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几十年的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了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天然次生蒙古栎林和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3种林型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抚育间伐没有提高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但极强度和强度间伐能提高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断面积生长率。林分总断面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间伐强度均能提高林分总断面积,极强度间伐除外。抚育间伐能提高红松人工林林分蓄积生长率,弱度区除外;红松人工林林分总收获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间伐强度均能提高林分总收获量,中度间伐效果最好。抚育间伐能提高蒙古栎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生长率以及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各指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度间伐效果最好。抚育间伐能提高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生长率以及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林分总断面积和林分总收获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强度间伐效果最好。可见,合理的间伐强度能够提高3种林型的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  相似文献   

2.
以红松人工林为对象,共设弱度、中度、强度和对照(自然稀疏)4种间伐处理,对其下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处理土壤容重低于对照,0~20 cm土层降幅达1.36%~13.46%;土壤孔隙度和入渗系数高于对照,其中,0~2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0.83%~11.42%、0.50%~9.08%、0.76%~2.34%,土壤入渗系数是对照的2.81~4.99倍。就土壤剖面分布特征看,除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外,各处理、各指标均以0~20 cm层为最大。综上认为,对红松人工林进行适当的间伐作业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仅就本研究来说,中度和强度间伐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抚育方式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割灌除草(Ⅰ)、间伐+割灌除草(Ⅱ)、间伐+半割灌除草(Ⅲ)、抚育间伐(Ⅳ)4种抚育措施为研究对象与不抚育(CK)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抚育能加快林内枯落物分解,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方差分析显示,土壤容重在不同抚育方式间达显著差异水平,土壤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抚育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大于不抚育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土壤速磷含量、pH值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则没有明显差异。试验结果对科学合理经营杉木人工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间伐抚育强度下其林下凋落物的现存量和持水量的变化情况。试验选取立地条件和成林状况基本一致的林分进行研究,设置弱度、中度、强度3种不同程度的间伐抚育强度与未间伐抚育林分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伐后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未伐(6.747t/hm2)弱度(6.209t/hm2)中度(5.121t/hm2)强度(3.922t/hm2),各林分持水量表现为未伐弱度中度强度,依次是2.527t/hm2、2.218t/hm2、1.690t/hm2、1.251t/hm2,且均是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平均持水量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红松人工林45a的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促进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的生长,提高大径材的比例,缩短大径材的培育年限。2012年极强区林分平均胸径达到35.8cm,大径材株数比例达到90.32%。适度地抚育间伐能提高林分活立木蓄积量连年生长量,过度地抚育间伐降低了林分活立木蓄积量连年生长量。林分自然稀疏强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极强区枯损率最低,仅为0.125%。抚育间伐能提高林分总蓄积量。2012年中度区林分总蓄积量最大,为603.991 5m3/hm2。极强区大径材蓄积量最大;强度区大径材株数最多,中度区次之。综合考虑,中度区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实施强度(39.7%)、中度(32.8%)、弱度(21.6%)的抚育间伐试验,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改变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中度间伐区有机质、全N含量比对照提高107%和83%,有效N、速效P、速效K的含量均为间伐区大于对照区,土壤容重、持水量、孔隙度也为间伐区大于对照区;不同间伐区土层(5~20 cm)温度高于对照区1%~7%。光照强度以中度间伐为适度。降雨量为对照区>弱度区>中度区>强度区。蒸发量为强度区>中度区>弱度区>对照区。树冠截留量为对照区>弱度区>中度区>强度区。  相似文献   

7.
