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不但受到国内人士的爱好,近年来,还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西方的雕塑,表现了人体美;我国的盆景,表现了自然界的风景美。所表现的内容不同,性质是相同,都是造型艺术。大自然的景物丰富多彩,反映到盆景上面,也就形成很多类别,如:山水盆景、花草盆景、树景、桩景、石景,以及由树、树桩、竹或花草、石头组合而成的盆景。此  相似文献   

2.
盆景是园林中之珍品,是我国传统的园林栽培技术、庭园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结晶。盆景因地而异,风格独特,各具妙处。 广西盆景艺术的品类颇多,最主要的是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桩盆景技法源于岭南,山水盆景特点则是师法自然。 广西树桩盆景技法其艺术造意,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讲求立意在先,贯穿始终;巧于布局、小中见大、主次分明、呼应有情;繁中求简,因材施艺,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争让得体,景外生情,达到形神兼备。在风格上讲究柱头显露,盘根错节,主干苍劲,浑圆有力,枝干自然流畅,疏密得度有致,创造出各具神韵千姿百…  相似文献   

3.
盆景是由诗、画、园艺、美学、雕塑、制陶等学科技艺交融而成的一门造型艺术。盆景是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之美称。盆景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来美化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那么怎样去欣赏树桩盆景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微型盆景越来越深受盆景爱好者的喜爱。本文从微型盆景的树桩选材、繁殖与造型艺术要求、养护管理、陈设和艺术欣赏等五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为广大盆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5.
兰生 《湖南林业》2002,(8):35-3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很重要的理念。“天”是万物造化之理,是自然规律;人的生存发展在“天”的范围之内,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但“巧夺天工”却也不悖“天”意。从盆景艺术这个门类来说,人可以掌握艺术规律,运用艺术规律,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作,得到美于自然的作品。没经任何人工雕饰的树桩,一般是不可直接上盆成为盆景的。盆景树桩的美是通过有效的技艺,把现实的天然树桩去粗取精,通过改造来增加美的成份,升华它的审美价值,使树桩保留的天然之美与人工提炼之美融合,达到取自自然美于自然的奇效。“盆景功夫在盆…  相似文献   

6.
李整军 《广东园林》1990,(1):35-36,38
掌握艺术的美学特征对于创作和鉴赏艺术作品都有指导作用。对美学特征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作晶的创作和鉴赏。为此,在我们讨论和研究盆景艺术的时候就有必要讨论和研究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我们知道,各种艺术形式,从美学的角度说,都具有各自的特征。本人认为,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四:一、艺术形象的不稳定性和可逆性在一些形象直观的艺术中,如雕塑、工艺等,作品完成后,其形象是持续不变的。盆景则不同,虽然其形象是直观的,如树桩盆景,其艺术形象是不能一劳永逸,固定不  相似文献   

7.
罗列 《广东园林》1993,(2):28-31
一、从审美实践创造了盆景艺术 从盆景艺术发展过程来看,我们祖先在长期劳动生产中、开始认识了花草树木的自然之美,并把他作为审美对象,有悠久历史。在不断的审美生活过程,早已利用美的规律对自然树木进行改造,来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种行为突出在创造了盆景艺术,说明人的审美意识,始终和他本来的自然属性分不开的。自魏晋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回归自然,表现自然,  相似文献   

8.
树桩盆景菊是把枯死的树桩与富有生机的黄蒿及香艳的菊花有机结合,本文针对树桩盆景菊的培养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山水盆景艺术创始于我国,成为我国长期以来在整个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富有东方古老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滥觞与先导。盆景源于汉晋,盛于明清,传至世界迄今已有一千数百年之久,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人们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它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体现神韵和意境的一门技艺。从去年第二届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中,体现山水盆景的新突破,全国各地不少盆景艺人的作品,争奇斗胜,大多以当地  相似文献   

10.
广西树桩盆景与岭南树桩盆景艺术同源,其造型特色和艺术手法,都源于岭南,广西盆景艺术界大都公认自己师法岭南。 近几年来,广西树桩盆景发展很快,其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一是广西城乡盆协纷纷建立;二是盆景市场异常活跃;三是大批文人及离退休老干部加入树桩盆景艺术创作行列;四是广西出版社出版了一批盆景栽培和欣赏的图书;五是出现了探索广西盆景风格的风气。特别是第五个方面的表现,值得重视。因为这一风气的出现,标志了广西树桩盆景艺术活动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盆景作品构图布局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其艺术效果。因此,盆景作者都十分重视盆景的构图布局。盆景构图布局是作者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规划、安排和处理构成盆景的石山、树桩和水域等构图要素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  相似文献   

