31.46℃和4.09~6.40mg/L,各塘口养殖水体的水温和DO差异不显著;稻-蟹种养模式pH和H_2S含量分别为7.35~8.12和0.046~0.241mg/L,稻-虾种养模式pH和H_2S含量分别为7.41~8.23和0.05~0.19mg/L,二者差异显著;稻-虾种养模式NH_4~+-N和NO_2~--N的含量分别为0.234~2.240 mg/L和0.050~0.232 mg/L,稻-蟹种养模式NH_4~+-N和NO_2~--N的含量分别为0.214~1.610mg/L和0.046~0.176mg/L,二者差异显著;河蟹和小龙虾的生长呈"S"型曲线,生长状况良好,收获期,雄蟹平均体质量为142.6g,雌蟹平均体质量为122.0g,小龙虾平均体质量为45.3g。  相似文献   

2.
普通稻田与稻蟹种养田生产及生态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常规稻作生产田以高产为目标,过量用肥用药,造成环境污染。传统养蟹稻田,水稻河蟹管理粗放,水稻产量较低,河蟹产量及品质不高,综合经济效益虽有所提高,幅度有限,但保持了良好的稻田生态环境。现代稻蟹生态种养田,是在传统稻田养蟹和农田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集成现代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和现代河蟹养殖技术,科学的解决了制约稻蟹种养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稻蟹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具体包括基地选择、稻田工程建设、水稻栽培、河蟹养殖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稻蟹产品提质增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稻田改造、水草种植与养护及微生物制剂应用等方法,人工模拟河蟹生长的生态环境,对稻蟹生态种养水环境进行管理实现水稻与河蟹互利共生及水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提高水稻品质和河蟹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稻蟹综合种养实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相结合,在天津市武清区开展稻蟹综合种养试验,在基础设施构建、水稻与河蟹品种选择、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河蟹收获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稻蟹综合种养实用技术,并对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稻蟹种养生产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为一体,是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良好途径。稻田养蟹技术是指当秧苗够龄后,插入田中,再将蟹苗放入稻田进行圈养的一种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技术。该生产形式是充分发挥稻田有效空间,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稻农收入的高效、无公害立体种养混合模式。近年来,稻田养蟹在北方稻区发展很快,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都只能顾及种稻或养蟹的某一方面,未能达到综合利用稻田水土资源的目的。因此,现在强调“稻蟹生态种养”不仅只是说法的改变,而且是意义上的根本改变。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在新疆温宿县实施,2013~2014年平均667米2产商品蟹9.07千克,市场价100元/千克;平均667米2产稻蟹米315.7千克,经过精包装后,市场价达15元/千克,667米2增加收入1200余元,可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稻田立体种养,提高稻田效益,在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开展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引进了"光合1号"河蟹,总结了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结果表明,示范区每667 m2平均产河蟹12.03 kg,稻谷618 kg,稻蟹种养成本1538元,产值3662元;3.33 hm2示范区稻蟹种养总产值18.31万元,总成本7.69万元,纯收益...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螫蟹又称河蟹、大闸蟹,成品蟹肉嫩、黄多、油厚、膏肥,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种水产品.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种养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在产量和数量上以水稻为主,在质量和效益上以河蟹为主,是充分利用本地稻田面积和水体空间,合理开发资源,发挥土地生产潜能,进行稻蟹立体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蟹稻共生模式应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稻蟹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稻蟹共作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两用、蟹稻共赢"。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宁夏稻蟹综合种养发展现状,从田块整理、水稻河蟹养殖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并对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蟹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的,可充分发挥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发挥土地资源潜能,将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产、高效、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目的,提高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复合经济效益。稻蟹种养是寓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种养模式,涉及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等多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12.
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一项以水稻为基础,运用田蟹的生活习惯,将合适数量的田蟹投入到稻田里饲养,明显提高经济价值及生态效益的新型种养方式。本文以稻蟹共生种养实验为基础,寻找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1999,(7)
近年来,继稻田养鱼养虾之后,在我国的南方、北方,又刮起了稻田养殖河蟹风,其势头有增无减,已初步形成高潮。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因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倍受消费者青睐,故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无论是池塘或外荡养殖河蟹的经济效益都很明显,而目前在全国不少地区开展的稻田养殖商品蟹也普遍获得了稻蟹双丰收,其净收入是常规种稻的3~4倍,体现了稳粮增效富民之目的。若用稻田培育蟹种,经济效益还要可观。现将有关稻田养蟹技术简要介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相似文献   

15.
盘锦市农林牧技术服务中心、盘锦市土肥工作站和盘锦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成“稻-蟹-鳅生态农业”。在不增加稻田养蟹投喂饵料的情况下增收一部分泥鳅.提高了生态系统饵料转化率和生态效益。亩产无公害水稻609公斤.无公害河蟹31.6公斤.无公害泥鳅9.7公斤.实现了稻,蟹.鳅“三丰收”。比单作稻田增加利润464元.比稻-蟹田亩增.加利润68元。  相似文献   

16.
稻萍蟹立体种养利用水田既种水稻又放养河蟹和细绿萍,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种植养殖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降低种植养殖成本(萍喂蟹、蟹肥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目的.生产的蟹田大米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非常畅销.日前稻萍蟹立本种养方式已成为北方稻区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在辽宁省盘锦市已发展到1万公顷,按每公倾增加收入7500元计算,仅此一项,盘锦市农民就增加收入7500万元.经过多年的实验总结,盘锦地区的稻萍蟹立体种养技术已日臻成熟.现将主要技术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稻蟹共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稻田养蟹生态系统中,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提高了土壤中全氮、全磷的含量,显著地增加了土壤中NH4+、速效磷含量,而对土壤中NO3-影响不显著;相对于不养蟹稻田,由于河蟹的存在,稻蟹共作降低了土壤pH,显著增加了粒径>0.2 mm团聚体的含量,显著降低了粒径<0.002 mm微团聚体的含量,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团聚化程度加强,降低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18.
以沈稻4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研究3种药剂对稻蟹生态种养田河蟹的安全性及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药剂在正常使用浓度下对河蟹的生长安全,对水稻纹叶枯病防治效果良好,可以作为稻蟹生态种养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基础上,将河蟹养殖引入稻田,建立鱼—蟹—稻共生系统,旨在进一步利用稻田水体和空间,更好地控制稻田病虫害,提高稻田养殖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辽宁农业科学》2010,(5):F0002-F0002,F0003,F0004
盘山县水稻种植面积65万亩,稻蟹种养田面积达40万亩,稻蟹种养已成为盘山县的主要支柱产业。稻蟹种养是寓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种养模式,涉及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等多学科的交叉,由于各行业缺乏相互支持和协调,如渔业与水利的矛盾,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矛盾,一直以来,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关键技术尚未解决,成为制约稻蟹种养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