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沉水植物对蓝藻密度及水质的影响。[方法]在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等比例缩放中尺度模型,研究沉水植物群落对蓝藻的消纳作用、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时间,同时研究了沉水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沉水植物群落能够在15 d消纳高浓度蓝藻,并使水体水质由Ⅴ类净化到Ⅱ类;在逆境胁迫下不同沉水植物酶的活性表现出差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高出很多。[结论]该研究可为贡湖湾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太湖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研究太湖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的相互关系,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对太湖竺山湾和贡湖湾这两个具有不同植物群落特征的湖区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贡湖湾浮游植物含量四季递减,竺山湾则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具有在夏季暴发严重水华的特征.这两个湖区的营养盐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竺山湾总磷(TP)以及颗粒磷(PP)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贡湖湾则在冬季达到最大值,竺山湾的磷含量高于贡湖湾,两个湖区PP在TP中均占有很大比例且溶解性有机磷(DOP)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值,夏季达到最小值;竺山湾氨氮(NH4+-N)含量远高于贡湖湾,硝氮(NO3--N)的四季变化幅度和贡湖湾相差不大,而NH4+-N却有明显差异,并且在竺山湾,相对于NO3--N,NH4+-N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至更低浓度.两个湖区磷和浮游植物变化的对比表明,在藻型区浮游植物的生长与底泥磷的释放存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且浮游植物生长消亡过程中存在磷的内循环机制,这两种机制使得水华得以维持甚至加重,而NH4+-N、NO3--N与微囊藻的变化表明,太湖微囊藻优先及主要利用的很可能是NH4+-N.综合分析认为,治理太湖水华需要同时控制氮磷输入并考虑降低太湖磷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放养鲢、鳙鱼对太湖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影响,于2013年6月10日至10月10日在太湖西北部风浪较小的马山镇与竺山之间的湖湾设置大型围隔,放养鲢、鳙鱼进行生物控藻试验,放养比例为3∶1,密度为50g/m3,并参照相关评价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生物控藻区围隔内共有浮游动物4门52种,其中,轮虫类21种、原生动物12种、枝角类11种和桡足类8种,优势种共有12种,轮虫类和枝角类为全年的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388.97ind/L,平均生物量为3.98mg/L;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7和0.38,生物控藻区水体处于中污染水平;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1.84~61.96,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为轻度污染;两种水体污染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不一致,但均表明太湖水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室内水生动物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模拟小水体中,开展了不同密度尼罗罗非鱼和鲢鱼抑制蓝藻生长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和鲢鱼对水体中蓝藻绿藻过量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尼罗罗非鱼抑制消除蓝藻的效果优于鲢鱼,且尼罗罗非鱼的密度越高抑制消除蓝藻的速度越快;尼罗罗非鱼对水体中营养盐水平消除无明显贡献,但能有效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体的pH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氮磷的去除能力以及腐烂植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影响。[方法]通过构建模拟试验,选取6种重庆市常见的湿地植物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了3个人工湿地植物群落,比较分析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的差异。[结果]在生物量方面,3个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种植物在不同人工群落的生物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净化效果方面,各人工湿地植物群落的TN和NH_4~+-N月平均去除率表现为群落3(再力花+菖蒲+鸢尾+狐尾藻)>群落2(再力花+菖蒲+水葱+狐尾藻)>群落1(美人蕉+菖蒲+水葱+狐尾藻),TP月平均去除率排序依次为群落1>群落3>群落2;对比2种腐烂植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影响发现,相同时间内狐尾藻水体中的TN、NH_4~+-N、TP浓度升高比菖蒲快,沉水植物相对于挺水植物更容易分解。[结论]该研究为重庆地区构建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和提高湿地系统的净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限制性培养技术富集大庆湿地水样中的可培养蓝藻,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可培养蓝藻进行观察及鉴定。