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传统一家一户自栽自养的蚕桑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何让传统的蚕桑产业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问题.近年来,大丰市在草庙镇沿河村探索实践了"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规模栽桑、专业养蚕"的股份合作制栽桑养蚕新模式,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栽桑养蚕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差、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养蚕收益率低的矛盾,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对此笔者就该栽桑养蚕新模式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胡云峰  胡安素 《四川蚕业》2006,34(3):51-53,55
我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发种、产茧曾名列全省前茅,特别是四边桑栽植模式曾在全省推广。蚕桑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栽桑养蚕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淳安县鸠坑乡地处浙江省西部,与安徽省的歙县毗邻,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回顾鸠坑乡蚕桑发展的历程,除了政策激励和优质优价外,蚕桑生产科技进步与种桑养蚕技术普及是推动蚕桑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鸠坑乡的蚕桑生产发展,也对全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型,近两年来新推广的雄蚕试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正>栽桑养蚕是武胜传统资源型优势骨干产业,鼎盛时养蚕曾发种达24万张,产茧500万公斤,蚕桑生产曾名列全省前茅,其四边桑栽桑模式在全省推广。近年来,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抓住国家西部开发、东桑西移政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和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新的栽桑养蚕规模户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农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大多是些妇女、老人,如何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蚕桑生产上面临的迫切问题.现将省力化养蚕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升蚕桑产业优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面对加入WTO给蚕桑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全面提升蚕桑生产的行业优势.增强竞争力.必须走区域规模化的道路。而作为产业基础的家庭栽桑养蚕规模效益的好差,将直接影响蚕桑事业的发展。推行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克服过于分散栽桑养蚕的落后性和局限性,加快传统蚕业的改造,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蚕业经济效益的一项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宁南县新松镇五一村10组有这样一位蚕农,别人外出打工挣钱,谋求他路,唯有他坚持发展蚕桑产业。在他的执着追求下,他的蚕桑事业在2013年初见成效,通过栽桑养蚕,不但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并使自己坚定了发展蚕桑产业信心,成为松新镇蚕桑产业致富的领头人,他就是宁南县养蚕大户邱成强。  相似文献   

8.
<正>荣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蚕桑产业已成为该县基地乡镇农民增收的重点支主产业。截止201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2866.7hm2,养蚕3.5万张,其中小蚕共育2.6万张,产茧1225t,平均单产达到35kg/张,蚕农茧款收入5075万元。2013年,该县承担了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现有蚕桑基地乡镇8个,养蚕农户5700户,桑园面积  相似文献   

9.
李群英 《四川蚕业》2011,39(1):10-11
<正>潮起潮落,市场瞬息万变。龙会镇的蚕桑产业经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终于结束阵痛迎来蝶变!栽桑养蚕又成为热门词汇,蚕桑产业总体呈现升温提速的好势头。2007、2008年由于市场低迷,养蚕效益差,养蚕量略有下降,但没有出现毁桑现  相似文献   

10.
<正>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绵阳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我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6-9月,我们对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1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绩溪县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素有“蚕桑之乡”之美称。长期以来蚕桑产业是县内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形成了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织绸、制衣格局,蚕桑业产值曾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3;由于受丝绸织物出口形势的影响和蚕茧质量持续下降等原因,导致2008年秋茧价格大幅下跌,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2009年春蚕发种量减幅达50%,很多蚕农弃桑不管,甚至挖桑,这将严重制约“十一五”期间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浙西山区开化县蚕桑生产成本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生产是集栽桑养蚕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蚕桑生产效益决定了蚕农对蚕桑生产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因而决定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蚕桑生产成本是影响蚕桑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蚕桑生产成本主要由桑园肥料、农药、蚕种、蚕药、蚕具维修折旧和养蚕用品消耗等物化成本和桑园培育管理用工、养蚕用工等劳动力成本两部分构成。近年来,由于蚕桑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和劳动工资成本提高,蚕桑生产成本也有明显提高。开化县地处浙江省西部,地理环境、生产习惯等因素与嘉湖重点蚕区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大丰市在草庙镇沿河村探索实践了“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规模栽桑、专业养蚕”的农场化栽桑养蚕新模式,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栽桑养蚕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差、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养蚕收益率低的矛盾,取得有显著成效,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栽桑养蚕是武胜传统、资源型优势骨干产业,鼎盛时养蚕曾发种达24万盒,产茧5000吨,蚕桑生产曾名列全省前茅,其四边桑栽桑模式在全省推广。近年来,县委政府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抓住国家西部开发、东桑西移政策的大好时机,在巩固原有桑树的基础上,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扶贫、生态等项目、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了一定面积的成片桑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有部分桑园的生产能力低下,没有发挥其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谈陕西蚕桑产业的优势区域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是陕西省传统的产业,区域优势十分明显,特别在陕南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陕西省蚕桑生产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中发展,群众栽桑养蚕积极性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梁平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史载可追溯至宋代,当时梁山军(今梁平)丝制品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相当长一段时期,蚕桑产业作为梁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中期养蚕业发展至鼎盛,蚕桑主产乡镇几乎家家户户栽桑养蚕,全县桑蚕茧丝绸行业产值上亿元,上缴利税近千万元,成为全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袁玲  李智 《四川蚕业》2014,(1):36-37
<正>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人员多数是老、弱、病、残,农村养蚕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大大削弱,传统的养蚕技术和繁重的养蚕方式严重制约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对养蚕过程中用工集中或技术性强的环节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省力化养蚕技术。现就该技术与同行商讨、共勉。1调整栽桑布局,减少采桑时间"四边桑"曾是四川的栽桑经验,也为四川蚕  相似文献   

18.
泰兴市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气候和地理位置很适合栽桑养蚕,蚕丝业在我市农民脱贫致富工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崛起,农民的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很多农民已把栽桑养蚕作为次要的收入来源。我市蚕桑生产规模近年来逐年减少,从最多的2.5万亩减少到现在的0.34万亩,并且还呈现滑坡趋势。有许多蚕农对蚕桑生产现状感到灰心和失望,甚至有人认为我市蚕桑将在五年内“归零”。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蚕桑生产方式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成为制约蚕业发展的瓶颈,大型智能化自动养蚕机的研制及推广应用,将实现蚕桑生产模式的突破性创新,将栽桑和养蚕彻底分离,进行产业分工,最终提高整个蚕桑产业的效益,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青神县优质高产高效桑园模式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四川蚕业》2011,39(4):36-36,43
<正>青神县位于岷江沿岸龙泉山脉段,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自古就因"蚕丛教民农桑,人皆神之"而得名青神。随着产业发展变化,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养蚕劳动力结构老龄化,茧价不稳等因素,蚕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如何组织50岁以上人员搞好栽桑养蚕是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