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大麦耐渍性品种的筛选、改进栽培措施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盆栽‘华大麦9号’进行苗期模拟渍涝处理,探讨大麦在苗期受渍后的生长状况、生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麦苗期对渍涝的抵抗能力较强,21天以内的渍涝对大麦生育期影响较小,随受渍害时间的延长,大麦生育期出现推迟。苗期渍害对大麦的株高、茎粗和叶绿素SPAD值有影响,随着淹水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胁迫加重,21天以上的渍涝处理会造成其显著降低。苗期渍害对大麦穗数、穗长、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都有显著影响,随着淹水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和秸秆产量减低直至绝产,21天以上的渍涝处理其农艺性状显著降低。苗期渍害对对大麦秸秆饲用品质有严重影响,受渍害时间的延长,饲用品质降低,尤其以21天以上的渍涝处理降低较显著。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大麦苗期淹水对其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的极限时间为14天。  相似文献   

2.
淹渍胁迫对柑橘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3096-3103
为探明淹渍胁迫下柑橘树体生理响应机制,给柑橘防涝减灾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三年生枳砧‘大分四号’温州蜜柑在夏季进行淹渍4、6、8、10 d处理,分析夏季淹渍胁迫对其外观形态、净光合速率、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根系解剖结构以及根系养分含量等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柑橘在淹渍后叶片黄化、光合速率下降,且随着淹渍时间的延长出现干枯落叶。淹渍处理后柑橘叶片Pro含量、MDA含量、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CK),淹渍10 d时Pro含量较CK增加19.81%,MDA含量较CK增加83.29%,POD活性较CK增加1.08倍;SOD活性自淹渍6 d开始低于CK。对照组CK柑橘根细胞结构清晰,表皮细胞完整,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无明显气腔;淹渍处理组(WL)根系腐烂发臭,韧皮部脱落,根系表皮细胞离解。淹渍胁迫会抑制柑橘根系对K元素的吸收,淹渍处理10 d根系中的K含量较CK减少61%。综上,淹渍胁迫影响柑橘生长发育,三年生柑橘耐高温淹渍的能力为4~6 d,进一步持续淹渍胁迫导致叶片黄化脱落、净光合速率降低、抗逆性物质含量上升,根系韧皮部坏死脱落、吸收养分能力下降。植株SOD活性降低与柑橘淹渍胁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渍水时间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期间雨水偏多,加上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常发生渍害。为了研究油菜各生育期渍水对其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计盆栽试验,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3个不同渍水时间处理后,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其中,苗期、蕾薹期分别进行10、20和30 d渍水处理,花期、角果期分别进行10、15和20 d渍水处理,各处理4次重复,比较2个耐渍性不同的油菜品系在各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 (1) 渍水影响油菜各生育期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并存在品种间差异;(2) 苗期渍水导致叶片叶绿素(Chl)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其变化过程在指标间存在差异;(3) 以产量为指标,渍水的敏感性依次为蕾薹期、花期>苗期、角果发育成熟期;(4) 研究不同渍水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可为持续降雨对大面积油菜生产影响的估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耐淹品系WR-4中克隆获得Bn ADH3基因,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137 bp。该基因编码379个氨基酸,与甘蓝Bo ADH3基因和拟南芥At ADH3基因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达到96%和91%。利用定量RT-PCR检测Bn ADH3基因在油菜耐淹系WR-4和不耐淹系WR-24中的表达表明,在淹水处理下该基因表达受到一定的诱导,淹水处理6 h后表达开始上调,说明Bn ADH3基因在油菜耐淹机制中发挥作用;将其转化到模式生物拟南芥中,采用幼苗淹水3 d后去水处理,测定表明转基因株系叶片和根系中乙醇脱氢酶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生长4周和6周的拟南芥植株淹水3 d后的表型显示,Bn ADH3的表达可增强拟南芥对淹水胁迫的耐性,处理的T2代转基因幼苗大部分恢复,但野生型幼苗枯死;调查表明,淹水5 d后野生型植株的存活率为26.7%,转基因株系ADH33和ADH44的存活率分别为80.0%和66.7%。