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次试验共引种8个牧草品种,其中豆科3个品种,禾本科4个品种,菊科1个品种。结果表明,各品种在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秦巴山区适应性良好,抗逆性较强,在生长期内可刈割4~6次。新型皇竹草产草量最高,达17.7万kg/hm~2;紫花苜蓿(42iq)产草量最低,亦达到4.55万kg/hm~2。该8个牧草品种适宜在秦巴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科尔沁沙地适宜种植苜蓿秋眠级和刈割次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不同秋眠级的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刈割2次、3次和4次对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逐渐降低;秋眠级1~3级苜蓿品种年刈割3次总产量最高,秋眠级4~5级苜蓿品种年刈割4次总产量最高;不同刈割次数各茬次间苜蓿品质不同。综合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种植区,选择秋眠级1~4级的苜蓿品种,年刈割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3.
刈割时间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刈割时间是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不同的第1次刈割时间和第2次刈割时间的田间试验,分析刈割时间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与粗蛋白产量均以初花期最高,此后随第1次刈割时间的推迟逐渐下降(P<0.001),第1次刈割提前会导致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下降(P=0.003)。随着第1次刈割与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紫花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P<0.001),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01);初花期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分别为72 d(2009年)和68 d(2010年)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2275.2和180.2 kg/hm2、2063.6和263.1 kg/hm2。研究区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时间为初花期(6月中旬)第1次刈割、70 d左右(8月下旬)第2次刈割。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适合晋北地区的多年生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本文研究了有机肥施量和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牧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中性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有机肥处理下,随刈割次数增多,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提高和改善,但是在15000kg/hm~2和22500kg/hm~2有机肥处理下,刈割3次和4次在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刈割次数处理下,紫花苜蓿的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随着有机肥施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中性及酸性洗涤纤维均随着有机肥施量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15000kg/hm~2和22500kg/hm~2有机肥处理在各产量指标和营养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在紫花苜蓿种植的第三年宜采用刈割3次、施有机肥15000kg/hm~2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种植密度对夏季复播光敏型高丹草的影响,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采用6.75万株/hm~2、9.75万株/hm~2和12.75万株/hm~2三个密度种植了"海牛"、"BJM"和"大卡"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观察并比较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不同茬次的产草量。结果表明:在刈割1茬时,品种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鲜重和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种植密度对各品种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3品种刈割1茬的产草量均高于刈割2茬之和的产量,前者平均是后者的3.30倍;品种仅对刈割1茬和刈割2茬第2次产草量有影响,种植密度对各茬次产量均有影响。在刈割1茬时,3品种的产草量12.75万株/hm~2组较6.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17.43%、较9.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4.15%。综合分析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光敏型高丹草时,以12.75万株/hm~2、刈割1茬和"大卡"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  相似文献   

6.
红豆草与紫花苜蓿的培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种植豆科牧草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的产草量和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当年红豆草产草量大于紫花苜蓿,分别为3 273.0和860.5 kg/hm2,种植次年产草量均有增加,但紫花苜蓿增加明显,分别为3 548.0和1 454.5 kg/hm2,种植第3年红豆草的产草量开始减少,为2 908.0 kg/hm2,紫花苜蓿继续增加至3 535.0 kg/hm2.种植2种豆科牧草均有培肥地力的作用,种植年限越长,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越多,且红豆草培肥作用强于紫花苜蓿.种植2年后.红豆草和紫花苜蓿的耕层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试验初增加0.74和0.54 g/kg.全氮增加0.466和0.317g/kg,水解氮增加7.9和5.6 mg/kg.2种豆科牧草种植年限越长,土壤中的磷素越低,种植2年后,红豆草和紫花苜蓿的耕层速效磷分别减小4.1和4.6 mg/kg,因此建议每次刈割后结合中耕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7.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8.
