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山冲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1-10月期间,为监测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森林公园的动物资源状况,在公园内安放6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监测对象主要是地面活动的鸟类和兽类。此次调查共监测到野生动物17种,其中鸟类12种,隶属于4目8科;兽类5种,隶属于3目4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红外相机监测记录也反映了部分物种的活动规律,为该公园的动物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红外相机是监测野生动物的有效工具,目前广泛用于兽类资源调查以及动物损害、鸟巢生态学、种群评估、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为了更科学地调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段的野生动物种类本底,2016年12月—2021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对辖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在86个位点放置了红外相机,一个月收取一次数据。目前,红外相机共记录到兽类19种,约占无量山记录有分布的兽类物种总数的15%;鸟类75种,约占记录有分布的鸟类物种总数的20%。  相似文献   

3.
《林业资源管理》2019,(5):157-165
红外相机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近年来开始广泛应用于我国兽类的监测研究中。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在河北六里坪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69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共累计26 86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有效照片10 403张,共鉴定出兽类5目8科12种,鸟类7目16科33种。2)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苍鹰(Accipiter gentilis)、游隼(Falco peregrinus)、燕隼(Falco subbuteo)和灰林鸮(Strix aluco)6种,通过计算可知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狗獾(Meles leucurus)的相对丰富度最高。3)对拍摄率较高的兽类和鸟类——岩松鼠、勺鸡的全年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发现岩松鼠全年的日活动曲线呈单峰型,夏季和秋季活动较频繁;勺鸡每日的活动多集中在白天,为日行性动物,在春季和夏季活动比较频繁。4)在不同季节中,秋季兽类和鸟类具有最高的物种数(12种和33种)和Shannon-Weiner指数(2.38和4.18)。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在20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 517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32张,其中47.4%为兽类,50.8%为鸟类,1.8%为工作人员。应用监测照片共鉴定出物种25种,其中兽类8种,鸟类17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北山羊、岩羊、中亚兔;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红嘴山鸦、岩鸽、石鸡。并分析讨论了红外触发相机在保护区监测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优缺点,为红外相机在荒漠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中。本文以大相岭保护区2019年149台红外相机21 238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为基础,主要拍摄到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en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5种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该5种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差异表明:(1)5种有蹄类动物在研究区域总丰富度达到了53.59%,其中毛冠鹿的丰富度最高为29.54%,其次依次为中华鬣羚(12.63%)、四川羚牛(4.09%)、野猪(3.97%)和林麝(3.37%)。(2)林麝、中华鬣羚、野猪在季节性节律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即秋冬季节活动最为频繁,春季逐渐下降,夏季达到活动低谷;而毛冠鹿和四川羚牛则刚好相反,在夏季活动最为频繁,从秋季开始逐渐下降,冬季跌到低谷,春季5月份开始回升。(3)林麝、毛冠鹿的日活动规律相似,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而18:00—20:00的活动强度极高;四川羚牛和野猪都主要集中在白昼活动。(4)林麝在春季出现一定的活动强度差异性,黄昏时期活动强度极大,中华鬣羚冬季夜间活动最为明显,毛冠鹿和野猪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中华鬣羚具有明显的夜行性行为。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监测有蹄类动物种群的变化,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大熊猫与伴生有蹄动物之间生态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公里网格布设法,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设置红外触发相机20部,对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监测到兽类4目5科7属7种,鸟类4目7科7属8种,包括北山羊、金雕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盘羊、猞猁、狼和短耳鸮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中北山羊和中亚兔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鸟类中石鸡和漠即鸟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物种稀疏曲线显示,兽类在3个月后趋于稳定,鸟类在10个月后趋于稳定,表明调查取样充分。本次初步调查基本上掌握了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鸟兽本底信息,总结讨论了红外相机在鸟兽资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地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蒿坪区域动物分布现状,在蒿坪站后沟内安放4台红外相机对地栖鸟类和兽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后沟内共监测到野生动物28种,其中鸟类18种,隶属于4目6科;兽类10种,隶属于4目8科,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保护动物5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4种。红外相机监测记录也反映了部分物种的活动规律,为保护区的动物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于2016年、2017年10月至翌年4月,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条调查样线上布设70台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3780个捕获日,累计获得1169张独立有效照片,共拍摄到兽类6目13科28种、鸟类5目10科23种,分别占保护区记录兽类、鸟类的21.5%和4.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动物36种(濒危2种、易危6种、近危3种、低危25种);在保护区各主要植被类型中,物种的相对丰富度(RA)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暖性针叶林。提出在西双版纳运用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应避开雨季;抽样强度应达到5%以上,需涵盖主要植被类型及一定量海拔梯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安西板旱荒漠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监测研究,在20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517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32张,其中47.4%为兽类,50.8%为鸟类,1.8%为工作人员。应用监测照片共鉴定出物种25种,其中兽类8种,鸟类17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北山羊、岩羊、中亚兔;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3种依次为红嘴山鸦、岩鸽、石鸡。分析讨论了红外触发相机在保护区监测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2017年6月至9月和2018年5月至9月,利用红外相机分别对位于西双版纳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泰国Khao Yai国家公园的三个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地面活动兽类和鸟类进行了监测。每个样地分别布设49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66种野生动物,包括6目13科24种兽类,7目15科41种鸟类以及1种两栖类。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可为基于动态监测样地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和2015年5—11月,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结果】红外相机调查累计工作量为14 715相机工作日,共拍到5 383张动物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隶属6目10科的15种野生兽类和8目17科的33种野生鸟类,以及2种家畜。其中国家I、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2、8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1、3、3和8种。拍摄率最高的前5位野生动物依次为帚尾豪猪(拍摄率CR=7. 23)、白腹巨鼠(CR=4. 96)、鼬獾(CR=2. 54)、白鹇(CR=2. 60)、野猪(CR=1. 17)。调查中记录到的霜背大鼯鼠、倭花鼠、白喉矶鸫等11个物种为尖峰岭地区新记录种。红外相机记录到大量人类活动的照片,表明该区域人为干扰严重,应加强管理。【结论】本次调查提供尖峰岭地区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初步掌握区内野生动物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尖峰岭地区仍然分布有众多野生动物和地方特有物种;人类活动给该区域野生动物带来影响。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可有效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2014年5月~2015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在30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通过3 153个工作日获取有效照片2832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525张,其中,鸟类161张,兽类356张,旅游活动及牲畜干扰照片8张;利用照片鉴定出物种29个,包括鸟类2目6科13种,兽类3目9科16种,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1种。兽类中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为毛冠鹿、鬣羚、斑羚、隐纹花鼠和扭角羚;鸟类中拍摄率最高的依次为灰头鸫、蓝马鸡、橙翅噪鹛、绿背山雀和血雉。黄腹鼬是本次调查保护区一个新记录种;调查发现斑羚、鬣羚罹患皮肤病。文中分析并讨论了红外相机在保护区监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2018年—2019年,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56个相机位点,布设密度为1台·hm-2,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野生鸟兽进行了初步调查。相机累计工作17 074个有效工作日,共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5 746张,鉴定出隶属4目13科的18种兽类和2目6科的16种鸟类。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前3种兽类和3种鸟类分别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及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记录到2种国家I级和9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5种、近危(NT)的2种。此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了家畜活动(牛、狗和马)和人为活动,因此,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仍需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岷山中部,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与较高的生物物种多样性。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在九寨沟保护区开展鸟兽多样性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调查位点106个,覆盖海拔范围为2 189~3 514 m,总有效工作量76 342相机日。野生兽类、鸟类的独立有效探测数分别为11 045次和648次,共记录到分属5目13科的野生兽类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一级4种,二级10种),种群相对多度最高的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相对多度指数RAI=48.66);记录到分属4目10科的鸟类3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一级3种,二级10种),种群相对多度最高的为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2.33)。偶蹄目和鸡形目分别是红外相机记录到兽类和鸟类中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兽类和鸟类独立有效探测总数的84.92%和64.50%。调查中记录到九寨沟保护区新记录种7个,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小麂(Muntiacus reeve...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红外相机研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红外相机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和活动规律进行调查。于2010年8-9月和2011年3-9月,在95个位点放置红外相机,每台相机在每个位点放置时间为1~2个月。共获得野生动物照片9665张,其中有效照片536张;有效照片中兽类占82%,鸟类占18%,经鉴定,兽类有19种,鸟类有9种。在海拔2219~2597 m的区域和寒温性针阔混交林中拍摄的动物种数和拍摄率均最高,说明这些区域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最多。同种动物在不同的植被型下拍摄率不同,说明该种动物对各植被型的偏好程度不同。对6种最常见兽类和2种雉类的研究表明:在寒温性和温性针阔混交林中拍摄率最高的是斑羚、红腹角雉,在温性针阔混交林拍摄率最高的是毛冠鹿,在寒温性针阔混交林中拍摄率最高的是野猪、梅花鹿、红腹锦鸡,在针叶林中拍摄率最高的是鬣羚。  相似文献   

