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探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水田面积比重、流转租金、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灌溉保证率、道路网密度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正相关,地块细碎化程度、坡度及距城镇距离等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负相关;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因此,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应全面考量经营条件并引导经营模式分区配置。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江宁区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及其他数据,利用空间扩展模型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对研究区1999-2010年间的城镇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检验与分析,探索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 空间扩展模型与地理加权逻辑模型分别可解释研究区历史时期57%和64%的城镇用地转变,二者的解释能力在logistic模型基础上 (51%) 得到显著提升,有力地辩驳了全局回归模型的系数稳定性假设;2) 较之于空间扩展模型,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更能有效刻画城市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更能够适用于研究区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研究;3) 邻近变量中的DIS2INDU,DIS2ORD及DIS2CENT,邻域变量中的DENURBAN以及政策变量中的DENLANDP是研究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升,我国乡村民宿得到迅猛发展。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以乡村民宿个性特征为变量构建了顾客再次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得出,个性化产品特征、个性化服务特征、个性化环境特征、个性化营销特征对顾客再次消费意愿呈正向影响关系,其中乡村民宿个性化产品特征为最主要因素。因此,我国乡村民宿应注重产品创新化、环境主题化、服务多元化、经营网络化,努力提升顾客满意度,以促进顾客再次购买。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农村新能源供给结构上进一步优化提升,也要求其技术上的创新提升。因此,在研究农村新能源和其技术提升的意义之后,从江苏省农村新能源技术创新现状入手,研究其发展现状。接着在总结文献综述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确立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维度的八个影响因素,建立江苏省农村新能源技术创新的评估模型。再运用DEMATEL方法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找到关键因素为政府干预、人才技术和创新投入,从而提出政府要发挥干预作用、企业自身加大人才技术投入和注重新能源产学研的发展三大提升策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较低的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挖掘,制约城镇工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阻碍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很多,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影响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规模、政策支持程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大,以此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亲子农庄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式旅游,探明亲子农庄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从需求侧入手,利用山东省4个地区的994份有效调查数据,从6个维度设置18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人口统计特征、消费能力、消费认知、设施及资源、管理与服务和体验与功效对亲子农庄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消费者基本因素方面,文化程度、收入、对亲子农庄的了解程度对消费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景区因素方面,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及亲子项目种类、体验度、互动程度、教育价值、对亲子情感的促进程度对消费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成本对消费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消费者因素与景区因素对亲子农庄消费意愿均有一定影响,亲子农庄应向丰富个性化景观、强化教育体验属性等方向发展,提高其吸引力与社会价值,发挥其对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各方面的振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亲子农庄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式旅游,探明亲子农庄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方法】从需求侧入手,利用山东省4个地区的994份有效调查数据,从6个维度设置18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人口统计特征、消费能力、消费认知、设施及资源、管理与服务和体验与功效对亲子农庄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消费者基本因素方面,文化程度、收入、对亲子农庄的了解程度对消费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景区因素方面,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及亲子项目种类、体验度、互动程度、教育价值、对亲子情感的促进程度对消费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成本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消费者、景区因素等对亲子农庄消费意愿均有一定影响,亲子农庄应向丰富个性化景观、强化教育体验属性等方向发展,提高其吸引力与社会价值,发挥其对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各方面的振兴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宗族势力和乡村治理相关政策及理论的把握,利用实地调查的1 440个农户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别从农户和村庄层面分析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宗族势力指标中,大户姓氏比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不显著,而与同族交往程度影响显著;村庄层面的参与状况呈显著性负向影响而细碎程度呈显著性正向影响;农户层面的人口抚养比、代表大会、权责明晰呈显著性负向影响而水利工作者的重视程度呈显著性正向影响。除此之外,是否贫困村、县城距离、地理特征、是否少数民族、村民大会、外出务工与民主化程度7个因素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要实现治理有效,必须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并促进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中。以哈尔滨市香坊区2乡10村17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根据文献资料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评价指标16个,运用SPSS构建二元Logit模型探究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政治面貌、是否参加了农业合作组织、当地政府对农村的重视程度负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他指标均正向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其中,年龄在5%的显著水平上负向影响;文化程度、了解所在村庄事务的主要渠道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是否认可村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村委会干部认可程度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乡村治理是否应该全民参与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常以技术或资源禀赋来划分模式类型,未能体现城乡互动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以两个城市对周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核心内容,提出“双核心城市波辐射模型”。该模型以城乡互动、农业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划分服务型、园区型、城镇型和产业型4大类。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应用分析,效果良好,对策建议符合实际,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27-231
