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对全省森林面积、蓄积增长潜力进行了分析论证,到2020年全省可增加森林面积273.70万hm2、活立木蓄积15 208.32万m3,分别占全国新增森林面积4 000万hm2的6.8%和新增森林蓄积量13亿m3的11.70%。并提出了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增长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基本概况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开展森林碳汇研究的潜力与前景。大兴安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有林地面积673.8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80.87%,森林蓄积量5.22亿m3,富含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潜力和低碳经济潜力,森林碳汇研究前景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3.
利用磐安县2001年区划界定的28 190 hm2重点公益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01年和2012年不同林地类型生产力指标与森林生态状况指标的对比,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全县重点公益林评价指标值,评价与分析了全县重点公益林森林资源质量变化情况;活立木总蓄积由2001年81.5×104m3增加到2012年158.5×104m3;单位面积蓄积量由2001年30.53 m3/hm2增加到2012年59.88 m3/hm2;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面积由2001年4 876 hm2增加到2012年13 547 hm2。群落结构复杂、乔灌草层次完整的公益林面积大幅增长,说明磐安县公益林林种树种结构趋于优化,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森林的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全县公益林中针叶林所占比重过大,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占比仍过少,中幼林面积过多,成过熟林面积过少。  相似文献   

4.
根据收集整理的全省17个市(州)85个县(市、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资金管理资料,在对生态公益林重点建设林区(天保区和非天保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北省2015年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达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有效保护了湖北森林资源,林权所有者得到了应有补偿,有效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对湖北生态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公益林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于2004年起全面实施200万HM2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开展公益林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及效益评价已成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浙江省开展公益林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及效益评价的监测内容、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技术路线和监测方法,以期指导全省监测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冷华 《云南林业》2012,(6):18-19
我省2004年启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公益林覆盖了全省生态区位重要及脆弱的地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和蓄积快速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充分调动了林权所有者爱林护林积极性。截至今年,全省补偿资金累计投入37.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4.3亿元,省级财政投入12.9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为全省林业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惠民最广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为实施森林云南建设和“两强一堡”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全省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实现江苏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我省决定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作。对森林、林木、林地进行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是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的前提和基础。我省经过试点和周密部署,于2001年完成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全省共区划小班155562个,林业用地面积786000hm2,其中公益林面积441000hm2,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56.1%。全省区划的公益林中,国家公益林面积252000hm2,占全省公益林总面积的57.1%;省级公益林面积118000hm2,占…  相似文献   

