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 以采自甘肃兰州国家级森林公园兴隆山的二斑叶螨为敏感品系(SS), 研究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及抗性生化机理。结果表明:在室内用阿维菌素强化筛选24代, 获得了二斑叶螨抗阿维菌素品系(Ab-R24), 抗性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为321.5。对SS和Ab-R24解毒酶活性的分析表明, Ab-R24品系体内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分别是SS品系的1.43、1.18、1.56、1.48、1.55倍和4.02倍,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 其中MFO的活性上升最为显著。对SS和Ab-R-24解毒酶动力学常数的分析表明, Ab-R-24品系体内AchE、GSTs和MFO的 Km分别是SS品系的1.14、2.31倍和2.58倍; Vmax分别是SS品系的1.19、2.34倍和1.76倍, 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说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高与MFO活性快速升高有关, AchE和GSTs也参与阿维菌素抗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桃蚜对噻虫嗪代谢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桃蚜进行室内噻虫嗪抗性品系筛选,选育至15代后抗性倍数达到75.6倍。对噻虫嗪敏感品系(THI-S)和抗性品系(THI-R)桃蚜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O-脱甲基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敏感品系(THI-S)和抗性品系(THI-R)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分别为3.127 5和3.215 9,差异不显著,桃蚜抗性品系体内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分别达到了1.57、2.10、6.12、2.03倍。表明桃蚜对噻虫嗪抗性的产生与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的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地肤提取物杀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多种溶剂和方法对地肤全株进行了提取,测定了其中杀螨活性最高的氯仿提取物的多种溶剂萃取物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氯仿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显著高于石油醚和甲醇提取物,提取物的氯仿萃取物对2种螨的生物活性最强。本试验还对该种植物的杀螨活性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氯仿萃取物经柱层分离得到流分112个,经薄层层析(TLC)检验后,相同成分者合并,最终得流分11个。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F9活性最高,其对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山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分别达到了0.390 3、0.298 1、0.256 8 mg /mL。  相似文献   

4.
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解毒酶活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蔬菜寄主对二斑叶螨解毒酶活性的诱导影响,为叶螨的寄主适应性及叶螨对寄主的抗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将饲养在菜豆上的二斑叶螨分别转移到黄瓜、甘蓝和茄子上饲养3代后,测定包括菜豆在内的4种不同寄主植物对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诱导影响.[结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系活性差异显著.从菜豆寄主转养到黄瓜、甘蓝和茄子上后,后3个寄主上叶螨种群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下降,茄子上种群活性最低,菜豆种群是茄子种群的2.75倍;而后3个寄主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比活力显著上升,茄子种群最高,是菜豆种群的6.03倍.4种供试寄主植物的二斑叶螨种群中,在黄瓜寄主上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CarE活性的高低顺序为黄瓜>菜豆和甘蓝>茄子,而MFO活性为黄瓜>茄子和菜豆>甘蓝.[结论]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可诱导二斑叶螨体内的解毒酶系活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可能是二斑叶螨对寄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生化分析法分析寄主为豌豆、芸豆的朱砂叶螨转移到芸豆后对螨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寄主的朱砂叶螨危害芸豆时均能诱导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当寄主植物为芸豆的朱砂叶螨为害新鲜芸豆后,GSTs酶活力变化趋势呈先下降后上升,而寄主植物为豌豆的朱砂叶螨GSTs活力变化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但两种寄主下的AchE,SOD活力变化总体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且相对于接触过的寄主,未接触的寄主更能引起朱砂叶螨的快速应对。朱砂叶螨在同种寄主之间和不同种寄主间转换的生理适应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寄主植物番茄受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取食、机械损伤及外源物质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后次生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害虫如何通过调整体内解毒酶活性适应植物的防御反应,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了各诱导处理下次生物质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及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番茄叶片在各诱导处理下黄酮含量在36 h和48 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相应时间段茉莉酸处理与水杨酸甲酯处理的黄酮含量升高最显著,分别达32.07 mg/g和31.76 mg/g;各诱导处理后24 h和36 h时,单宁和总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总酚含量在48 h时显著升高,其中虫害处理增加最显著,达34.51 mg/g。取食各种诱导处理番茄植株6 h时,西花蓟马体内MFO活性均升高,AchE活性均受到抑制;取食除机械损伤外的其它诱导处理叶片6 h后,西花蓟马体内GSTs活性均被抑制,CarE活性均显著上升,其中取食水杨酸甲酯处理叶片的西花蓟马体内GSTs活性下降幅度最大,而CarE活性升高最显著,分别为3 882.35 U/mg和106.33 U/mg。表明各诱导处理不仅可以使番茄次生物质含量发生变化,诱导植株产生防御反应,也会使西花蓟马改变解毒酶的活性以适应寄主植物的诱导抗性,即寄主植物和害虫通过防御与反防御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7.