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林区的油锯手长期处于严寒环境中,在较强的振动与噪声条件下工作,因此油锯手患振动病现象比较突出。对大兴安岭和伊春两个林区的多次调查表明,油锯手患“白手(指)”病的例率已达38%左右,而在油锯手中发现手麻、手胀和手颤等症状的例率也有所增加。油锯的振动属于多维振动,全面如实地反映油锯的多维振动情况,对油锯的减振和防振研究十分重要,文中所介绍的几何模型可全面而真实地反映油锯运转过程中,转速、振频和振动加速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客观地揭示了油锯多维振动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了一些国家的油锯振动标准,结合我们几年来在油锯减振研究和振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现行油锯振动标准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供商榷。 一、一些国家的油锯振动标准 目前,世界各国油锯振动标准尚未统一。摘录一些国家的油锯振动标准如下。 苏联 规定当振动频率(发动机转速—作者注)为5500周/分时,允许振幅(指把手处二作者注)为80μm,同时规定连续工作46~50分钟后需有5~10分钟的间歇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双通道信号分析仪(BK2032)和人体响应仪(2512)对YG-5型油锯系统频响函数,振动幅值,功率密度谱和人体响应振动值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振动峰值所在的频率范围及所占振动总能量的比例,提出了保护油锯手的手臂不受损害的每班持握工作时间和油锯的防振设计如何与人体的各种要求相适应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国产锯向可靠、轻便、经济和无公害方向发展,按同类产品‘相似’原理进行油锯设计计算的方法巳不能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了。建立自己的,包括‘油锯振动’理论在内的油据设计理论,已成为当前油锯行业的重要课题。 目前,对国产油锯的振动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 1、把油锯振动仅归结为各种不平衡力、力矩的结果,即使在对上述的研究上,也仅仅是从一般的单缸机出发,而不是从具体的油锯出发,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大量的试验,对我国常用油锯GJ85和051各种转速下的振动进行了研究,为今后油锯减振提供了转速影响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油锯几个主要部位的振动也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早在一九六六年,我国林业机械设计和制造部门就已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并确定油锯的选型和定型问题。从那以后,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CY5型和YJ4型油锯相继投入大批生产。一种GJ85型高把油锯和轻型打枝油锯也正在试制过程中。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正在草拟油锯的标准化方案。在这些工作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设计油锯的结构和选择主要工作参数的问题。笔者想就这个问题,根据十几年来接触到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尝试谈谈自己的看法,供有关同志参考,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油锯的设计与改进在增大功率减轻重量改善工作性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随着油锯重量的减轻,油锯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因此对于油锯的减振和降噪又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目前世界各国正在致力于这项工作。 目前国外有些工厂生产的轻声消音器虽然对发动机的功率影响不大,但消声效果并  相似文献   

8.
油锯橡胶把套的隔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油锯橡胶把套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把套对于高频振动(100~200Hz)有较明显的隔振作用。橡胶把套的使用性能除硬度以HA45±5为宜外,还应包括扯断强度、冲击弹性、耐油性等物理机械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的森林采伐作业中,油锯是最重要的机具之一。国营企业90%以上的采伐量是由油锯完成的。即使在机械化程度较高(即使用联合采伐机械较多)的国家(如美、加、瑞典等)的森林采伐中油锯的作业量也仍占50—60%。因此油锯在森林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油锯尤其研究其使用的经济性就显得重要和必要了。  相似文献   