12.
盆景可分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石榴盆景选材以石榴树桩为主,有时也用山石等作衬;制作优雅奇特的石榴盆景。主要观赏其各种造型以及干、花、果与枝叶等。石榴枝干扭曲,姿态优美,加上品种繁多,易造型等特点,通过雕刻,绑拉,扭梢,修剪,摘心,抹芽等艺术加工和精心培育,造就出咫尺山林之势,千姿百态的石榴盆景。石榴盆景素材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挖多年野生树桩,成型快。二是用人工繁殖培育,老枝扦插。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盆景的美     
盆景是盆中之景,人们在不大的盆钵中,采选不同的植株、山石,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艺术加工,以“缩龙成寸”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盆景具有形态美。它以独特的艺术造型技巧,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变成一幅幅立体画面。那树桩盆景,一个个盘根错节,老干横枝,有的苍劲古朴,有的风韵流畅。那山北盆景,一处处青山绿水,悬崖峭壁,有的湖光倒影,有的千仞摩天。既不乏人工  相似文献   

14.
论岭南树桩盆景的艺术风格及其技艺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树桩盆景是盆景艺苑中的一枝后起之秀,她的独特风格已成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就岭南盆景的艺术风格及其技艺的创新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一、岭南树桩盆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我国古老的盆景艺术,源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岭南盆景则仅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南北各地的盆景基本上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广东很多热爱盆景致力于盆景研究的有识之士,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盆景艺术,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改革传统盆景艺术,创造更适合于我省气候条件、树  相似文献   

15.
中州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选材优势、造型风格、艺术品位等方面都自成风格,成为对中国盆景界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流派。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州树木盆景的选材、造型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廖崇明 《广东园林》1998,(3):14-14,16
关于岭南盆景的制作手法及评价等问题,很多介绍盆景制作的文章中已有论述。但是,我们觉得这些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过于绝对化,联系到一些盆景爱好者还在据此指导自己的制作实践这一情况,那就很有必要进行商榷。笔者根据十多年来制作盆景的一点心得,特提出来与同好者讨论,管中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权作引玉之砖。 一、部分树桩在花芽分化时应进行适度剪裁 当我们把树桩种下后,总希望将它尽快地培育成一盆成熟的盆景。在介绍岭南盆景制作技法的一些资料中,作者往往主张在截  相似文献   

17.
树桩盆景是我国六大类盆景之一,丛林式是树桩盆景中的一种造型手法,一些地方也称之为合植或寄植盆景。它是作者模拟自然界,以木本植物为主体,仿照丛林神貌,经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丛林神貌的艺术品。其形态多变,姿态万千,宛如原野山间簇生的丛丛山林,给人以“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雾”的艺术享受,深得人们的喜爱。 制作丛林式盆景,在布局上十分讲究突出主树,使盆景在画面上产生高低参差、疏密有序,协调和谐、彼此呼应的艺术效果。如果在立意上选择三植合成,则第一株主树应为最高、最粗,第二株副树则应…  相似文献   

18.
<正>学校里的花房温室,是属于他的小天地,在这里,他与心爱的盆景为伴。修剪工具随着他的手上下飞舞,将树桩上多余的枝条修剪,使原本杂乱的树桩成为一件件饱含"势"的盆景作品。只有亲眼目睹他看着这些盆景时,眼神里流露出的光芒,才明白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真正热爱时的模样。他就是北京市石景山黄庄职业高中盆景艺术专业的教师石春茂。  相似文献   

19.
臭柏盆景     
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咫尺盆内能领略自然山林之趣,名山大川之胜。中国盆景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它不仅是家庭室内的上等陈设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素负盛誉。盆景一般分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两大类。树桩盆景是以树木为主,有的缀以山石等;山石盆景则以石为主,缀以树木、苍苔、舟、桥、亭等。下面就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一颗艺术明珠。他取材于植物、山石,再配制素雅的盆座,经过艺术加工后,使人能在咫尺的范围内,穷观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天然神奇景色。有人给盆景艺术下的评语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我国的盆景艺术历史,有据可考的已有一千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一九七一年,陕西文物工作者在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乾陵墓中,发现了一幅侍女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