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严重限制了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升。耐旱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将QTL定位与转录组测序相结合,是鉴定甘蓝型油菜耐旱候选基因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对甘蓝型油菜干旱敏感品系三六矮和耐旱品系科里纳-2构建的F2:6和F2:8重组自交系群体幼苗进行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利用SSR和SNP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鉴定耐旱相关QTL和候选区间,结合耐旱材料No11和干旱敏感材料No28的转录组测序,筛选耐旱相关候选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甘蓝型油菜幼苗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使叶片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耐旱相关QTL和候选区间分布于A01、A02、A06、A08、A09、A10、C02、C03、C04、C06和C09染色体;对耐旱材料和干旱敏感材料正常灌溉、干旱24 h、36 h和48 h进行转录组分析,主要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核糖体、昼夜节律及角质、木栓素和蜡质的生物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籼稻资源中的“隐蔽有利基因”提高粳稻苗期耐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期低温是制约东北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逆境因子,培育苗期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以粳型恢复系C418为轮回亲本与7个来自不同地域的供体杂交和回交培育BC2F2群体,利用沈阳春季田间自然低温进行耐冷筛选,并对入选的177个苗期耐冷导入系后代在自然和人工气候室两种不同强度的低温胁迫条件下的苗期表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供体亲本均为苗期耐冷性弱的品种,但在全部回交后代中均出现耐冷的超亲分离,表明这些供体亲本均携带对耐冷性有利的“隐蔽基因”, 不过组合间的耐冷性选择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以人工气候室低温胁迫后的存活率为耐冷性鉴定指标,导入系之间出现广泛分离,田间筛选入选比例高的BG300和中413导入系群体中出现存活率高的导入系后代比例较其它群体高,说明在同一轮回亲本遗传背景下回交后代的耐冷水平取决于供体。在室内严格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强耐冷性的导入系在相对温和的自然低温胁迫下表现为苗高、苗干重较非胁迫条件生长抑制不明显,且能够促进根系生长。结果表明,大量的耐冷有利基因以“隐蔽”的形式存于水稻种质资源中。通过利用来源广泛的种质资源作为供体进行回交育种,对回交后代进行严格耐冷筛选,可有效选育高产耐冷水稻品种和有价值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模拟淹水试验,研究黄淮地区四个主推小麦品种在种子发芽出苗期遭遇淹水胁迫时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淹水天数的增加,各品种相对发芽率、根系活力和干物重均呈降低趋势,百农207相对发芽率、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三个品种.各品种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均随淹水胁迫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淹水1 d和2 d处理百农207...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水分含量变化对于生长期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国内外研究表明,异源表达Sub1A基因具有提高水涝条件下植物的抗逆性和恢复生长的潜能。本研究以组成型表达Sub1A基因的甘蓝型油菜作为实验材料,测试了其在水浸胁迫30 d内的生长速度和抗氧化水平。结果表明,超表达株系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油菜,在胁迫早期尤为明显,表现出响应水浸胁迫的优良表型。同时,抗氧化酶(SOD,POD,CAT和GPX)活性和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变化也基本一致,呈现出胁迫早期强,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以上结果说明超表达Sub1A基因可能通过提高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提升抗水浸胁迫能力。本研究将为深入研究外源表达Sub1A基因提高油菜抗水浸胁迫提供依据,并为抗涝油菜新品种的开发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9.