10.
在链锯锯切试验装置上,对国产GJ-85、051、YJ-4、CH-25和HC-3型油锯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锯切试验。在国产各种油锯的发动机条件下研究其锯木机构的结构参数和锯切参数。对各种油锯现所采用的锯木机构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现锯木机构与发动机匹配的合理程度和改进提高的措施,以使国产油锯进一步提高锯切效率和降低单位面积锯切能耗,达到合理的匹配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研究了高把油锯的操作特点及锯架结构的合理型式,根据实际测试数据提出:在测试高把油锯的振动时,应在左把手前横档处和挡腿管处增加测点,并需在此二处采取相应的隔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油锯自五十年代起,为我国林业机械化作业所广泛使用。但手把的激烈振动使伐木工遭受职业病的威胁。二十多年来,国外对锯把的防振性能作了很多的改进。苏联从友谊—50开始,六十年代改进为友谊—60的防振锯架,七十年代有MII—5(乌拉尔—2)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YH_(2.5)油锯噪声及其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锯最突出的噪声源是排气噪声,其次是进气噪声,而且进气噪声随着转速提高而变化的速率超过排气噪声。因此,寻求消声器的消声性能、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性能之间的矛盾统一,设计性能优良的进、排气消声器是油锯噪声控制的关键。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油锯消声器采用扩张室和微穿孔板复合结构,合理选择消声器内部结构及最佳设计参数,从整体上考虑进、排气噪声的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消声器性能之间的矛盾。根据上述原则设计的YH_(2.5)油锯进、排气消声器获得满意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由东北林学院研究、辽宁减震器厂协助试制的DL—1防振锯架(图1)安装在051油锯上(图2),经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五室参照日本林野厅1975年规定的油锯振动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把手处胶套上的加速度值(1/3倍频程内的RMS值)在500HZ以下最大约4G(9.8米/秒~2)的量级,比原051锯架的25G减小了5/6,接近国际上3G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油锯人机界面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油锯人机界面几何参数对操作者主观施力及对其身体生理负荷的影响规律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得出了高把油锯和矮把油锯的人机界面几何参数与评价指标 (最大有效扭矩、力损耗因子、肌肉收缩强度 )之间存在的定量化方程 .建立了油锯的人机界面几何参数优化的目标函数 ,并求出了高把油锯和矮把油锯的最佳几何参数 .高把油锯的最佳几何参数 :把手横轴距为 5 40mm ;把手与地面垂轴距为 6 88mm ;把手与油箱后部纵轴距为 186mm ;把手直径为 30mm ;把手倾角为 33° .矮把油锯的最佳几何参数 :把手横轴距为 14mm ;把手纵轴距为 40 0mm ;把手垂轴距为 5 0mm ;把手直径为 2 8mm ;把手倾角为 2 3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了减免振动的危害,在日本75年就开始了非手持链锯(遥控油锯)和油压打枝机的研制。78年下半年在北海道、长野、名古屋营林局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研制出了基本上可以现场使用的油压打枝机。现将它们的研制试验情况以及最新样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介绍如  相似文献   

17.
汽油动力链锯(简称油锯)主要由汽油发动机、传动机构、锯木机构以及锯架等部分组成。锯板(习惯称导板)是锯木机构中一个重要部件。从根本上讲,一台油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技术性能指标以及锯链的结构参数。但锯板质量也是一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监测分析小陇山林区乱石窖沟集水区40 a林龄的锐齿栎林、阔叶混交林与日本落叶松林3种林分不同土层土壤物理(土壤容重、孔隙度)化学(pH、有机碳、全氮磷钾)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为小陇山林区森林的经营及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标准地内采用环刀法采集不同土层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状测定.【结果】研究区域土壤理化性状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并受林分类型影响;3种林分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为:锐齿栎为1.27 g/cm~3、52.8%,日本落叶松为1.38 g/cm~3、48.0%,阔叶混交林为1.39 g/cm~3、47.6%;pH表现为阔叶混交林(6.75)锐齿栎林(6.14)日本落叶松林(6.03);全磷与全钾表现为日本落叶松林(0.413 g/kg、26.63 g/kg)阔叶混交林(0.360 g/kg、23.67 g/kg)锐齿栎林(0.247 g/kg、22.96 g/kg);有机碳与全氮均表现为锐齿栎林(19.8 g/kg、1.82 g/kg)日本落叶松林(14.2 g/kg、1.26 g/kg)阔叶混交林(9.54 g/kg、0.72 g/kg);3种林分土壤容重与pH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氮与全磷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非毛管孔隙度、全磷与全钾随深度变化无规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总孔隙度及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锐齿栎林日本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土壤C/N值表现为阔叶混交林日本落叶松林锐齿栎林.【结论】综合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固碳性能与土壤理化性质,表明锐齿栎林为小陇山林区较好的森林经营树种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参照国外油锯的先进指标,结合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水平,通过分析和论证,就《油锯系列型谱》所涉及的油锯选型和主要指标提出建议,并就油锯的发展前途和如何扩大油锯的使用范围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监测鲜杏冷藏运输全程的振动加速度,分析不同堆装高度三轴向振动的加速度强弱差异,为模拟运输研究提供测试依据。【方法】以生理成熟的小白杏为材料,厢式冷藏车内设置底层、中层和顶层3个堆高处理,振动记录仪监测载重1.5 t、时速60 km/h、10 h运输全程X轴向(左右方向)、Y轴向(前后方向)和Z轴向(上下方向)振动的响应加速度。【结果】运输全程X轴向振动加速度0.034~0.047 g,Y轴向振动加速度0.026~0.028 g,Z轴向振动加速度0.062~0.108 g。Z轴向与Y轴向振动强度递增响应的程度较高。【结论】鲜杏运输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振动,均表现出堆装由低至高加速度递增的效应。顶层堆高的垂直振动明显强于中层和底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