红松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不同间伐强度红松人工林的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以及林下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极强度间伐、强度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直径生长量,增加大径材的出材量,缩短培育大径材的时间,及早达到木材采伐标准。但间伐强度过大影响整个林分的蓄积量。强度间伐有效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植被状况良好。极强度间伐区土壤的养分状况最好,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间伐有利于红松人工林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长白落叶松-红松林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2005年秋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进行疏伐,伐后林冠下栽植4年生红松。2012年秋又对上层长白落叶松进行生长伐,设计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间伐强度和1组未间伐林分(对照),分析5年后不同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抚育间伐能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林下灌木层植物丰富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轻度、中度和强度间伐差异显著(p<0.05)。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照与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差异显著(p<0.05),但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差异不显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各间伐强度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轻度间伐和中度间伐差异不显著。②适度抚育间伐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有所降低,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有所提高;土壤pH值呈现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的趋势,全K、速效K、全P、速效P、全N、速效N含量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其中中度间伐效果最好。综合考虑,对长白落叶松林分进行中度间伐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森林抚育对森林资源变化和生态状况的影响,对红松中龄林抚育成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监测样地与对照样地林分分析,结果表明:抚育间伐降低了林分密度,调整了林分结构,改善了林内环境条件,促进了林木及林下植物生长,使林木树高、公顷蓄积量、植被盖度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抚育间伐的林分土壤的酸碱性无明显差异;监测区林分表层土壤的容重减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增加,使表层土壤的疏松程度、通气透水性及持水能力增强;但由于抚育时间较短,对林木胸径、下层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持水能力影响还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油松、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主要对象,研究了抚育间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1)抚育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增加效果最显著的是采伐强度为30%的样地。抚育后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都明显增加;2)抚育间伐能够促进有全N含量的增加,全N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抚育强度30%的样地>20%样地>10%样地;全P、全K变化差异较小,抚育后效果不明显;抚育对土壤的pH值影响不大,抚育能增加有机质含量;3)抚育后油松、落叶松样地无论是好气性细菌数量还是厌气性细菌数量都比对照样地有所增加。油松抚育间伐样地从细菌总数来看超出对照样地的78%。落叶松总细菌数高出对照4号样地37.9%,抚育对细菌的增加有明显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管理培育大径材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68年生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密度管理(间伐)对林分生长及大径材出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调整密度能有效促进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生长,缩短大径木的培育年限。但间伐强度过大林分株数减少,降低了林分活立木总蓄积量及大径材出材量,中度间伐红松人工林的大径材出材量最大(243.79 m3·hm-2),其次是强度间伐和弱度间伐,但均高于对照。综合考虑,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以中度间伐效果最佳,68年生适宜保留密度为310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科学有效的营林抚育措施,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冀北山地不同起源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度抚育对林下土壤水文变化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抚育后白桦天然林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了2.74%、3.17%、2.54%,且白桦天然林高于白桦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持水量分别增加了13.92%和2.54%,且白桦人工林高于白桦天然林;综合看来,中度抚育对白桦天然林的土壤性质影响要高于白桦人工林;中度抚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水文效应,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的调控和森林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分析了不同间伐抚育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层的物理性质变化情况。选取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以及土壤总孔隙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下土壤容重持续下降,其中0-10cm处的土壤容重相比未伐林分分别下降3.2%、5.2%、5.7%;lO-20cm处分别下降1.6%、1.6%、3.9%;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孑L隙度等指标也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对研究结果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间伐抚育对落叶松林土壤层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变化影响显著,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孑L隙度的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并找出影响林分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方法]在山西省沁源县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12块抚育间伐试验样地,开展轻度(间伐强度15%)、中度(间伐强度35%)、重度(间伐强度50%)抚育间伐并设置对照样地,以树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平均冠幅、乔木层生物量与生产力为林木生长指标,利用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生长特征,结合土壤因子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林木生长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中度、重度间伐2年与4年后,各树木生长指标与对照样地相比均显著增加;间伐在减少林分内乔木层生物量的同时能显著提高乔木层生产力,各时间段及间伐强度下乔木层生产力均表现为重度中度轻度对照;间伐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土壤全磷(TP)含量,减缓土壤养分的流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平均胸径生长量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平均冠幅生长量与土壤含水率(MC)、SOC、TN、TP显著正相关。