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上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红丰11等四个大豆品种吸收利用氮、磷、钾养分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以红丰11养分吸收量最多,表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蚕豆、大豆和小麦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蚕豆生长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间作促进大豆前期生长,但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其生长和养分吸收受到抑制;间作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蚕豆间作,玉米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玉米旺盛生长后其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增加;与小麦间作,在共处期玉米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小麦收获后玉米生长开始逐渐恢复。蚕豆/玉米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大豆/玉米间作为产量劣势;小麦/玉米间作在低氮条件下为产量劣势,提高氮肥用量会恢复以至达到单作水平。分析认为,蚕豆和大豆生物固氮和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磷的特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小麦强的根系竞争能力抑制了玉米生长;在共处期玉米的遮荫作用会抑制大豆的生长,而小麦收获后受抑制的玉米产量有向单作水平恢复的能力。表明选择合理的作物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全生育期控水对氮,磷,钾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影响小麦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加速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磷养分卫粒中转移,严重水分胁迫对植株吸收磷钾的影响大于氮素。不同抗旱性品种获得产量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酸性红壤中磷高效大豆新种质的磷营养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一系列磷高效大豆新种质及对照材料,在华南酸性红壤地区3种不同磷水平的代表性土壤上,分春、夏两季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的磷营养特性,探讨了不同大豆品种(系)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上的最佳施磷量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1)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影响酸性红壤地区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无论从地上部生物量、磷吸收量还是产量来看,所有供试品种均表现出高磷>中磷>低磷土壤的趋势。2)施磷对低肥力土壤上大豆产量的影响较大,对中等肥力土壤影响较小,而对高肥力土壤,施磷肥反而造成大豆减产; 过量施用磷肥会造成大豆对磷的“奢侈吸收”。3)大豆的磷营养特性具有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因而需要不同磷养分管理方式。4个磷高效大豆新种质在低肥力土壤上仅需施用少量磷肥,在中、高肥力土壤上不需施磷即可满足生长需要。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磷高效品种无论在低肥力还是在中、高肥力土壤上,其纯收入均远高于本地和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5.
胶东地区不同花生品种的养分吸收分配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我国花生种质资源丰富,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更新速度较快,且栽培方式、栽培条件各异,不同类型花生对养分的吸收、分配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明确花生种植面积较大的胶东地区不同花生品种的养分需求特性,本研究分析比较了5个花生品种对N、P2O5、K2O的吸收、分配特性,以期为该地区花生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以鲁花11、丰花5、花育25、潍花10和青花6为试材,在平度市白埠镇良种繁殖场进行试验,并分别于花生播种后50 d(开花期)、90 d(荚果膨大期)和125 d(收获期)取样,同时测定花生根系(包括果针)、茎枝、叶片、荚果等器官的干鲜重及氮、磷、钾含量,收获时测定花生荚果产量、百果重、单株荚果数、饱果率等指标。【结果】丰花5和花育25的荚果产量较高,平均为5578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青花6和潍花10则相对较低,分别是丰花5的82.0%和84.5%。大粒丰花5及小粒青花6的饱果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花生品种各养分的累积分配特征及养分利用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鲁花11和花育25的N、P2O5、K2O累积量均较高,潍花10的3种养分累积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取样时期各花生品种对N、P2O5、K2O的吸收累积量均表现为NK2OP2O5。播后50 d,5个花生品种整株的养分需求量平均为N 28.29 kg/hm2、P2O56.03 kg/hm2和K2O 16.32 kg/hm2,分别占全生育期总需求量的13.0%、15.2%和19.9%;N、P2O5、K2O累积速率最快的时期是播种后50 90 d,3种养分需求量平均为N 134.02 kg/hm2、P2O528.17 kg/hm2和K2O 72.35kg/hm2,分别占总需求量的61.7%、71.0%和79.6%;播种后90 125 d,各品种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分别降低为54.77 kg/hm2、5.45 kg/hm2和-6.60 kg/hm2,各占总需求量的25.2%、13.8%和-8.04%;生育前期养分主要累积在地上部,后期则大部分集中在荚果中,且整株花生的K2O可能会出现负吸收现象;潍花10荚果的N、P2O5、K2O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均较高。【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鲁花11和花育25为养分高效累积型品种,潍花10为养分生理利用高效率品种,丰花5为养分利用高效率品种;对于荚果养分分配系数较高的品种,尤其要重视营养生长期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大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辽宁省18个种植地区大豆土壤上布置26个大豆试验,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优施肥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历年来土壤普查的结果,得到辽宁大豆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通过土壤速效养分与缺素区相对产量的趋势拟合导出函数模型,再定义丰缺区间,从而演算出丰缺指标。辽宁大豆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为:1979年以来,碱解氮正在逐渐提高,速效磷在世纪之初没有太大变化,速效钾在整个过程中有降低的阶段,但总体还是上升趋势;从丰缺指标可以看出:辽宁省大豆土壤氮素不缺乏,应当增加钾肥的投入比例。  相似文献   

