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研究了溴氰菊酯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麦穗鱼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麦穗鱼不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低浓度溴氰菊酯处理的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高浓度(0.009 mg/L)组对肝中GSTs活性的抑制率达到43.7%,对鳃中GSTs活性的抑制率达54.3%;而低浓度组(0.001 mg/L)对鳃中GSTs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菊酯(3.0×10-4mg/L)处理96 h后,对卵巢的诱导活性最高,其GSTs活性是对照的2.43倍,但对肝、鳃、肾、肠的诱导作用均较低。溴氰菊酯对麦穗鱼不同组织GSTs活性诱导的时间效应和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苯氧威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采用半静态方法,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12 h和72 h的仔鱼以及成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2.35、0.98、1.87和1.67 mg/L,其对斑马鱼成鱼具有中等毒性;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的自主运动、心率、孵化率、仔鱼体长等亚致死效应指标均有影响,并使得胚胎出现了心包囊肿、脊柱弯曲及无黑色素附着等畸形现象。进一步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的慢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24 h自主运动、48 h心率、72 h畸形率及11 d孵化仔鱼体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值分别为0.60、0.20、0.60和0.80 mg/L,而与之对应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值分别为0.40、0.10、0.40和0.60 mg/L。试验中还发现: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心率是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毒性试验最敏感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PRiME HLB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斑马鱼中肟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0.0001~0.05 mg/L范围内,肟菌酯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添加水平分别为0.0005和0.05 mg/L时,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6%,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5.1%~8.9%;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1和10 mg/kg时,其在鱼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5%~104%,RSD为1.4%~3.3%。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定量限 (LOQ)为0.0005 mg/L,在鱼肉中的LOQ为0.01 mg/kg。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在水生生物鱼类的1/10急性毒性基准剂量 (ALB) 值 (7.15 × 10?4 mg/L) 和ALB 值 (7.15 × 10?3 mg/L)、斑马鱼的1/100 LC50值 ( 5.10 × 10?4 和1.20 × 10?3 mg/L)以及1/10 LC50值 (5.10 × 10?3和1.20 × 10?2 mg/L)剂量暴露下,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肟菌酯连续暴露192 h后,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系数 (BCF)为113~178,具有中等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表明,生产中在使用肟菌酯时,应考虑其低浓度暴露下因生物富集作用而对水生生物引起的生态毒理学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双唑草腈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水体环境风险,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斜生栅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OECD推荐的生长抑制法、活动抑制法、静态法和TOP-RICE模型,开展了双唑草腈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初级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对斜生栅藻细胞增殖的72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 (72 h-EC50) 为1.44 × 10?2 mg/L,对大型溞活动的48 h半数抑制效应浓度 (48 h-EC50) 为15.09 mg/L,对斑马鱼的96 h半数致死效应浓度 (96 h-LC50) 为23.05 mg/L,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相应毒性等级分别为高毒、低毒和低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双唑草腈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急性毒性风险商(RQ) 值小于1的分组占所有模拟场景的60%以上,超过60% 的分组对初级生产者的RQ值大于1,说明双唑草腈对大型溞和斑马鱼较为安全,对水生生态系统中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但其对斜生栅藻毒性高,且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为不可接受。因此,生产中在施用双唑草腈时应避免药剂进入稻田周边水体,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合理调整施药时期等方法来减少双唑草腈对水生生态环境的风险,建议在早稻分蘖前期和晚稻分蘖后期使用。  相似文献   

5.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通过食下毒叶法和接触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家蚕的毒性。结果表明:食下毒叶法对2龄起蚕的LC50(48h)分别为:毒死蜱2.3322mg/kg桑叶和甲氰菊酯0.1522mg/kg桑叶,其浸渍桑叶的药液浓度分别为4.6622mg/L和0.3044mg/L。接触法中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2龄起蚕的LC50值(24h)分别为:6.32μg/cm2和0.92μg/cm2。毒死蜱和甲氰菊酯的毒性比都<1,对家蚕的毒性为高毒。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生》2003,16(4):38-40
1 毒性的表示方法和分级衡量或表示农药急性毒性程度 ,常用致死中量(LD50 )作为指标。所谓致死中量即杀死一半供试动物所需的药量 ,它的数量单位 :急性经口和经皮毒性为毫克 /千克 (mg/kg) ,急性吸入毒性为毫克 /立方米(mg/m3)。凡LD50 值大 ,表示所需剂量多 ,农药的毒性低 ;反之 ,则毒性高。衡量或表示农药对鱼的急性毒性大小常用耐药中浓度作指标 ,耐药中浓度 (TLm)意思是在指定时间内 (2 4h ,4 8h或 96h)杀死一半供试水生动物时水中的农药浓度。也可用致死中浓度作指标 ,致死中浓度 (LC50 )意思是杀死 5 0 %供试动物所需的药液浓度 …  相似文献   

7.
