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温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一、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对策:①调整培养基含水量;②提高保湿发苗阶段空气的相对湿度,防止气生菌丝生长过旺,形成菌膜.此外,还要做好催蕾阶段室内的保湿与通风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营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原因:菌袋含水量偏低,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一、菌种要适龄 菌种以45~55天的菌龄生活力最强,凡菌龄不足或超龄的菌种应禁止使用。 二、菌袋装料宜紧不宜松 装料紧密硬实的菌袋,手抓或搬动不变形,袋内、外的空气就不会因此而对流交换,污染的机会就自然相对减少。为此,不管是手工装袋还是机器装袋,一定要装紧装实。  相似文献   

6.
7.出菇管理。(1)割袋、排袋。茶树菇菌袋培养55天左右,菌丝长满菌袋,菌袋富有弹性,菌丝分泌色素吐黄水,袋口表面菌丝带点褐色时即为转色。此时  相似文献   

7.
1.菌丝的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立即放入18℃~20℃的菌丝培养室内,接种后10~15天菌丝可伸入培养基内20~25厘米,一般需培养25~30天长满菌袋。2.搔菌出菇袋菌丝发满菌袋时要立即进行搔菌,搔菌是把原种菌种块和深1~2厘的培养基一起刮掉使金针菇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生长,搔菌采用负离子搔菌机自动旋转的机械化方法。搔菌后移入催蕾室。3.催菇蕾管理出菇菌袋进入催菇蕾室后,可采用超声波加湿器或自动增湿机来加湿,水要用磁化水。催菇蕾室的湿度应保持  相似文献   

8.
魏鹏 《农村科技》2010,(2):48-49
<正>3.发菌期管理将接种后的栽培袋及时放入培养室,初期温度控制在23~25℃,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当栽培菌袋菌丝体生长至菌袋1/3时,温度降到21~23℃。此时栽培菌袋内部比外部高2~3℃,有利于菌丝迅速生长。待菌丝体长到菌袋2/3时,温度降至20℃以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袋栽培食用菌,菌袋灭菌至关重要,只有灭菌彻底的菌袋,接种后菌丝才能健康生长,获得优质高产。因此袋栽食用菌应首先重视菌袋灭菌环节,认真把好食用菌菌袋灭菌关,避免因灭菌不过关而造成经济损失。要使菌袋灭菌彻底,应把握以下五个要素: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把握“敞口”关 白灵菇发菌期必须紧紧把握“敞口”这一关键技术。具体方法是:菌袋在发菌室内经40~50天的培养,菌丝走到袋底后.即可搬入出菇房棚内上架,疏摆菌袋。1~2天后进行敞口培养。操作方法:短袋栽培的解开袋口,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和顺县河北村食用菌厂对平菇栽培过程中菌袋水分状况进行了系统观察.看到发菌过程中菌袋含水率增长12.6%,菌袋水分和干物质含量的生产能力相差甚远等现象。据此对栽培过程水分管理措施提出如下改进意见:培养料初始含水率应控制在55%左右为宜,出菇过程应大量补水以保持菌袋含水率在55—60%。这样才能使生物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茶新菇,又名茶树菇,是我国近年来新开发比较成功的珍稀食用茵.菌袋污染是茶新菇栽培的难题.这里主要介绍茶新菇菌袋污染原因及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3.
1菌种选择应选择中低温或广温型高产优质品种. 2菌种及菌袋制作用"倒推法"确定各级菌种及菌袋的制作时间.  相似文献   

14.
袋栽香菇春季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各地袋栽香菇多以秋季生产居多,前期生产往往与农忙相冲突,后期又遇低温菌袋转色困难、出菇推迟等问题.相比之下,春季栽培具有菌袋适宜制作期长、接种成功率高、转色容易、菌袋越夏后出菇整齐、菇形好、花菇率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为便于其推广应用,现将我们根据近年的实践所总结出的袋栽香菇春季生产技术简述于后,以供广大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5.
1.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原因:①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②“搔菌”后,催蕾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措施:①调整培养基含水量。②增加保湿发菌阶段空气相对湿度,防止气生菌丝生长过旺,形成菌腊。做好催蕾阶段室内保湿与通风工作。  相似文献   

16.
特大袋姬松茸栽培新技术,是采用7千克装的方形袋,室内发菌棚内出菇的二场制方式.每个菌袋是一个独立的生长区域,即便发生杂菌或出现异常,可单独处理,不必顾虑杂菌的传染.其出菇快,菇潮齐集,大大缩短了栽培周期.  相似文献   

17.
一、平菇:"打孔增氧"不可过度 为了促进平菇发菌,菇农大多采取后期打孔增氧的方法.但很多菇农打孔过多,出现"烧菌"现象,即菌袋内的菌丝因高温而被烧坏.由于平菇采用生料栽培,尤其是在菌丝发满半袋之前,如果打孔过多,在氧气含量充足的情况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导致料温升高,当菌袋料温高于35℃时,就会造成"烧菌".对于使用生料栽培的平菇,菌袋有以下3种打孔方法.  相似文献   

18.
8.催芽管理 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大棚内温度控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尤其在菌袋密集程度高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温度,防止高温“烧菌”.“烧菌”的菌袋再遇高温、高湿,很容易造成一片“绿海”(绿霉污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袋栽香菇在各地发展迅速,生产实践表明,如何提高菌袋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种菇效益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菌袋制作期的各种因素,并进行了改进试验,总结出一套较为有效的综合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畸形菇发生的原因1.品种选择不当 如海拔高的山区,应选中、低温菌种为宜。若误用高温型菌种,冬季菇蕾一出现,遇低温便萎缩不长,形成“松果菇”。2.发菌管理不当 在菌丝体培育期间,如果发菌室光照过强,靠近窗口的菌袋原基提早形成,袋内菇蕾早现,受袋壁挤压,无法正常伸展。因此,脱袋后第1批菇容易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