[结论]间伐可促进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单株林木胸径和冠幅生长,增大林木单株冠径比与生产力,在本研究的3个间伐强度中,50%的重度间伐是最适间伐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较为丰富,土壤全磷含量较少,土壤pH为弱酸性,SOC、TN、TP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间伐强度对重庆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重庆市綦江区北部林场选择马尾松人工纯林(18年生)开展抚育间伐试验,分别设置弱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15%,保留密度1410株·hm~(-2))、中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30%,保留密度1155株·hm~(-2))、较强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45%,保留密度900株·hm~(-2))、不间伐(保留密度1650株·hm~(-2))等4种间伐强度。间伐3 a后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显著提高马尾松人工林林分胸径的生长,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明显提高;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林分平均树高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大小依次为:间伐强度30%>间伐强度15%>对照组>间伐强度45%。说明间伐强度30%已达到了最佳的林分质量和收获量,是该区域马尾松人工林最优的抚育间伐强度,而1155株·hm~(-2)是较合理的伐后密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辽东蒙古栎林及杂木林实施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这2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密度较大的蒙古栎林和杂木林进行适度间伐抚育,能显著地提高林地生物量,相应提高了凋落物归还于土壤的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密度变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化学性质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性氮、磷和钾的养分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间伐对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以3种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设置实验样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间伐强度个体随角尺度变化趋势相同,处于随机分布的个体较多,弱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林分角尺度呈显著差异,弱度间伐林分整体呈随机分布,强度间伐和中度间伐林分呈聚集分布;随着混交度的升高,华北落叶松个体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强度间伐个体数下降速率明显高于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林分混交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弱度间伐(M_(i均)=0.48)混交程度接近中度混交,强度间伐(M_(i均)=0.35)林分处于弱度以下混交,中度间伐(M_(i均)=0.23)处于中度以下混交;弱度间伐林分参照树个体数随大小比数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余间伐强度林分无显著变化趋势,弱度间伐林木分化程度高,目标参照树受竞争压力偏大。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速生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文章对比分析了海南昌江县次生林、桉树人工林和相思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在0~60 cm次生林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桉树林,相思林最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毛管/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次生林>桉树林>相思林;(2)桉树林、相思林与次生林0~60 cm土壤贮水能力相差较大;(3)3种林分间同一层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贮水能力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底层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3层均不显著,各层土壤毛管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4)3种林分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次生林以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5)次生林的土壤容重、孔隙特征、持水性以及贮水能力随土壤深度变化,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桉树林和相思林的所有观测土壤物理变量...  相似文献   

19.
火干扰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在强度、中度、轻度和无火干扰情况下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轻度火干扰林地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减少,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上升,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增加,其保水能力增强;随着火干扰强度(中度、强度火干扰)的增大,土壤中细土减少,质地变粗,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减少,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增加,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大孔隙对火干扰更为敏感,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减少,其中,中度、强度火干扰林地表层土壤有效水含量较无火干扰林地土壤分别低32.4%和36.3%,其保水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评价不同透光强度对"栽针保阔"红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充实和完善"栽针保阔"经营体系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不同透光抚育强度辽东山区"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性,结果表明:中度透光抚育和全透光抚育林地枯落物储量分别高于对照(未栽红松)65.67%、28.49%,但全透光抚育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中度透光全透光抚育对照;中度透光抚育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其他两块样地(P0.05),最大持水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样地,分别为全透光抚育样地的1.46倍和对照的1.50倍。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3块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块样地表层土壤的初渗速率3.79~5.33 mm·min~(-1),稳渗速率1.00~2.75 mm·min~(-1),中度透光样地表层土壤的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分别高出对照26.60%、175%。全透光样地初渗速率略低于对照,但其稳渗速率明显高于对照。从枯落物持水性能和土壤层的蓄水和渗透性能评价透光抚育对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认为中度透光抚育更有利于林分贮蓄降水,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