结果表明,大庆湿地可培养蓝藻含单细胞蓝藻和丝状蓝藻,在不同类型湿地中不同时期的水样中可培养蓝藻的类群是不同的。经显微镜观察初步鉴定,大庆湿地水体中可培养蓝藻菌株主要分布在4个目,即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胶须藻目(Rivulariales)、颤藻目(Oscillatoriales)和念珠藻目(Nostocales),8个属,即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眉藻属(Calothrix),鞘丝藻属(Lyngbya)、束藻属(Symploca)、微鞘藻属(Microcoleus)、席藻属(Phormidium)和鱼腥藻属(Anabaena)和1个类群,即蓝绿藻类群(Gloeocapsa group)。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蓝藻(Cyanobacter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残体及其混合分解过程对水质的影响,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实验,共设置B、C、D三个处理组,分别加入2 g蓝藻、2 g芦苇及蓝藻、芦苇各2 g,监测其分解过程中水体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总氮(TN)和总磷(TP)等理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加入草藻残体后,水体DO和Eh迅速下降。蓝藻-芦苇混合分解组一直处于厌氧状态,水体Eh值最终稳定在-150 m V左右,水体具极强还原性;同时,厌氧强还原条件又加速了草藻残体分解过程,促进了营养盐向上覆水的释放,B、C、D组TN含量分别于实验第2 d、第7 d和第2 d达到峰值,是初始值的5倍、2倍和6倍,水体无机氮以NH+4-N为主;厌氧环境下,间隙水中磷酸盐向上覆水迁移转化以及沉积物中Fe-P的还原释放,使水体TP和Fe2+浓度升高,TP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0.38、0.10、0.52 mg·L~(-1)·d~(-1),Fe2+最高浓度达到1.62 mg·L~(-1)。研究表明,蓝藻和芦苇在分解过程中会向水体中释放大量营养盐,引发"湖泛"或"黑水团"现象,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应当密切关注芦苇丛及近岸带漕沟等区域,避免引发水质快速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立体复合生态操纵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对长兴岛青草沙水源地实证基地样板池浮游植物进行11次调查采样,从种类数、细胞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对样板池立体复合生态操纵修复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修复前,蓝藻占绝对优势;平裂藻、微囊藻和单角盘星藻为水体中的优势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经过“食藻虫—沉水植物—鱼类”立体复合生态修复后,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增加,蓝藻得到有效的控制,微囊藻不再是水体中的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优化,水质明显改善,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u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栅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索(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μg·L-1;混合藻组(14.47±1.22)μg·L-1;蓝藻组(29.47±2.43)μ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巾暴露15d后再移入四尾栅藻藻液中降解15 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 MC 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 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L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唐承佳  陈振楼  王东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54-12157
[目的]研究蓝藻腐烂含硫衍生污染物的释放规律。[方法]基于蓝藻水华引发的饮用水异味问题,建立含硫衍生污染物测试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以采集的蓝藻水样与蓝藻进行实验室封闭腐烂模拟,连续进行10 d蓝藻腐烂的异味物质(主要是含硫衍生物)的质谱分析和释放量检测,并对腥臭味含硫衍生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太湖贡湖湾水源地水样、实验室蓝藻腐烂水样和藻样中Scan方式扫描均检测出β-环柠檬醛、吲哚、甲基吲哚、苯酚、甲基苯酚和硫醇硫醚类等蓝藻代谢产物或次生代谢产物。含硫衍生污染物在腐烂过程中的释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蓝藻腐烂分解过程中β-柠檬醛的释放量变化不明显,蓝藻腐烂水样中二甲基三硫的最大释放量出现在第7或第8天,二甲基二硫在第4天出现最大释放量,二甲基硫在蓝藻腐烂时释放在第8或第9天出现最大值。实际水样中的二甲基三硫的最大浓度为2 344.79 ng/L,远远超过嗅阈值。[结论]2007年5月底贡湖湾的污水团是大量蓝藻堆积腐烂所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20.
以引自以色列、日本、台湾农友及国内引进的 8个不同类型的甜瓜品种为材料 ,在二代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品种对比。结果表明 ,以 Galia C- 8和蜜世界综合表现最佳 ,其次为劳郎 ,这 3个品种低温下果实膨大性能优良 ,丰产、优质、抗病 ,可在生产中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