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我国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在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及种质资源创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系20世纪30、40年代由国外引入,取代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后于60、70年代大面积栽培,故遗传基础较狭窄。但我国的白菜和白菜型油菜、芥菜与芥菜型油菜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异类型,可为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提供许多所需的性状及基因,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芸薹属种间(甘白、甘芥)杂交,培育出了优异品种与骨干亲本中油821、黄籽新材料、抗菌核病与根肿病新材料。还运用组织培养与体细胞融合技术,合成许多甘蓝型油菜与其他属植物的有性及体细胞属间杂种、附加系与易位系,选育出可供育种利用的新材料、新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达了国内外关于油菜无花瓣性状的一些研究,以及无花瓣育种概念的形成。重点对作者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无花瓣突变体,在遗传、生理特性及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指出采用遗传的方法,去除非光合器官——花瓣及其花冠层,存在显著的育种潜势,是一种新的育种途径。将培育出以无花瓣为标志性状的低能耗、高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遗传育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大学植物遗传实验室于1976年首次报道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研究的初步结果。在其后的20年间,该实验室与校内外的一些单位协作,对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进行了系列的遗传学理论研究,并将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技术初步应用于甘蓝型油菜遗传育种,取得了一些进展,选育出了3529×奥罗、3529×瑞士、3529×非12等产量较高的杂交油菜组合。本文扼要地述评了甘蓝型油菜诱发孤雌生殖单倍体的遗传理论研究和遗传改良的试验结果,并对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创建油菜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拓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基础,从四川、重庆、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采(收)集了一批白菜型油菜、白菜和白花芥蓝地方品种,包括一部分白菜型油菜野生种和半野生种,通过远缘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这批新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特长角、大粒、多分枝、矮秆、黄籽、白花、抗病等重要遗传类型,部分材料具有重要的育种及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相比,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饼粕中蛋白质含量高、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油份高等优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为了深入了解黄籽性状,人们从黄、黑籽种皮发育进程、种皮的结构解剖、种皮色素化合物含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黄籽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该性状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一些与黄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发展,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黄籽油菜品种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决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人们利用突变和种间杂交等方法对黄籽种质的不断创新及遗传基础的拓宽,获得了一些遗传稳定的黄籽甘蓝型油菜,并选育出双低的黄籽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油菜高油酸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在油菜高油酸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情况.分别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油菜高油酸育种的意义、高油酸性状的遗传特点、环境条件对油酸性状的影响以及油菜高油酸育种的方法和成果等。  相似文献   

7.
为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明确油菜新种质表型变异水平,筛选优异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制新型甘蓝型油菜54个品系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性状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4%~99%,遗传多样性指数1.64~2.04;22个形态特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86。其中角果长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生育期、有效分枝高度、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等7个性状的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内外已报道的其他甘蓝型油菜的多样性水平,表明芥甘种间杂交能够创制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背景。(2)主成分分析将44个表型性状转化为10个综合指标,其中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芥酸、亚油酸、油酸、蛋白质、含油量等与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是反映新型甘蓝型油菜表型特征的主要差异指标,表明通过这些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选择可获得目标品系。(3)受甘蓝型油菜定向选育的影响,本试验参试材料具有偏向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点;聚类分析综合44个表型性状将54个参试油菜品系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29个品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聚为一类,代表了甘蓝型油菜亲本群;18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远,营养生长无优势,产量较低,综合性状较差;7个品系聚为一类,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类群距离较近,表现较强的营养生长优势和丰产特点,综合性状优良,可作进一步选育对象,为西藏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选育奠定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于十字花科芸苔属六个种的自交、品种内互交和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国内多限于油菜栽培种的三大类型,即白菜型、甘蓝型和芥菜型。而对栽培很少的但在创造新种方面有一定利用价值的黑芥、羽衣甘蓝和阿比西尼亚芥,来见有过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芸苔属六个种的自交、品种内互交和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观察,以便为油菜育种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色种皮这一性状在芸苔属植物中广泛存在,芸苔属的三个基本种和三个复合种当中,都已发现黄籽。黄籽油菜由于其具有的优点,是油菜育种的重要资源。黄籽油菜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种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因而相对提高。据Appelqvist,L.—A.等研究,黄籽皮壳率为13%,褐籽皮壳率为18%以上。作者(1981)曾观察到黑籽品种华油3号种皮  相似文献   

