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天然林资源状况1.1 天然林资源分布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 ,森林类型包括南海诸岛的热带珊瑚岛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3 370万hm2 ,森林资源总蓄积为 117.85亿m3。  相似文献   

2.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网络设置在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的101个固定样地土壤分析结果,按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竹林等8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基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对不同森林土壤的综合肥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的A层土中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各项指标含量与森林植被类型呈正相关趋势且高于B层,B层土随不同基岩不同而有所变化,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大于基岩;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综合肥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针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类。  相似文献   

3.
中国森林资源及其采伐管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森林资源现状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中国陆地由北向南,森林主要类型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构成了独特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根据第六次(1998 ̄2003  相似文献   

4.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3S技术和Fragstats 4.0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多种指数,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的森林景观斑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乳阳片区的基质景观类型,斑块类型面积为19 759.53hm2,占整个森林景观的64.43%;景观要素斑块类型面积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采伐迹地﹥山顶阔叶矮林﹥山地草甸﹥道路﹥建设用地﹥水域﹥耕地;整体景观斑块彼此相邻近,各级景观斑块分布均匀、规模适中、形态自然、破碎程度低。  相似文献   

5.
贵州麻江森林健康经营项目示范区森林植被类型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示范区的森林属于次生林,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示范区的植被类型比较齐全,有西南米槠-黄连木-锈鳞苔草常绿阔叶林、漆树+美脉琼楠+大花枇杷-蚊母树+高丛珍珠梅+鸢尾常绿落叶阔叶林、白栎+麻栎+枫香-芒箕落叶阔叶林、马尾松+白栎+枫香+油桐-白栎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针叶林、白栎-金星厥灌丛.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林业用地面积达28280.3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8.3%,由南向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构成独特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同时,在我国林区,还蕴藏着丰富的山体地貌、湖泊岛屿、峡谷溶洞、瀑布温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广东7 种典型的植被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及其规律。从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中抽取267 个有林地的固定样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调查,以Margalef 指数作为物种丰富度指标、以Shannon-Wiener 指数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标、以Pielou 指数作为均匀度指标对每种植被型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植物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阔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趋势为热性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8种典型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矮林)进行样地调查并计算了各个森林类型乔木层林分密度、物种种类、优势树种、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毛竹林>落叶矮林;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5种森林类型,生物量变化不大;而在海拔1000m以上的3种森林类型,随海拔升高生物量下降,物种则增加.  相似文献   

9.
对开化县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种不同自然森林植被类型进行演替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该地森林植被自然演替的主要发展方向;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代表了森林植被不同演替类型与动态。结合森林群落类型和生境的异质性、群落树种组成与结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势,根据森林植被景观的优美性、多样性等需求,对开化县主要通道两侧的森林植被确定了7类15种目标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方案,提出了森林景观优化"主景树种+地带性树种+伴生景观树种"的树种选择模式与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0.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研究,该区植被属于华中植物区系,地带性植被在森林分区上为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亚地带,属三峡武陵山雪峰山林区。主要类型有:低山针叶林、中山针叶林、中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和草句。在分类系统上采用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一植被型(Vegetation type)一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type)一植物群系(plant formation)一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为分类等级,共分为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包括50个主要群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380个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中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4种主要森林群落的典型样地调查,对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以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最高;针阔混交林的下木层物种数最高,其次是常绿阔叶林,但下木层各指数在各林型间均无显著差异;杉木林下草本层物种数指数最高,松林草本层各项指数都最低。从时间格局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指数随年龄变化各不相同,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物种数在幼龄-中龄-近熟阶段趋势一致,均为先大幅增加然后略有下降,两种针叶林型的物种数都相对稳定;4种主要群落类型的乔木层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D,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先增加后略有下降再增加,且显著高于同年龄级的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随时间各异,但都极显著高于同年龄级针叶林的指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指数高,是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的理想群落与目的群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线和样地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10个植被型、28个群系组和56个群系。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海拔范围最广的植被型是落叶阔叶灌丛、竹林和草甸,其后依次是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海拔1 600~2 400 m区域植被类型丰富,分布有39个群系。保护区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分布面积最广,占保护区植被总面积的19.0%。  相似文献   