施肥与刈割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研究了4个施肥处理(ck、N0P、N1P、N2P)和2个刈割次数处理(3次、4次)对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各茬株高和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肥水平下,甘农3号刈割4次年鲜、干草产量均比刈割3次的高,陇东苜蓿刈割4次年鲜草产量比刈割3次高,但刈割3次年干草产量比刈割4次的高。甘农3号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和干草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1 611kg/hm2和15 117kg/hm2;陇东苜蓿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39 178kg/hm2,在N2P和3次刈割处理下干草产量达到最高,为11 217kg/hm2。在试验地区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均以N2P处理的株高和干草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刈割后施用氮肥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产草量和山羊体外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后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桂牧一号的产草量和牧草品质,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施碳铵比施尿素效果好,其中刈割后施碳铵821.4 kg/hm~2的处理,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102.2 t/hm~2和13.05 t/hm~2,比对照组提高21%和31%。同时在山羊体外干物质和有机物的降解率亦最高,分别为60.8%和67.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适宜凉山地区种植的多花黑麦草品种,本试验对引进的11个多花黑麦草品种的产草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1个多花黑麦草年鲜草产量在97 968.75~124 427.08 kg/hm^2之间,年干草产量在23 708.33~28 145.83 kg/hm^2之间,除"先锋"外品种的,其他各品种在凉山地区均具有较好表现;各品种年刈割5次,其中前3次刈割的产草量占全年总产量的80%以上,因此在冬春季充分利用前3次干、鲜草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在川西北高寒牧区通过对3个紫花苜蓿品种播种后连续7年(2003~2009年)的刈割利用,对其年度产草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该地区种植利用,播种当年产草量较低,次年可形成生产能力,第4~5年产量达到高峰,随之开始下降,第7年下降至播种后第2年的产量水平.因此,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西北建立人工刈割草地时,播...  相似文献   

12.
陇东旱塬区饲用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筛选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的高产饲用甜高粱品种为目的,引进6个饲用甜高粱品种,比较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以及刈割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参试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力士鲜草产量以最高,与大卡以外的其他4个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鲜草产量排序为大力士(80.27 t/hm~2)大卡(71.37 t/hm~2)牛魔王(64.53 t/hm~2)海牛(64.42 t/hm~2)绝佳(47.28 t/hm~2)蒙农青饲4号(46.45 t/hm~2);干物质产量尽管差异较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刈割次数对干物质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刈割1次的产量(21.58 t/hm~2)高于刈割2次的产量(12.12 t/hm~2);刈割次数间鲜草产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刈割次数与品种间具有交互作用,其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力士刈割1次的鲜草产量为85.50 t/hm~2,干物质产量为30.99 t/hm~2,均高于其他品种刈割1次和2次的产量。综合分析,6个参试品种中草产量以大力士在刈割1次时表现最好,最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对象,采用全生育期刈割一茬和两茬处理,测定各茬次产草量、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糖锤度(BX),计算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分析刈割茬次和品种对产草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鲜草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刈割茬次对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总鲜草产量以刈割两茬最高,平均为128.87t/hm~2;总干物质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27.65t/hm~2;品种间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对刈割茬次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品种对CP、ADF和TDN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NDF和BX影响显著(P0.05);刈割茬次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的CP、NDF和TDN含量对刈割茬次响应不一致。品种对CP和TDN产量影响不显著,刈割茬次对二者影响极显著(P0.01);CP产量以刈割两茬之和最高,平均为2.52t/hm~2;TDN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14.07t/hm~2。综合分析表明,从生产优质饲草料和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出的角度考虑,以粗蛋白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两茬的生产方式最佳;以干物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一茬的生产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4.