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杀螨剂的抗性选育及解毒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抗药性及其生化机理,在室内对敏感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分别用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逐代处理,选育出抗性种群。结果表明,选育至15代,土耳其斯坦叶螨对螺螨酯、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指数分别达到268.63、37.98和112.68倍。分别测定敏感品系(SS)、抗螺螨酯(RS)、抗甲氰菊酯(RF)、抗阿维菌素(RA)品系的解毒酶活性显示,3种不同抗性品系相对SS品系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F品系的MFO比活力上升最快,是SS品系的12.7倍;RA品系的MFO比活力次之,是SS品系的5.76倍;RS品系的3种解毒酶比活力均增长较慢,其中CarE比活力上升最慢,是SS品系的1.31倍。由此表明,CarE、GSTs、MFO的活性增大可促进土耳其斯坦叶螨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形成;螺螨酯的抗性增强可能与CarE关系甚微;MFO活性的增加可能与甲氰菊酯抗性升高密切相关;GSTs、MFO的活性升高可能是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测定了在8个玉米自交系上繁殖了3代的朱砂叶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结果表明,8个不同抗虫性玉米自交系上的朱砂叶螨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朱砂叶螨体内AChE和MFO以取食高抗玉米自交系HL6044时为最高,分别为(143.5±5.52)nmol/min·mg、(47.09±2.11)pmol/30min·mg;CarE比活力为(62.00±1.89)ΔOD/min·mg,显著高于取食其余7个自交系(P0.05);而GST比活力以取食中抗性玉米自交系HL8028时最高,为(42.64±1.53)ΔOD/min·mg,其次是高抗自交系HL6044,2者均显著高于其余6个自交系(P0.05)。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对棕榈蓟马的抗性风险,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棕榈蓟马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比较了其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之间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E)3种酶的活性和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棕榈蓟马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12.73),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9.53)。除棕榈蓟马吡虫啉抗性种群(BK)的AchE活性下降(0.58倍)外,乙基多杀菌素抗性种群(DK)的AchE活性则提高为1.31倍;DK和BK的CarE活性分别提高为敏感种群的1.46、1.79倍,GST活性分别提高为1.40倍和1.59倍,细胞色素P450含量分别提高为2.48倍和4.25倍,细胞色素b5含量分别提高为1.79倍和3.53倍,均高于敏感品系酶活水平。其结果表明,棕榈蓟马体内酶活的变化是其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朱砂叶螨的抗药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进行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药性品系。阿维菌素品系选育至42代,抗性增长到8.7倍,甲氰菊酯品系选育至40代,抗性增长到68.5倍。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7、3.4和1.4倍,差异达显著水平。推测3种解毒酶活性显著升高是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甲氰菊酯抗性品系GSTs的活性为敏感品系的2.8倍,差异显著,表明该抗性品系的形成与GSTs活性增强有关。羧酸酯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朱砂叶螨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体内存在变构的羧酸酯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方法研究了20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二斑叶螨Tethranychus urticaeKoch雌成螨与卵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中草药提取物对雌成螨和卵显示出程度不等的毒性作用。其中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苦楝子Meliatoosendan Sieb.et Zucc、槟榔Areca catechu L.与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对雌成螨和卵均表现出很强的毒性作用,在提取物浓度为10 mg mL1、作用72 h后,雌成螨死亡率为100%;在提取物浓度为10 mg mL1,作用5 d后,卵孵化率小于40%。北细辛表现最为突出,对成螨与卵的LD50分别为0.57 mg mL1(1 d)和0.88mg mL1(5 d)。结果显示,北细辛、黄连与槟榔等中草药具有研究开发为植物源杀螨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茄子根际土壤黄萎菌为作用对象,采用浓度为2、4、8、10 mg/mL的蛇床子提取物,通过田间灌施,配合伤根接菌的方法处理茄子幼苗,探讨蛇床子提取物对根际土壤黄萎菌抑制作用及其对植株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蛇床子提取物均可抑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其中浓度为8 mg/mL效果最为显著.与清水对照相比,根际土壤中的黄萎菌数量减少了56.67%~69.23%;茄子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减少了53.12%~54.98%、51.26%~56.82%;生长指标的增幅分别为:株高3.68%~9.59%、茎粗3.41%~9.98%、地上部鲜重4.43%~9.47%、根鲜重2.61%~9.57%、叶面积3.56%~9.55%;防御酶活性也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过氧化物酶(POD)45.60%~64.23%、多酚氧化酶(PPO)108.62%~255.00%、苯丙氨酸解氨酶(PAL)62.32%~76.04%.上述结果表明,蛇床子提取物会抑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增加植株的抗病性,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MCI柱层析、硅胶柱层析等天然产物分离方法,从唐古特莨菪地上部甲醇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了2个莨菪烷类生物碱单体。通过化合物特征反应,质谱、碳谱和氢谱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鉴定了其结构,分别为樟柳碱和山莨菪碱。采用微量点滴法和玻片浸渍法测定了2种生物碱对甘蓝蚜等6种常见蚜虫和朱砂叶螨等4种常见叶螨处理24 h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樟柳碱对豆蚜、棉蚜、麦长管蚜和山莨菪碱对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处理24 h的LC_(50)依次为0.495、0.429、0.881和0.404 mg/mL,其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剂鱼藤酮或与其相当,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246、1.017、1.168和1.078倍;樟柳碱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和山莨菪碱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处理24 h的LC_(50)依次为0.484、0.446和0.331、0.430 mg/mL,其活性均高于鱼藤酮,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136、1.154和1.662、1.198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短短芽胞杆菌菌株011对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控效果,采用平皿打孔法测定菌株011粗提液对1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并以番茄早疫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抑菌机理。