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缨小蜂分类研究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缨小蜂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缨小蜂科Mymaridae,是一类常见的个体微小的寄生蜂,也是农林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缨小蜂的分类研究历史、生物学特性及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福建省柑桔蚧虫寄生蜂种类调查鉴定结果,并参考文献记录,共整理出小蜂总科寄生蜂5科21属47种.计蚜小蜂科 Aphelinidae 23种,跳小蜂科 Encyrtidae 20种,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2种,姬小蜂科 Eulophidae 和棒小蜂科 Signipkoridae 各1种.其中2种为中国新记录,13种为福建新记录.对2个中国新记录种,克氏长索跳小蜂 Anagyrus clauseni Timberlake 和盾蚧多索跳小蜂Thomsonisca typica(Mercet)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3.
任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055-305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研究重庆市栗瘿蜂寄生蜂的种类及其对寄主种群消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栗瘿蜂的主要寄生蜂有9种,分别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葛氏长尾小蜂Torymus geranial(Walker)、日本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nipponicus Kamijo、斑翅大痣长尾小蜂Megastigmus maculipennis Kamijo、姬黄色长尾小蜂Megastigmus koebelei Ashmead]、旋小蜂科(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跳小蜂科(跳小蜂Encyrtidae sp.)、刻腹小蜂科(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广肩小蜂科(广肩小蜂Eurytoma sp.),全部为幼虫期体外寄生性小蜂,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为优势种。个体数量较多的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栗瘿旋小蜂Eupelmus urozonus Dalman和栗瘿刻腹小蜂Ormyrus sp.分别占寄生蜂总个体数量的30.77%,20.98%,18.88%。在重庆地区寄生蜂是控制栗瘿蜂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作者于1982—1984年在浙江省采集和浙江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室收藏的蜡蚧属(Ceroplastes Gray)害虫的寄生蜂;共22个种。它们分别隶属于跳小蜂科的无软鳞跳小蜂属(Anabrolepis Timberlalke)(1种)、扁角跳小蜂属(Anicetus Howrad)(7种)、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 Mercet)(3种)、花翅跳小蜂属(Microterys Thomson)(4种),蚜小蜂科的食蚧蚜小蜂属(Coccophagus Westwood)(4种),姬小蜂科的啮小蜂属(Tetrastichus Haliday)(1种),金小蜂科的短腹金小蜂属(Anysis Howard)(2种)。文中记录了各种寄生蜂的寄主和分布,对其中5个中国新记录种(单条扁角跳小蜂、霍氏扁角跳小蜂、锤角阔柄跳小蜂、蜡蚧花翅跳小蜂和蜡蚧啮小蜂)作了详细重描并绘制特征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周氏啮小蜂属是杨忠歧教授等人在1985年调查美国白蛾天敌昆虫时发现,并于1989年记述发表的一个新属新种。1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1~1.5mm。红褐色稍带光泽,但头部、前胸及腹部色深;触角各节褐黄色;上领、单  相似文献   

6.
昆明地区红蜡蚧的生活史及其天敌昆虫种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是多种果树、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昆明地区1年发生1代。5月上中旬为1龄若虫高蜂。8月底进入成虫期,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红蜡蚧的捕食性天敌昆虫有4种,隶属于鞘翅目的瓢虫科和脉翅目的草蛉科。寄生性天敌昆虫有17种。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的姬小蜂科、跳小蜂科、金小蜂科、蚜小蜂科和旋小蜂科。其中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eae Girault)为红蜡蚧的主要寄生蜂。其数量占寄生蜂总数的42.55%,其次为黑灰蚧长盾金小蜂[Anysis saisteti-ae(Ashmead))]和花角跳小蜂(Blastothrix sp.),分别占寄生蜂总数的20.33%和14.63%。以上3种寄生蜂的数量变化将影响寄主的整体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7.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在15批次830个榕果中,共收集到50817头榕小蜂。笔管榕榕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7个属,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非传粉小蜂中的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Sycophila sp.和Sycobiomorpha sp.小蜂几乎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2头,为偶见种。笔管榕榕果内的榕小蜂种类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种类榕小蜂的数量变化明显。在笔管榕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全年有9个月均是传粉小蜂占优势,但在1月、9月和11月的采集批次中,非传粉小蜂占优势。非传粉小蜂(Acophila mikiiSycophila sp.、Philotrypesis sp.和Otitesella ako)常呈爆发性发生,每批次中往往是1-2种的非传粉小蜂数量较多,但不同批次,数量较多的非传粉小蜂种类往往不同,因此在小蜂群落结构中未见某种非传粉小蜂占明显优势。福州地区笔管榕榕果内小蜂群落的的多样性指数为0.72,均匀度指数为0.37,丰富度指数为0.5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68。分析了6种小蜂的性比,结果表明:传粉小蜂的性比极度偏雌,非传粉小蜂虽然也偏性,但均高于传粉小蜂,推测榕小蜂性比与雄蜂的翅型和交配场所有关。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传粉小蜂总数、雌蜂数和雄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的雌、雄蜂都有负面影响,且传粉小蜂雌蜂减少的幅度大于传粉小蜂雄蜂,从而导致其性比升高。非传粉小蜂中Acophila mikiiSycobiomorpha sp.、Otitesella ako Ishii为造瘿类群,Philotrypesis sp.、Sycophila sp.属于寄居者或寄生者类群,非传粉小蜂中的寄生或寄居类群与造瘿类群相比,对传粉小蜂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榕-蜂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楝树是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是我县山区人民吃油的主要来源,因黄楝小蜂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产量极度下降,有的楝子几乎绝收,严重影响了山区人民的生活。为了防治黄楝小蜂,保证楝子丰收,我们对黄楝小蜂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黄楝小蜂(属膜翅目,广肩小蜂科)。在我省新乡、安阳、洛阳、开封等地区黄楝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寄生蜂标本室小蜂标本时,发现小蜂科的日本霍克小蜂为我国一新记录种,现报道如下。 日本霍克小蜂Hockeria nipponica Habu Hockeria nipponica Habu,1960 Bull,Nat.Inst.Agric Sci.Ser.C,11:225 Hockeria nipponica Habu,1962 Fauna Japonica, P.74  相似文献   

10.
螳小蜂属于长尾小蜂科的螳小蜂亚科Podagrioninae。本亚科昆虫体一般为蓝绿色或铜色,常具金属光泽;后足腿节胀大,腹面具齿。雌虫产卵器长。螳小蜂有一特性即是在螳螂的卵期受到它的寄生,因此,其种群数量受到抑制。根据江西、广西、安徽等地采集的螳小蜂标本鉴定,共得三种。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