郑佳雯  何勇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21):7290-7296
涝害是中国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瓜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经济损失.本综述阐述了淹水胁迫对瓜类作物根系生长、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论述了瓜类作物通过乙烯介导的不定根生成、降低有氧呼吸速率,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合成等机制适应淹水胁迫引起的氧气供应不足,总结了叶绿素损失率等瓜类作物耐涝性鉴定指标,从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等3方面回顾了瓜类作物耐涝遗传育种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深入了解瓜类作物的耐涝机制,为进一步培育耐涝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氮、镁胁迫对油菜苗期养分累积及氮同化途径的影响,以油菜品种中双11为材料,通过营养液设置正常对照(CK)、低氮(-N)、低镁(-Mg)和低氮低镁(-N-Mg)4个处理,分析氮、镁胁迫对油菜苗期氮、镁吸收累积及氮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氮、镁缺乏显著抑制油菜苗期地上部生长,与对照相比,-N、-Mg和-N-Mg 3种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68.49%,35.49%,69.71%。-N处理刺激根系生长,根冠比显著增加;-Mg处理抑制根系生长,根冠比显著降低。并且氮、镁交互对油菜氮、镁吸收累积均有显著影响,-N处理油菜根部镁含量及累积量显著增加,而-Mg处理油菜地上部氮含量及累积量显著降低;缺镁会导致油菜NH_4~+含量显著提升,并且-N-Mg对油菜氮、镁吸收累积影响的主要效应来自氮的缺乏。进一步比较不同处理下氮同化关键酶活发现,与对照相比,-N处理油菜新叶、老叶中NR、GS活性均显著降低,根部NR、GS和GOGAT活性均显著降低;-Mg处理GS活性也显著下降,但是降幅小于-N处理,而NR和GOGAT活性显著升高。综上所述,氮、镁缺乏对油菜苗期氮、镁积累存在交互作用,低氮胁迫会降低油菜苗期氮的吸收积累继而抑制植株氮同化;低镁胁迫可以通过提高铵态氮、NR和GOGAT活性来促进氮在无机氮间以及无机氮向有机氮的同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油菜大面积种植和田间草害的日益严重, 草铵膦近年来被尝试性地用于田间除草, 但草铵膦在杀除杂草的同时或轻或重会对油菜产生药害, 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 甚至影响其产量。本研究通过比较, 选取最能体现油菜苗期耐药性差异的200 mg L-1作为胁迫浓度。以506份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 利用芸薹属60k Illumina Infinium SNP芯片分析其基因型, 对油菜种质苗期的单位叶面积干重耐除草剂系数(CLW)、叶绿素含量耐除草剂系数(CCC)和综合药害指数(CPC)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从基因组水平分析油菜在草铵膦胁迫下的生理和形态反应。关联分析中, 扫描到与单位叶面积干重耐除草剂系数显著相关的SNP位点6个, 表型贡献率在6.53%~10.04%之间; 与叶绿素含量耐除草剂系数相关的SNP位点共22个, 表型贡献率在4.97%~6.20%之间; 与综合药害指数相关的SNP位点98个, 覆盖了A、C基因组, 贡献率在3.25%~18.66%之间。通过对显著SNP位点对应的LD区间基因序列的分析, 共获得18个与草铵膦的灭生机制相关的候选基因。在叶绿素含量耐除草剂系数关联位点的LD区域发现11个候选基因, 其中9个参与酰基转移酶活性的调控, 2个与乙酰CoA转移酶活性有关。在与综合药害指数关联位点的LD区域发现7个候选基因, 其中1个与谷氨酰胺转移酶活性有关, 参与谷氨酰胺代谢, 其余6个和乙酰CoA转移酶活性有关。这些基因调控的生理生化过程均与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草铵膦的灭生机制有关。这些关联位点和候选基因的挖掘, 将为油菜在草铵膦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反应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天冬氨酸蛋白酶(AP)属于四大蛋白水解酶之一,在蛋白质加工、信号转导和胁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利用蛋白质同源性分析,在甘蓝型油菜中鉴定出154个APs编码基因,分别编码典型、非典型和珠心类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多数BnAPs基因包含1~4个外显子,同一类型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成员之间蛋白质基序(Motif)分布相似。共线性分析表明,甘蓝型油菜与白菜、甘蓝和拟南芥存在大量的同源基因,约89%的BnAPs基因来自于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转录水平检测结果表明,BnAPs基因家族成员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BnAP30.A05.1/A05.2/C05.1/C05.2、BnAP36.A04/C08、BnAP39.A06/C03在授粉后的柱头显著提高。BnAPs基因启动子区域顺式元件分析结果表明,逆境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被显著富集;进一步利用RT-qPCR验证了这些富含逆境相关顺式调控元件的基因在逆境(ABA、NaCl或4℃)处理后的表达水平显著变化,推测这些BnAPs基因可能参与甘蓝型油菜对逆境的响应。进一步和拟南芥同源基因组织表达模式进行比较后发现,大...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生产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渍害发生风险。