7.
高产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模拟几种生产中的肥水管理措施,综合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冬小麦在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产量表现最好的几种品种均具有较高的氮利用效率和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从生产及养分资源的角度考虑,未来品种的选择在保证一定产量的前提下,应具有较高的氮利用效率、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以及收获期较低的秸杆含氮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跨度调整播期并加以覆膜处理研究对不同玉米杂交种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性水平;覆膜栽培能加快早期播种玉米的生育期进程,而不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掖单13品种的产量和氮钾的吸收量显著高于登海1号;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植株对三要素的吸收存在负相关关系;品种间、覆膜与对照处理间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活性受地温、酶反应底物浓度等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模拟几种生产中的肥水管理措施,综合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冬小麦在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产量表现最好的几个品种均具有较高的氮利用效率和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从生产及养分资源的角度考虑,未来品种的选择在保证一定产量的前提下,应具有较高的氮利用效率、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以及收获期较低的秸秆含氮量.  相似文献   

10.
冀西北坝上地区不同萝卜品种的养分吸收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冀西北坝上冷凉气候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春冠、春冠35、春光、春辉、春雪圣和春蕾6个萝卜品种对氮(N)、磷(P2O5)、钾(K2O)养分的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春冠35与春辉的肉质根产量最高,春雪圣最低.不同萝卜品种各养分的累积分配特征及养分利用效应亦存在显著差异,春蕾的氮累积量最高,春冠35的磷累积量最高,春辉钾累积量最高,上述三品种的另外两种营养元素累积量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品种,且各养分偏生产力表现突出;春光和春雪圣氮累积量最低,春冠的磷、钾累积量最低.养分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以春光和春冠两个品种较高.综合评价可知,春辉、春冠35和春蕾为养分高效累积型品种,春雪圣为养分吸收利用低效率品种,而春光和春冠则属于养分生理利用高效率品种.  相似文献   

11.
对我所1986 ̄1993年大豆丰歉定位试验结果初步分析得出:当地的中熟品种丰歉年的产量波动幅度为62.1%,影响大豆产量不稳的主要因素是5 ̄9月的气象要素分布。形成丰歉年的关键是6月中旬茎的干物质和6月下旬的植株生长,在该时段茎的干物质多,植株生长速度快,为形成丰年奠定了基础,否则为歉年。大豆的植株生长动态表现为“S”型曲线。干物质积累在鼓粒后丰年多,歉年少。其中,荚积累的干物质丰年始终多,歉年始  相似文献   

12.
分别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川中丘区射洪县和川西山区雅安市,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规律以及与耕层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套作模式经过一年种植后,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第二、三年分带轮作后,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二年平均分别高出 679.5 kg/hm2和 839.1 kg/hm2,增产9.4%和12.6%,射洪试验点增产作用较雅安试验点显著;分带轮作后两种套作体系玉米氮素吸收积累在拔节前差异不显著,拔节后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甘薯,磷的吸收积累则相反,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磷的吸收积累均显著低于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钾素吸收积累量高于小麦/玉米/甘薯;不同作物带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大豆带残留的硝态氮、速效氮、速效钾2个试验点平均分别比甘薯带高18.4%、24.1%、6.0%,而铵态氮和速效磷甘薯带较大豆带分别高18.9%和17.1%,两种套作模式中玉米带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经第二、三年分带轮作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减小,表明分带轮作玉米能较好均衡田间养分。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作物间的资源竞争关系,揭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增产机理,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简称玉豆套作)为对象,通过2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玉豆套作带状连作(A1)、玉豆套作带状轮作(A2)、玉豆套作等行距种植(A3)、玉米单作(A4)、大豆单作(A5)5种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的产量、养分吸收及种间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和等行距种植相比,带状种植的玉米产量降低、大豆产量显著增加,A2的大豆产量分别比A5和A3高25.5%和89.2%。与带状连作相比,带状轮作促进玉米增产和对N、P、K的吸收,玉米籽粒产量及植株N、P、K的吸收总量分别提高7.5%、18.5%、9.1%、14.1%。与大豆单作相比,带状套作显著增加了大豆的经济系数和养分收获指数,A2的经济系数和植株N、P、K收获指数分别增加40.9%、11.9%、20.6%、39.9%。带状种植方式下,玉米对N、P、K的竞争力弱于大豆(Ams0,CRms1),但带状轮作提高了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相对带状连作和等行距种植,带状轮作种植有利于玉米与大豆间的和谐共生,促进了玉米、大豆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了系统的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率(LER)。  相似文献   