螺虫乙酯对雌性斑马鱼的毒性及氧化应激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新型季酮酸衍生物类杀虫剂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雌性斑马鱼为受试对象,研究了螺虫乙酯对其的急性毒性及氧化应激效应。急性毒性试验测得螺虫乙酯对雌性斑马鱼的96 h-LC50值为7.21 mg/L,属中等毒性。经不同浓度螺虫乙酯(0、36、360和1 800μg/L)处理28 d后,通过检测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Cat、Gpx、Mn-Sod、Cu/Zn-Sod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水平,研究了螺虫乙酯对斑马鱼肌肉组织的氧化应激效应。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可引起斑马鱼肌肉组织中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以及Cat、Mn-Sod、Gpx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但未发现螺虫乙酯对Cu/Zn-SOD活性及Cu/Zn-Sod的相对表达量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螺虫乙酯能够诱导雌性斑马鱼肌肉组织的氧化应激效应,并可能引起机体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8.
瑞香狼毒素对菜粉蝶幼虫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发现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有毒植物瑞香狼毒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采用微量点滴法研究瑞香狼毒素对菜青虫的触杀活性,以叶片夹毒法和灌喂法研究胃毒活性.在触杀活性试验中,72h的致死中量(LD50)为0.96μg/头,以6.25×103mg·L-1浓度的样品液2μL点滴试虫,即1.25×10μg/头处理组的72h校正死亡率为92.2%.在胃毒活性试验中,72h叶片夹毒法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3.82×103mg·L-1,5.00×104 mg·L-1浓度处理组校正死亡率为91.2%;72h灌喂法的LD50为3.80μg/头,以5.00×104mg·L-1浓度的样品液2μL灌喂试虫,即1.00×102μg/头的处理组的72h校正死亡率为96.8%.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素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和一定的胃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乙草胺的毒性,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乙草胺对斑马鱼成鱼和胚胎的急性毒性、对胚胎的致畸作用,以及不同窗口期暴露对幼鱼甲状腺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草胺对斑马鱼成鱼96 h-LC50值为3.04 mg/L,属中等毒性,对胚胎的120 h-LC50值为5.32 mg/L;斑马鱼胚胎受精后于0.3 mg/L乙草胺中暴露5 d,幼鱼可出现心包囊水肿、脊索弯曲等致畸现象。窗口期暴露试验表明:斑马鱼胚胎受精后3 h起于0.06 mg/L乙草胺中暴露10和14 d,以及在0.3 mg/L乙草胺中暴露10 d,均会引起幼鱼脱碘酶基因(d1、d2)、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trα、trβ)、钠/碘同向转运体基因(s1c5a5)、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crh)、促甲状腺激素基因(tsh)等的表达呈现不同程度下调,而在0.3 mg/L乙草胺中暴露14 d,除d1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外,对其余各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乙草胺能够干扰斑马鱼幼鱼早期发育,且在不同暴露浓度和时间下,干扰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3种混剂对蜜蜂和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spp.的毒性,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制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峰的毒性。结果表明:摄入法测定,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4%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3%甲阿维·多杀霉素悬浮剂、6%甲阿维·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对蜜蜂半致死浓度LC50(48 h)分别为5.93、1.45×10-1、3.04×10-1、4.66×10-1a.i.mg/L。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对蜜蜂摄入毒性为高毒,其余为剧毒;接触法测定,4种制剂半致死剂量LD50(48 h)分别为0.0887、0.289、0.0046、0.0053 a.i.μg/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均为高毒;药膜法测定,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浓度LC50(24 h)分别为0.12、0.097、0.22、0.33 a.i.mg/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为极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1.