为了评价甘蓝型油菜田间耐渍性以及筛选稳定的耐渍种质资源,本研究首先在盆栽条件下确定了苗期耐渍性鉴定的适宜渍水时间,随后在大田试验中对505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耐渍性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并筛选了稳定的极端材料。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在渍水超过4 d时开始受到影响,在渍水约10 d时生长受到严重抑制。2年的田间试验中,利用无人机表型采集平台提取到27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将其转化成了2个公因子,公因子1代表了甘蓝型油菜渍水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公因子2代表了生理状态。根据2个公因子的载荷与方差贡献率计算出的耐渍性综合评价值(D值)将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耐渍性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极端耐渍型(Ⅰ型)包含99份种质资源、耐渍型(Ⅱ型) 200份种质资源、敏感型(Ⅲ型) 187份种质资源、极端敏感型(Ⅳ型) 19份种质资源。通过2022年的大田试验对上述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和筛选,共鉴定到9份稳定的渍水敏感材料和9份稳定的耐渍材料。而且, 2年的试验结果显示植被指数MTVI2D、MCARI2D与耐渍性综合评价值(D值)相...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苗期(V1期)淹水胁迫对大豆生理特性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及烯效唑(S_(3307))的缓解效应,以‘垦丰14’为材料,于V1期进行叶面喷施S_(3307),并于喷药后5d进行淹水处理,对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下胚轴显微结构及S_(3307)的调控效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会增加大豆下胚轴通气组织数量,随淹水胁迫时间延长,通气组织面积逐渐增大;S_(3307)能提高大豆对淹水逆境的适应性,增加通气组织数量和通气组织的面积,以应对淹水胁迫对植株造成的缺氧胁迫。与对照(CK)相比,淹水胁迫会增加叶片和根系中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并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淹水胁迫前期会诱导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活性的增强,引起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加,随胁迫时间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_(3307)可促进叶片和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抑制ROS和MDA含量的过量积累,并始终维持较高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缓淹水胁迫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家族转录因子是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在胁迫响应、种子发芽、氮同化、光合作用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转录因子BvM14-Dof3.4在响应盐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具有强耐盐特性的甜菜M14品系为试验材料,用花序浸染法将BvM14-Dof3.4基因在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中异源表达,经150 mmol/L NaCl处理后发现,BvM14-Dof3.4基因的异源表达促进了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根的生长,提高了异源表达植株的鲜重和干重,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异源表达植株中K+/Na+比值增加1.3倍、甜菜碱含量增加1.1倍以及SOD和POD的酶活性分别上调1.3和1.2倍,从而减少了盐胁迫对异源表达拟南芥植株的损伤。这些结果表明了BvM14-Dof3.4基因响应盐胁迫,并且BvM14-Dof3.4基因的异源表达能够提高拟南芥植株的耐盐能力,该结果对甜菜M14品系优质基因资源的挖掘以及开展栽培甜菜抗逆性的遗传改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油菜苗期性状与其稻茬免耕直播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茬油菜免耕直播技术可减少用工,降低冬闲田面积,但其产量常低于翻耕栽培模式。为探讨免耕直播油菜产量制约因素,在盆栽试验条件下测定各品系苗期根冠比、抗旱性、耐渍性及氮肥利用率等生理指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15个油菜品系免耕产量损失率,并比较苗期各生理指标与免耕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油菜品种成熟期性状表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差异因品系而异;(2)与翻耕比,免耕栽培时地上部干重、经济系数或千粒重降幅小的品系产量损失率也小;(3)稻茬免耕直播油菜产量损失率与油菜苗期根冠比、抗旱性及耐渍性显著负相关,与苗期氮肥利用率显著正相关;(4)栽培管理上应选用苗期根冠比大,抗旱性、耐渍性强及苗期生长稳健的品种,抗旱防渍,平衡施肥可提高稻茬免耕直播油菜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土壤酸化的日益加重,铝毒已成为影响作物种子萌发质量以及作物产量的重要胁迫因子之一。作物耐铝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和候选基因筛选已有许多报道,但铝胁迫下甘蓝型油菜萌发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报道较少。