8.
对造林总场生态公益林效益进行评估,客观反映建设成就,为我国公益林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以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净化环境、改良土壤等生态效益进行分析,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物质量、价值量测评,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利用访问调查,评价社会效益。截止2013年,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生态公益林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达83 057.88万元,直接经济效益38 324万元,流入黄河泥沙减少428万t,沙化土地减少187.06 hm2,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6 694元。造林总场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生态状况改善,水土流失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增强,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湖南省CO2排放与森林碳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湖南省生态公益林区划标准和湖南省生态区位重要性分析,对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需求量进行了测算。全省共测算生态公益林616.70万hm2,占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1 293.29万hm2)的47.7%。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以建国以来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贮量的变化,并估算2020年时的森林状况。结果显示:1)自建国以来,我国森林面积共增加8821万hm2,森林蓄积量共增加66.21亿m3。但各区域增量不均衡,西南地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量最大,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增量最小,华东地区森林蓄积量增量最小。我国未来森林面积增长潜力在北方地区。2)建国以来,我国森林共吸收碳225.32×108 t,其中人工林碳贮量比例由调查初期的5.3%增加到了16.7%,有较大的碳汇潜力。3)2020年时我国森林面积、蓄积量和碳贮量分别可达20 667万hm2、188.37亿m3和344.766 0亿t,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可增加我国森林碳贮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将独龙江流域进行单独区划,衔接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修编成果,得到了独龙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现状。分析认为,独龙江流域具有林地比例高,人均林地面积多;森林覆盖率高,林地利用充分;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大,森林质量高;生态区位重要,公益林比例和林地保护等级高;天然林比重大,近成过熟林比例高;原始林多,植被保护好等特点。提出分级保护、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禁止木材运出等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和2014年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档案数据资料,从资源数量、结构、质量等3个方面对广东10个省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0年森林经营,省属国有林场林地面积略有减少,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林分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公顷蓄积量达到81.98 m~3/hm~2,公顷生物量达到82.95 t/hm~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各林场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明显。省属国有林场中,中幼龄林仍占较大比重,成过熟林比重在逐渐增加;森林类别进一步优化,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明显增加,树种正在由以针叶林为主的树种结构逐步向以阔叶林为主的树种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造林成效定量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造林贡献率的定义和算法作为造林成效评价的指标,根据8次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和近60年全国造林面积数据进行分析,认为1950—2008年,全国累计造林面积26 137.92万hm2,人工造林累计成林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10.44个百分点。但人工林成林后采伐和征占用达38.45%,保存面积为61.55%。60年全国造林贡献率平均为38.44%,最近15年造林贡献率平均为50.20%,造林成效正在逐渐提高。在造林立地条件较差,投入较低,采伐利用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人工造林取得较大成绩,人工林林产品供应在木材、林化工业和药用原料、食用产品、生态产品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1950—2008年,60年森林采伐总蓄积量为154.52亿m3,获得木材总计92.71亿m3;其中采伐人工林蓄积量达15.41亿m3,占采伐森林总蓄积的10%,近5年已达到39.44%。  相似文献   

14.
浅议清原县森林生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效益是森林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森林的生态效益,对于森林资源的珍惜保护、开发利用、生态补偿的实施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以辽宁省清原县为研究对象,计算森林生态效益及分析评价,希望能对其他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价起到一些借鉴。综合评价森林多种生态效益为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法律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公益林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补偿是当前林业分类经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阐述了森林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准则、价格构成,公益林生态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关系,提出目前我国实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系生态价值补偿政策。介绍了国内外常用计量评价和补偿征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面临的挑战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低,森林林分结构不合理,增长速度缓慢. 我省现有森林面积约5000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1%,林分平均每亩蓄积量2.36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林分平均水平的50.1%;树种单调,结构不合理;商品林多,生态公益林少,比例失衡.全省林木总蓄积量1亿多立方米,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二头多、中间少"的格局,即山区多、平原多、丘陵区少.山区森林蓄积量占全省的55.9%,平原占22.6%,而江淮丘陵区占21.4%.全省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我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相称,也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徐斌 《云南林业》2012,(4):24-24
7月3日,省林业厅、财政厅联合在楚雄召开了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会。会议明确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建立公共财政支撑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将全省省级以上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和管护范围,每亩补助标准提高到10元。至此,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1.77亿亩,占全省公益林面积的94%。  相似文献   

18.
《国土绿化》2007,(6):23-23
福建省委、省政府最近作出了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的决定,并在充分调查分析全省江河流域生态公益林面积、公益林涵养水资源量、上下游工业用水及城市用水量的基础上,制定了《福建省江河下游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全省每年可筹措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8590万元。该方案从2007年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广东省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方法、特点,对主要结果及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与广东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相比,广东省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0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8727.49万m3,林业用地面积减少了 37.09万hm2,森林面积增加了 73.49万hm2,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森林资源主要数据变化较大,森林质量有所提高,但总体质量仍较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仅为60.57 m3/hm2,森林质量的提升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要求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0.
选取林地面积、森林面积、造林面积、病虫鼠害防治面积等原有变量,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我国森林碳汇发展潜力,结果显示:森林资源总量因子是影响森林碳汇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分别是森林生态建设因子、林业产业发展与投资因子以及森林灾害防治与气候因子。根据综合得分将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的森林碳汇发展潜力分为5个梯度,据此提出提高森林碳汇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