10.
加强甘蓝型油菜花色研究对指导油菜花色育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从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花色种类与来源、花色遗传研究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油菜花色研究中存在的几点障碍及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与花色遗传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LSW2018苗期具有典型的"矮缩"性状,植株矮秆,茎秆粗壮,抗倒性极强,是理想的矮秆种质资源,适宜机械化作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挖掘LSW2018的育种优势,研究其"矮缩"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119份正常高秆甘蓝型油菜品种(系)、1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系)、6份芥菜型油菜品种(系)与LSW2018(P1...  相似文献   

12.
土壤盐渍化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开展甘蓝型油菜耐盐机制研究和QTL分子辅助 育种极为迫切。本文在简述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危害及植物缓解盐胁迫机制的基础上,概述了盐胁迫对甘蓝型油 菜不同生长时期的影响以及萌发期和苗期耐盐相关性状QTL研究进展,并对我国耐盐油菜品种选育进行了展望, 期待为进一步开展甘蓝型油菜耐盐机制的研究、选育耐盐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油菜是日本水稻最重要的后作物之一,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概况和成果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遗传、育种 盛永(1929)对芸苔属的种间杂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后来禹长春等(1932—19  相似文献   

14.
新型黄籽甘蓝型油菜的获得及其遗传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从白芥(白芥属)和甘蓝型油菜属间体细胞融合获得的黄籽材料,根据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获得2个具有较高育种应用价值的黄籽新种质D244-18和D244-6。D244-18的黄籽性状遗传研究表明,它由2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当2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籽粒为黄色,在来源上是新型黄籽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5.
芸苔属(Brassica)栽培油菜的种间关系已由“禹氏三角”(禹长春1935)所概括,不少学者(Sikka S.M.1941,Frandsen K.G.1947,Olsson G.1953、1955、1960)先后通过基本种的杂交,人工合成为复合种,为油菜的种间杂交育种开辟了新途径。以后对芸苔属植物的研究侧重于细胞遗传、新种合成和新种质的利用(柴田昌英1958,细田友雄1960,  相似文献   

16.
有关作物数量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的研究,在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中报道较多。油菜方面印度学者曾对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进行过一些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甘蓝型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等进行了研究。为了探讨国内外芥菜型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为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使杂交育种工作能较好地选配亲本和确定杂种选择的世代,作者用六个国外芥菜型品种与五个当地芥菜型品种(系)组成6×5不完全双列杂交,估算了全株角果数等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等遗传参数,为确定选择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种质的选育及鉴定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述了甘蓝型油菜无花瓣种质无花瓣1号的选育过程,并从遗传,生理,生态,抗性、农艺性状等方面,对该种南进行系统的鉴定与研究。提出无花瓣种质在抵能耗与抗病性上具有较高育种潜势,是进一步选育具有高产、抗病、优质综合性状油菜品种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种子贮藏蛋白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8份不同生态区来源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进行了贮藏蛋白电泳多态性分析,并对165个杂交组合农艺、品质性状表现及杂种优势与亲本贮藏蛋白距离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了贮藏蛋白标记遗传距离辅助甘蓝型油菜农艺及品质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丰富;谷蛋白标记遗传距离(GDglu)、清蛋白标记遗传距离(GDalu )与农艺、品质性状杂种后代表现及中亲优势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以利这种相关性及谷蛋白标记遗传距离聚类辅助甘蓝型油菜杂交育种和品质育种的亲本选配,提高选配效率。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综述了近10多年来甘蓝型油菜各种遗传转化方法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遗传转化在甘蓝型油菜重要性状改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以来,欧美及日本学者在提高选择效果方面,对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遗传进度进行了不少研究。对于这些参数,我国学者庄巧生、沈锦骅已作了系统而简要的阐述。 研究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遗传进度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因为这些遗传参数能够为育种提供较准确的信息,使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工作能较好地选配亲本和确定杂种的选择时代、方式和进度。我国学者对这些遗传参数的研究,在水稻、小麦等作物方面报导较多,而在油菜作物方面报导较少。李栒、官春云曾用7个甘蓝型品种对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