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药用野生稻抗褐稻虱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药用野稻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把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1983年来我们特开展其抗褐稻虱的研究.供试野稻材料均采自我院药用野稻保存圃,共202份.供试虫源是上年11月采自田间虫群,在温室内用感虫的栽培稻台中本地1号(后简称TH_1)或耐寒和耐虫性强的普通  相似文献   

2.
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抗褐稻虱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多次重复筛选鉴定,发现广西普通野生稻的一些编号对褐虱具有抗性和耐性,同时通过抗性苗继代自交和抗性鉴定,获得一批抗性纯合材料,扩大和丰富了抗源的多样性,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  相似文献   

3.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属同翅目飞虱科,单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现在几乎遍布亚洲水稻种植区。稻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直接刺吸植株液汁,致使稻株枯死,同时被害植株发育也受到抑制,导致水稻穗数减少,成熟度不一,造成大幅度减产。此外,稻褐飞虱还是水稻病毒病草丛短缩病(grassy stunt)和粗糙矮缩病(raggedstunt)的重要传病媒介。矮杆多计,直立草状的品种适于稻褐飞虱的栖息繁殖。高肥栽培技术和全年栽培有  相似文献   

4.
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抗褐飞虱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比较了栽培稻与广西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指纹图谱中既含有与栽培稻抗褐飞虱生物型II相关的峰1、峰2、峰8,又含有与栽培稻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相关的峰3、峰5、峰9、峰11,但药用野生稻中的峰1、峰2、峰3、峰5的含量特别高。前期的结果表明,峰4与栽培稻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呈负相关,峰12与栽培稻对褐飞虱两种生物型的抗性均呈负相关,但广西药用野生稻却几乎不含峰4和峰12。广西药用野生稻的这种既与栽培稻相似,又有它自己鲜明特点的HPLC指纹图谱特征,使它对褐飞虱具有广谱抗性。  相似文献   

5.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筛选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试验表明,若干水稻品种对褐稻虱具有中抗或抗的特性。但采用国际上的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不能将这些品种从感虫品种中区分出来。只有采用改良的筛选法,即当秧苗具有3.5~4.5片叶时,每苗平均接入2~3龄若虫5头,可以达到上述的目的。生存率和群体建立的测定只能鉴别兼有抗生性和耐害性的中抗品种;而蜜露量的测定则可作为抗性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分析了8169-22和丙88122两个水稻品种的抗虱性能。结果表明,二代褐稻虱短翅型、长翅型成虫在丙88122的产卵量只相当于8169-22上产卵量的45.02%和40.98%;其卵孵化串分别比8169-22上的孵化率低17.44%,19.76%;短、长翅型成虫处理的若虫存活率分别比8169-22品种低25.86%,18.61%。大田普查,丙88122品种上的褐稻虱数量比8169-22降低6.31~12.32倍。此品种对褐稻虱表现较好的抗性,在当地一般年份可不予防治。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经验证明,培育抗虫品种是控制褐稻虱发生为害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为此,我们自1979年以来,开展了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鉴定工作。在抗性鉴定方法上,一直沿用国际水稻所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几年来实践证明、这种鉴定方法能可靠地将高抗和抗的品种筛选出来,但不少中  相似文献   

8.
褐稻虱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测得浙江省用药水平不同地区的夏季初见褐稻虱对丙体六六六和马拉硫磷的敏感度分别有6.8和3.1倍的差异。在防治田中的秋季褐稻虱对丙体六六六的敏感度与夏季迁入虫相比,下降4.7倍,而对马拉硫磷无明显变化。抗丙体六六六的褐稻虱对马拉硫磷、对硫磷和杀螟松的敏感度与敏感的相比,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转育后代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B5,B2,B3,B6,B10,B11,B12,B13,B14,B15,B7,B8在苗期表现高抗,在孕穗期表现中抗,抗性水平比对照抗性品种IR36高;B2F3-52,B2F3-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对褐稻虱抗性的筛选及其抗虫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4816份稻种进行了褐稻虱的抗性鉴定,筛选出1024份抗虫品种,选择其中的102个作抗虫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抗虫品种多以抗生性为主,而我国南方稻种多以耐虫性为主。由于耐虫性品种不易诱发新生物型的产生,故对褐稻虱的防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14.
广西野生稻资源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1年来,作者对广西保存并已列入全国统一编目的广西野生稻资源进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1553个编号中,筛选出46个属高抗至抗病类型,占总数2.96%;在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199个编号中,绝大多数属抗至中抗褐变类型。这些材料均可供抗性育种利用。此外,还发现普通野生稻抗性与原孳生地、生长习性类型、菌株致病力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野生稻种质资源对褐稻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野生稻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一些系统兼抗多种水稻病虫等特异性状,培育产量高、抗性好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院野生稻研究组在全省范围内收集了一批野生稻种质资源,作者于1981—1986年对这批资源进行了抗褐稻虱试验,以便从中找出抗褐稻虱的抗性材料.用于水稻的抗虫育种。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利它素及其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利它素的存在部位、抽提方法以及水稻品种对其蜜露中利它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飞虱的各虫态、蜜露及脱皮壳中均存在能引起稻虱缨小蜂触角搜索行为的接触性利它素;干燥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极显著地低于新鲜和湿润蜜露中的。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醚、甲醇和丙酮均能有效地从褐飞虱若虫和雌成虫中提取利它素。水稻品种能对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测试的6个水稻品种中,取食浙852的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比取食TN1和Nabeshi的褐飞虱蜜露中的高。  相似文献   

17.
野生稻抗性对褐稻虱卵巢和交配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9.
嘉兴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籼稻抗源的选择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