本文以80μg mL?1的铝胁迫浓度处理重组自交系(10D130×中双11号)群体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处理3 d时调查发芽势, 7 d时调查发芽率,测定其根长、芽长和干重,并计算各性状相对值。基于6K SNP芯片,结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油菜萌发期的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3个QTL。其中与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芽长和相对干重相关的QTL分别有9个、1个、4个、5个和4个,覆盖了A、C基因组, LOD值介于3.00~5.26,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70%~13.10%。根据各QTL置信区间序列筛选,与铝胁迫相关的候选基因共30个。ALMT1基因和MATE基因与有机酸的合成和分泌有关,主要通过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等有机酸的分泌来增强植物的耐铝性;STOP1基因、NAC基因和RAP2.4基因均属于转录激活因子,通过诱导耐铝基因的表达增强植株的抗性; ABC转运蛋白、膜蛋白转运体、GDSL脂肪酶通过减少有毒物质在质膜上的积累或将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等途径增强植物的耐铝性;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P450均属于氧化胁迫相关基因,具有防止植物细胞氧化损伤、抵御逆境胁迫的功能;另外,还有部分编码逆境蛋白的基因,均在各种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培育耐铝油菜品种及后续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涝渍是中国长江、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产量、品质提高的重要限制因子。棉花常具有复杂的耐涝机制,其中,转录因子在其响应涝渍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基因表达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棉花涝渍胁迫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胁迫条件下棉花的形态及生理适应性,信号转导过程,重点分析了b ZIP、AP2/EREBP,NAC、WRKY、MYB、b HLH等几大家族转录因子的结构、分类及生物学功能,并对其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复杂调控机制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发掘棉花耐涝基因,利用分子手段培育棉花耐涝新品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镉对甘蓝型油菜幼苗的影响,筛选出耐镉品种,以3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种)为材料,用不同浓度(1、5、10 mg/L)镉进行胁迫处理。以相对发芽势、相对正常芽苗率、根长抑制率、苗长抑制率、苗鲜重抑制率和苗含水量抑制率六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科学评价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系幼苗耐镉性。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大,胁迫对大部分油菜种子的发芽势有促进作用,而成苗率呈下降趋势;幼苗的根长和苗长的抑制均呈上升趋势;苗鲜重和苗含水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评价筛选出耐镉品系(种)10个,其中品系C13095-6的镉耐性最强。本研究可为甘蓝型油菜品种耐镉性筛选和耐镉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盐胁迫是非生物胁迫中影响作物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利用分子标记方法选育油菜耐盐品种对提高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选用来自GH06与P174杂交后通过单粒传法连续自交获得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含16 g L–1Na Cl的Hoagland溶液培养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25 d后,分别测定叶和根的鲜重及干重,根据已构建的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谱进行QTL定位,在QTL物理区间筛选耐盐相关基因并以极端表型材料进行q RT-PCR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对照和盐胁迫处理中共检测到19个QTL,其中与盐胁迫相关的有6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7.16%~16.15%,分布在A02、A04和C03染色体上,将QTL置信区间序列和拟南芥中与盐胁迫相关的基因比对分析,共找到8个候选基因。对其中4个候选基因在极端表型材料中的表达分析表明,BnaA02g14680D与BnaA02g14490D基因在盐胁迫处理后的48 h或72 h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即基因的表达由盐胁迫引起,而BnaC03g64030D在敏感型材料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耐盐型材料中,BnaC03g62830D在敏感型材料中没有明显变化,但在耐盐型材料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特征,其表达可能会增强植株对盐胁迫的耐受力。本研究为油菜耐盐基因功能挖掘和油菜耐盐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