基于对安徽省宣城市X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城镇化的意愿,进而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居民迁居城镇、城镇就业、流转承包地的意愿都比较高,但宅基地流转的意愿较低。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家庭子女数量和对城镇的认知对城镇化的各项意愿均有影响,此外,年龄、家庭年收入、对农村社区的认同感对农村居民的城镇迁居意愿有显著影响,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耕地面积对农村居民的土地流转意愿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职业、非农经历、与城镇亲戚关系对农村居民城镇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区2015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并测算农户经营细碎化指标,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来研究农户经营细碎化的影响因素。通过与普通OLS模型对比,各项参数显示GWR模型优势明显。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空间非平稳性显著,斑块面积、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与经营细碎化成正相关,耕地坡度与经营细碎化为负相关。在平原地区,斑块面积、交通通达度、耕作便利度、耕地坡度、自然等别和利用等别对经营细碎化程度影响显著,在丘陵地区,耕地坡度、交通通达度、耕作便利度和经济等别对经营细碎化程度影响显著。研究结论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乡村振兴内生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河南省17个省辖市426个样本村的内生能力进行测算,并以测算的样本村内生能力为响应变量,构建多元Tobit回归模型,检验农村社会网络结构密度、关系网络规模、网络结构洞、弱纽带强度等因素对乡村振兴内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乡村整体内生发展能力较低,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网络结构洞、弱纽带强度、乡村文化心理结构、集体权力控制等变量对乡村振兴内生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关系网络规模、利益权力控制和家庭权力控制的影响不显著.进而提出提升乡村振兴内生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新疆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理论因素入手,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种植结构特点、农户特征、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区域差异因素;其次,选取9个变量建立了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通过检验,模型结果显示,新疆水土资源禀赋、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农户兼业化程度以及节水政策影响最为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新疆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隐形剩余劳动力;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适当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完善节水。  相似文献   

16.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是增加女性农民工"含金量",帮助其在城镇"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影响其融入城镇的重要因素。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关注与思考影响女性农民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因素,通过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次筛选,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剔除不相关变量并建立回归模型。模型显示培训状况、受教育程度、随迁子女情况、收入满意度、工作时间等对女性农民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在河长制全面推行背景下,制度能力对村民水环境治理决策行为的影响,采用陕西、河南两省610个村民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Double-Hurdle模型,以知识资源、关系资源、动员能力3个制度能力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村民对水环境治理有较强的参与意愿,有78%的样本村民愿意参与,其支付意愿区间为200.08~259.57元/年;2)知识资源变量中,奖惩规则和规则执行力度对村民水环境治理的参与意愿及参与程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3)关系资源变量中,干群关系对村民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村民贡献受重视程度对水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4)动员能力变量中,村委会或河长所拥有的治水专业知识显著正向影响村民水环境治理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村内组织动员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水环境参与意愿,村外资源获取能力显著正向影响水环境治理参与程度。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培育知识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村内组织动员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提升村民外在信任水平、内在责任感和归属感,使信任、认同及合作成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长效动员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种"半城镇化"的现象给农民工融入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带来双重消极影响。本文利用2019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民工市民化的调研数据,建立江苏省农民工落户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农民工个体特征、劳动特征和家庭特征均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尤其是农民工劳动特征中工资收入、单位性质等变量对落户意愿影响显著,城镇就业质量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以安徽省内乡镇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关人口个体特征变量,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或初中、年轻人或老年人、收入水平中等、非务农的农村居民具有较强的就地城镇化意愿,而婚姻状况对就地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加速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潘立军  刘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38-16041
以南岳衡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响宗教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态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归属感、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对基础资源的使用情况3类因素与旅游影响变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