14.
大豆鼓粒期的氮积累及转移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需要吸收大量的氮来完成其子实的高蛋白合成。大豆能通过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来获取氮养分,所以一般认为大豆对氮肥反应不太明显,农民种大豆也不注重施氮肥。由于需要提供大量能量才能维持根瘤固氮系统的运转,所以只依靠根瘤固氮会增加植物体的生物负荷,从而限制高产。本文参考大豆氮代谢相关研究,阐述了大豆鼓粒期间的氮移动特征,指出大豆在鼓粒中期根系供氮不足的部分由来自叶片等营养器官的转移氮来补充,并认为这种氮转移会导致叶片老化,缩短鼓粒期,从而限制产量;提出大豆的开花后期至鼓粒期间施用氮肥有可能提高根系的供氮能力,延缓由氮转移而引起的叶片老化,利于产量的提高。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大豆氮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过程的剖析,加深理解大豆对氮元素的需求机理,为合理施用氮肥以及提高大豆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种植方式对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动态和养分吸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养分吸收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套种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低于单作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比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日期早。套种玉米生长前期养分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于单作玉米,生长后期套种玉米氮素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玉米,而磷素利用效率相反。套种玉米养分吸收滞后于单作玉米,是套种玉米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机械旱直播方式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累积及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及直播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和钾素的累积、转运、分配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直播处理下各生育阶段氮、磷、钾养分间吸收与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抽穗至成熟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直播处理下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_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的累积,促进抽穗至成熟叶片和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至成熟叶片氮素、钾素转运率,进而显著促进抽穗至成熟氮素、钾素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素、钾素所占稻株氮素及钾素累积总量的比例,发挥出氮素和钾素协同吸收与利用的耦合效应,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_2比B_1处理能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械旱直播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养分的累积,促进叶片和茎鞘养分的转运,利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钾素的累积,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钾肥品种与用量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用量硫酸钾、氯化钾对黄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提高黄瓜产量,硫酸钾增产效应比氯化钾高。设施栽培黄瓜施用硫酸钾可获得高产量效应和养分生产效率。钾肥可提高黄瓜Vc和糖分含量,氯化钾的效果优于硫酸钾;低、中量硫酸钾处理黄瓜氨基酸含量比氯化钾处理高,但必需氨基酸与营养价值低于氯化钾处理。钾肥可明显提高黄瓜果实含钾量,而降低其他养分含量;硫酸钾处理果实吸收养分的分配比例高于氯化钾处理,而氯化钾有利于黄瓜营养体养分积累。钾肥品种对黄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差异为硫酸钾和氯化钾混合施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和提炼加工番茄养分需求和肥料管理的最新研究资料, 在综合考虑土壤理化性质、产量目标、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 根据养分平衡原理和养分需求规律, 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和时空适用性的加工番茄养分运筹动态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条件和产量目标下的氮磷钾养分需求总量及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分配比例。利用不同生态点、品种、土壤类型和产量目标等资料对养分运筹知识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套作大豆产出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薯豆套作复合群体光合参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作物品质及调查间套作系统中杂草生长状况等,研究马铃薯间套作大豆的生理效应及微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薯/豆)显著提高了日照利用率、≥10 ℃温度利用率、绿色期降水利用率及地面覆盖期利用率,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间作当量比、产值间作当量比分别为1.53和1.49。由于马铃薯对氮素和钾素吸收量大,而大豆对磷素比较敏感,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养分吸收互补特性,可显著提高作物对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化肥施用量。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连作障碍;还能降低马铃薯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商品薯率、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马铃薯套作大豆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西北沿黄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马铃薯品种(系)产量和品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与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关系,为马铃薯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宁夏固原和甘肃定西开展马铃薯品种(系)田间试验,宁夏收集了76份品种(系),甘肃收集了83份,马铃薯试验均采用当地水肥管理技术。成熟期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取样分析马铃薯品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结果】两地马铃薯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将马铃薯产量分为<30 t/hm2 (低)、30~45 t/hm2 (中)和>45 t/hm2 (高) 3个等级,宁夏种植的76个品种(系)中低产、中产、高产的占比分别为27.6%、34.2%、38.2%,甘肃种植的83个品种(系)中的占比分别为15.7%、49.4%、34.9%。随着不同马铃薯品种(系)产量的不断增加,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降低趋势。无论产量水平高低,每生产1 t马铃薯块茎需吸收N 2.9 kg、P 0.5 kg、K 4.0 kg。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与氮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