华东农区紫花苜蓿短期栽培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紫花苜蓿在华东农区冬闲田短期栽培利用的可行性,选用秋眠性较弱的紫花苜蓿品种游客与金花菜、多花黑麦草进行了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秋播紫花苜蓿第二年4~5月生长迅速,在种植夏季作物玉米或水稻前可刈割2~3茬。刈割2茬的鲜、干草产量分别达到59902.71kg/hm2和12372.18kg/hm2,低于多花黑麦草而显著高于金花菜。紫花苜蓿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多花黑麦草,与金花菜相差不大,粗蛋白质产量与多花黑麦草相近。由此认为,紫花苜蓿在华东农区具有短期栽培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需草量随之增加,饲草问题亟需解决.紫花苜蓿、沙打旺和沙蒿3种牧草不仅产草量高,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多次刈割,鲜草产量平均达60.03 kg/m2,最高的可达73.38 kg/hm2.本试验利用紫花苜蓿、沙打旺和沙蒿的青干草经粉碎后组合饲喂羊,观察效果很好,羊生产性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镉(Cd)浓度(0,10,25,50 mg/kg)下,刈割次数(1次,2次,3次)对紫花苜蓿生长和Cd累积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结果发现,多次刈割提高了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的生长速率,促进了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累积,3次刈割下地上部平均生长速率可达61.6 mg/(株·d),但3次刈割显著抑制了根系的生长(P<0.05)。生长季内2次和3次刈割可以促进根系Cd吸收,增加地上部分Cd累积量,进而提高紫花苜蓿Cd富集量,单株最大镉积累量出现在25 mg/kg Cd浓度的2次刈割处理中,达到75.98 μg/株。同时,2次或3次刈割会降低紫花苜蓿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改善紫花苜蓿在Cd胁迫下的生理状况。综合分析表明,当土壤Cd浓度不高于25 mg/kg时,紫花苜蓿生长季内2次刈割可以提高Cd污染土壤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7.
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仁平  于磊  鲁为华 《草业科学》2009,26(5):139-143
在新疆石河子进行了不同混播比例和不同刈割期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紫花苜蓿50%(7.5 kg/hm2)+无芒雀麦50%(15 kg/hm2)混播比例的混播草地产草量最高,达到21.3 t/hm2,刈割期处理T2(紫花苜蓿初花期)产草量最高。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品质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处理T1(紫花苜蓿现蕾期)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刈割期对混播草地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混播处理A1(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5∶5)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种植第2年的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肥料采用自主研发的苜蓿专用复合肥(专利号:201810193040.0)。以年施肥量(225、300、375、450、525和600 kg·hm~(-2))和施肥时期(返青期,第1次刈割后,第2次刈割后)两个因素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8个不同的施肥方案,以不施肥作为对照,探讨施肥时期和施肥量对苜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时期、不同施肥量均能影响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其中,返青期一次性施肥525 kg·hm~(-2),年干草产量达到最高,为12.15 t·hm~(-2),比不施肥对照增产38.54%,比第1次和第2次刈割后施同样肥量处理分别高12.50%和18.42%,比返青期一次性施225和600 kg·hm~(-2)处理分别高25.65%和5.29%。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在返青期施肥450 kg·hm~(-2)时达到最高,为23.54%,比不施肥对照提高14.83%。研究结果为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的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贵州喀斯特地区牧草引种试验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内外引进的6个禾本科牧草品种,9个豆科牧草品种以及喀斯特地区的4个对照品种,在贵州独山地区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生长良好,能安全越冬、越夏,一年可刈割5~6次,鲜草产量达36558.2~66450.0kg/hm2,干草产量10771.0~19869.0kg/hm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依次为鸭茅Totter,Wana,Tuoa;多年生黑麦草Nui,Bronsys;白三叶Alice,C6151,Prop,Pitua,Sustain;百脉根Mareb,Lel。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刈割措施对紫花苜蓿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及返青率的影响,本试验以留茬高度5~8 cm为对照组设置0、2~5 cm、8~11 cm三个留茬高度处理;以一年刈割4次为对照组设置一年刈割1次、2次、3次三个刈割频次处理,测定各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翌年测定各处理组的返青率。结果表明: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刈割最后一茬紫花苜蓿后,A3(刈割留茬高度为8~11 cm)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和返青率值分别为89.41 mg/g和81.2%,B3(一年刈割3次)处理为81.87 mg/g和86.6%,均为各处理组中最优值。基于刈割措施会极显著影响返青率,本试验推荐银川地区以一年刈割3次为宜,末茬留茬高度8~11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