结果显示,菌株011粗提液对14种病原真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率达45.9%;菌株011粗提液能导致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异常,抑制孢子萌发;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为71.4 mg/m L,对孢子萌发的EC50和MIC分别为0.12 mg/m L和0.8 mg/m L;该粗提液能引起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和细胞内过氧化氢含量上升,菌丝细胞膜的蛋白质合成量下降,当粗提液浓度高于50 mg/m L时,菌丝细胞膜的麦角甾醇合成量下降;该粗提液还能降低番茄早疫病菌胞外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研究表明,菌株011粗提液可作为生防制剂应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烟草茎粗提取物对朱砂叶螨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小惜  丁伟  丁吉林 《植物保护》2009,35(3):156-158
用浸渍法分别以石油醚、苯、乙醇、丙酮和水对烟草茎进行平行浸提,然后对浸提物进行了系统的室内杀螨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烟茎的石油醚、苯、乙醇、丙酮和水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其中,丙酮提取物活性最强。在2. 5 mg/mL浓度下,对朱砂叶螨24、48 h和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2.12%、75.84%和100%,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为0.972 4 mg/mL。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带虫浸叶法测定比较了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及4种不同溶剂萃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及豌豆蚜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的乙醇提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豌豆蚜处理1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28%、59.24%、54.32%,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75%、61.45%、65.53%;石油醚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处理12h和24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39%、93.70%、91.49%和93.33%、84.19%、100%;氯仿萃取物处理12h和24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2.11%、35.66%、27.35%和34.47%、35.95%、38.60%,瑞香狼毒4种溶剂萃取物触杀活性顺序为:石油醚氯仿水乙酸乙酯,随着浓度增大,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的触杀活性明显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石油醚萃取物对截形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2.040 2mg/mL和0.8mg/mL;对二斑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280 3mg/mL和0.037mg/mL;对豌豆蚜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911 4mg/mL和0.360 5mg/mL,24h毒力均高于12h毒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8种植物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香樟叶、黄杨和刺槐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粗提物干质量浓度为40 mg/m L时,对白粉菌抑菌效果依次为57.68%,38.67%,42.39%;香樟叶粗提物对小麦白粉的室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EC50分别为10.39 mg/m L和30.43 mg/m L,其预防效果显著优于治疗效果;测定香樟叶4种萃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预防效果,发现石油醚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8.71 mg/m L。说明其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石油醚相中。  相似文献   

18.
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是进境木材及木质包装中常见的检疫性害虫,由于墨天牛属近缘种之间的幼虫形态相似,形态鉴定资料不完整,对低龄幼虫的鉴定尤其困难。为了鉴定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经NIST数据库检索,并与标准图谱比较,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表皮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由C24~C44的直链或支链、饱和及不饱和的长链烃类组成。云杉大墨天牛幼虫表皮有9种碳氢化合物,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表皮有8种碳氢化合物,其中6种碳氢化合物为两种昆虫共有,但在含量上有差异。云杉大墨天牛特有的成分为正二十四烷、正三十六烷、正四十四烷,而云杉小墨天牛特有的成分为2-甲基-二十六烷、9-二十六碳烯。这些特有表皮碳氢化合物可用于近缘种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菊科植物旋覆花中主要抑菌活性物质,对旋覆花花序粗提物氯仿萃取组分进行分离,得到化合物1-氧-乙酰大花旋覆花内酯(ABL),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序粗提物中化合物ABL的含量,并测定化合物ABL对黄瓜白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黄瓜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致病疫霉等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ABL对照品,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确定结构,纯度为99.5%,符合中药化学对照品含量测定要求。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旋覆花花序粗提物中ABL的含量为2.45%,进而计算得到旋覆花花序中ABL的含量约为0.25%。化合物ABL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致病疫霉休止孢萌发抑制作用最强,在浓度为0.1mg/mL时,抑制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