13.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和10个群系。以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占优势,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50~600 m之间,中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分布于600~700 m的山脊和山顶,竹林分布于220 m以下及网顶窝;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以及禾草草丛和蕨类草丛也有一定的分布,体现出植被也有一定的次生性,有必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4.
3种人工幼林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和杉木林地这3种人工幼林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真菌数量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杉木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放线菌数量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地〉杉木林地,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发育;脲酶活性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和杉木林地,磷酸酶活性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地,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常绿针阔混交林地〉杉木林地,表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能够供给土壤微生物较多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千岛湖区的陆地森林覆盖率达89.5%.目前湖区森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人工用材林及经济林等,并分析了森林植被的演替规律.分别分析和计算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其他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hm~(-2)、0.812 tc·hm~(-2),松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分别为1.248 t·hm~(-2)、0.521 tc·hm~(-2)和1.28 t·hm~(-2)、0.432 tc·hm~(-2);针叶林中Ⅱ、Ⅲ径级倒木生物量较大且与其他两个径级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Ⅱ径级倒木与Ⅰ、Ⅲ径级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林内Ⅰ径级倒木生物量与Ⅱ、Ⅲ、Ⅳ和Ⅴ径级差异显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度分解倒木生物量最大分别为0.332 t·hm~(-2)、0.321 t·hm~(-2),且分别显著大于相应林分类型中的轻度和重度分解倒木;常绿阔叶林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典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碳储量差异显著。江西森林倒木主要分布在5 10 cm和10 15 cm的Ⅱ、Ⅲ径级,且主要处于中度分解等级。针阔混交林(松阔和杉阔)倒木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下,常绿阔叶林倒木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倒木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可能会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重视倒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浅谈北道区森林防火的气象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道区东南部分布着大面积天然林。有林地面积2,499,362亩(其中人工林400,435亩),森林蓄积量18,080,409立方米,分别由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麦积、太碌、东岔、立远、党川、观音、百花、龙门等八个林场经营管理。本林区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山松、栓皮栎、辽东栎、白桦、山杨、漆树等,以阔叶落叶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林型。林下灌木、箭竹丛生,荒草遍及林内,林分卫生  相似文献   

18.
研究根据广东和广西(两广)地区森林类型分布图、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数据库以及中国日值格点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线性模型预测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速率和年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年土壤呼吸速率为常绿阔叶林864.18 gC/m~2/yr>其他森林811.03 gC/m~2/yr>针叶林791.43 gC/m~2/yr>灌木林780.18 gC/m~2/yr>落叶阔叶林758.80 gC/m~2/yr>竹林731.49 gC/m~2/yr>针阔混交林684.91 gC/m~2/yr。两广地区森林年土壤呼吸通量为204.41 TgC/yr,其中常绿阔叶林最大,为77.41 TgC/yr,针叶林次之,为56.81 TgC/yr,具体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其他森林,顺序与各种森林类型面积大小一致。各森林类型的土壤呼吸通量主要与森林面积有关,森林面积越大土壤呼吸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19.
封山育林形成了安徽省的天然次生林,主要有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5种主要类型。天然次生林经营管理目标以"分类经营"、"近自然林业"和"多种效益"为理论,实现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原则是分类经营、合理地进行人为干扰、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野外调查,对经营目标、原则进行综合分析、统筹决策,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方案再根据次生林的类型和经营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龙门山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状况良好,森林景观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1.6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整个区域的基质,与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一起构成该保护区的4个主要植被景观要素,其它植被类型镶嵌其间;高山灌丛的分布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少,异质性最低,景观地位最弱.与其它研究区域相比,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景观具有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优势度大、破碎度低的总体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