菊酯类农药在中草药白菊花中的多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报道了采用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同时测定 4种菊酯类农药 (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 )在中草药白菊花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添加浓度分别为 1.0、0 .1、0 .0 1mg/ kg,白菊花中的回收率分别为 86 %~ 10 4 % ,87%~ 95 %和 81%~ 99% ,n=5 ,最低检测量 8.3× 10-4~ 2 .8× 10-3 ng。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模型,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其在体内分布及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旨在探寻评价敌敌畏饮食暴露风险的合理方法。该PBTK模型共包括4个房室:肝脏、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敌敌畏的浓度变化率采用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分别预测了大鼠经口摄入10、25和50 mg/kg b.w.的敌敌畏后,肝脏和血液中敌敌畏浓度变化以及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曲线。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将大鼠经口摄入35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敌敌畏的浓度变化模拟值,以及经口摄入10 mg/kg b.w.敌敌畏后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模拟值与文献的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利用该PBTK模型可以估测大鼠经口摄入敌敌畏后的体内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人体的有害物质暴露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13.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脑乙酰胆碱酯对杀螟松的反应及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水系统中用不同浓度的杀螟松处理食蚊鱼 96 h分别于第 2 4、4 8和 96 h测定脑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性。另一些鱼在接触杀螟松之前分别用胡椒基丁醚 (PBO)和磷酚三苯酯 (TPP)做预处理。结果表明 ,在 0 .4 mg/ L和 1.3mg/ L的亚致死浓度下 ,杀螟松对 ACh 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 4 4 .2 %和 6 5.7%与用杀螟松单独处理的鱼相比 ,TPP预处理的鱼 ACh E活性更低 ,而 PBO处理后的鱼 ACh E活性较高。本项研究还测定了鱼经过 96 h杀螟松处理再移到清水中之后 ACh E的恢复情况。经过 8d的恢复期 ,用杀螟松单独处理和经 TPP处理的鱼 ,其 ACh E仍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蚯蚓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测定了2种常用农药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蚯蚓的毒性。结果表明:对蚯蚓的LC50(7d)毒死蜱为89.25mg/kg,甲氰菊酯为142.4mg/kg;LC50(14d)毒死蜱为83.63mg/kg,甲氰菊酯为36.41mg/kg。供试2种农药对蚯蚓的毒性均为低毒。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新奥霉素 (xinaomycin)母药对5种非靶标生物——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羊角月芽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和家蚕Bombyx mori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新奥霉素母药对斑马鱼96 h-LC50值大于100 mg/L;对大型溞48 h-EC50值为1.48 mg/L;对羊角月芽藻72 h-EyC50值为8.74 mg/L,72 h-ErC50值为29.2 mg/L;对意大利工蜂急性经口96 h-LD50值为31.3 μg/蜂,急性接触96 h-LD50值为39.9 μg/蜂;对家蚕96 h-LC50值大于2.00×103 mg/L。研究表明,新奥霉素母药对斑马鱼、羊角月芽藻、蜜蜂、家蚕均为低毒,对大型溞是中等毒性。  相似文献   

16.
印楝素对鱼的毒性及在鱼类寄生虫病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印楝素作为鱼用杀寄生虫药物开发的可能性,选用ISO推荐的斑马鱼Brochydaino rerio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的急性毒性。印楝素对斑马鱼48 h和96 h的LC50值分别为41.9和23.3 mg/L,属中低毒鱼药。采用安全系数0.1,印楝素对鱼的安全浓度为≤2.3 mg/L。采用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鱼种为试材,研究了印楝素对鲤鱼外周血细胞微核产生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印楝素不会诱导鲤鱼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突变产生微核,可认为其对养殖鱼类没有致突变性。在研究了印楝素对鱼类安全性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鱼类寄生虫病——车轮虫病Trichodina sp.的防治,在鱼的安全浓度范围内,印楝素对车轮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印楝素具有较好的鱼用杀虫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雷帕霉素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剂,对多种人类疾病有效,近年发现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有望开发为微生物源农药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而目前关于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还未见报道。为评价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雷帕霉素在不同pH值、温度、初始浓度及光源中的水解特性,同时测定了其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水解试验结果表明:碱性环境、紫外光照及高温有利于雷帕霉素的水解。当其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66.63、38.93及77.00 h;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144.38、105.00及165.00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雷帕霉素对家蚕和斑马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 386.46和3.50 mg/L (有效成分,下同);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48 h-LD50值为8.95 μg/bee,急性接触毒性48 h-LD50值为16.79 μg/bee;对赤子爱胜蚯蚓的14 d-LC50值为223. 81 mg/kg。按照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 (GB/T 31270—2014) 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雷帕霉素对家蚕、斑马鱼、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分别为 “低毒”、“中毒” 和 “低毒”,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 “中毒”,急性接触毒性为 “低毒”。研究表明,雷帕霉素属于易降解性药剂,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