16.
及时科学补充、更新并完善保护区野生动物名录对于科学掌握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以及针对性的保护管理至关重要.2008年4月—2021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82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对区内林下兽类和鸟类开展监测研究,通过对获得的91915条红外相机影像数据深度分析,共计发现12种保护区物种新记录,分属...  相似文献   

17.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不仅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野生动物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在西安也有相当的数量,主要分布在占全市土地面积56%的秦岭山区。据调查,全市仅脊椎动物就有350多种,其中兽类55种、鸟类248种、两栖爬行类25种,约占全国、全省同类总数的15%和5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西安市区有鸟类12种、兽类8种和一种两栖类大综,共21种,其中黑鹳、金雕、金丝猴、大熊猫和羚牛等7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已发展成为陆生兽类、地面活动鸟类资源调查和监测研究的重要常规技术。红外相机主要通过照片和视频来记录并获取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其群体大小、分布(相机位点信息)、拍摄照片数、行为(重点为活动节律)、生境(植被、海拔等)等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从种群、群落和行为等方面来分析野生动物在监测区域的基本特征。然而,获得这些数据必须建立标准的红外相机调查规范要求,在布设红外相机时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508张,视频403段,独立有效记录1 237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1科23种。其中,食肉目最多,有10种;其次是偶蹄目,有9种;而啮齿目、灵长目和兔形目均较少,仅分别有2种、1种和1种。被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RAI=11.95;SO=75.00%)、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RAI=3.93; SO=37.50%)、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1.04; SO=21.59%)、野猪(Sus scrofa, RAI=0.96; SO=26.14%)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0.71; SO=23.86%)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居于兽类物种的前5位。本次调查获得了该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了该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种类、相对多度、分布以及干扰因子等情况。本研究为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研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红外相机技术相对传统方法在调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型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活动节律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为探究这类动物在康禾保护区的组成等特征,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9 月,通过 30 台红外相机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拍摄到独立照片 2 233 张,鉴定出野生动物 32 种,其中,大中型兽类 3 目 6 科 8 种,鸟类 7 目 14 科 24 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林狸 (Prionodon paricolor)、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 (Pitta nympha);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白鹇 (121.58);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ra)均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此外,鸟兽物种数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