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牛"闪膊",又叫"掉小膀"、"脱膊",是牛常见多发的前肢病之一,日久不治或治疗不当,多成残疾。1发病原因该病的发生,多因闪、扑、撞、跌等使肩部气滞血瘀,而影响正常功能。患牛前肢呈现瘸腿,肩胛骨紧贴于躯干,患侧肩胛骨低于健侧1~2厘米,患肢迈步向外划弧,有的患肢前伸呈稍息状,触之稍有痛感,行走患肢拖地,以健三肢呈跳跃式前进。  相似文献   

2.
闪膊是役用马、骡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在间接外力作用下,使前肢肘关节以上部位肌肉、神经受损,呈现跛行的疾患。中兽医称为闪膊。一、病因运输等役用骡马,由于套车不当,挽具不适;或所驮物品过于向前;或辕上坐人过多;或突下斜彼,致使重量移向前方,压迫肩膊或前肢;或猛上高岗、滑走、踏空、扭转等原因造成前肢肩膊受损。以及使役后卒至卒拴,失于牵散,以致发生肌肉功能和血液循坏的改变,引起某一前肢的运动障碍,因此中兽医认为闪膊是血凝气滞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滑膊”亦称“脱膊”、“趖胛”等,是役用牛较常见的前肢病。笔者曾遇6例,均以自创的“针引催膊术”治愈。(一)针引催膊术1.术前准备:75%酒精1000毫升(也可用50度以上白酒);0.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0毫升(也可用酒精代替);复方氨  相似文献   

4.
用安乃近液穴位注射治疗大家畜四肢闪伤和风湿症笔者自1979年以来,用30%安乃近注射液作大家畜闪伤、风湿患肢穴位注射,治疗77例(牛69例马8例),治愈68例,好转6例,无效3例。穴位:牛前肢主穴——中腕(抢风),配穴——中膊、下腕;后肢主穴——百会(千金)、大胯,配穴——小胯、大转。马前肢主穴——抢风,配穴——冲天、天宗;后肢主穴——百会、环跳,配穴——大胯、小胯、邪气。  相似文献   

5.
耕牛前肢脱膊的简易整复法耕牛前肢脱膊又称叉胛,在兽医临床中此病并不少见。本病多因牛滑跌或前肢陷入泥潭中用力猛拔所致。得病后出现跛行,站立时见两前肢胛部不平衡,牛常卧不愿走动,强行时可见患肢无力,拖拉前进且前伸缓慢,有敢路不敢抽的症状。保定与整复保定前...  相似文献   

6.
十余年来 ,我们在县兽医院与广大农村从事牲畜疾病诊疗工作 ,其中运用部分民间验方治疗家畜疾病。今选择几方交流 ,望同道斧正。1 脱膊脱膊是肩胛部的筋腱、肌肉、骨、关节及神经等受外力损伤而引起的牲畜前肢综合症。常因跌扑损伤、失步踏空、烂泥深田使役 ,提脚过猛 ;或肩关节、肌肉等组织突受强大暴力牵行而引发本病。多见患肢屈曲、不敢负重 ,牵引时前肢难移 ,肩胛骨下蹋 ,紧贴胸壁 ;病肢似乎比健肢长 ,并向内划弧前进 ,表现“云头不翻”。治疗 :将患牛倒地 (健肢在下 )保定 ,先用白酒涂擦患部 ,取雁翅、中膊穴开针 ,将肩胛骨矫正 ,然…  相似文献   

7.
应用“维普安”穴位注射治疗15例大家畜闪伤,治愈14例,报告如下:1、穴位选择:一般在损伤部上方或其周围选穴,前肢闪伤可取拴风、冲天、肩井、膊中、天宗。后肢闪伤选用汗沟、邪气、大胯、小胯、伏兔、环中、环后、巴门。2、配方及注射方法:25%维生素B_1注射液20毫升,2%普鲁卡因注射液10毫升,30%安乃近注射液20毫升,现用现配制。  相似文献   

8.
<正> 脱膊病是耕牛的带发病,我们在长期的兽医临床工作中,摸索并掌握了治疗耕牛脱膊病的“简易整复法”,现就我们多年来对47个病例(前肢左25例、右前肢22例)进行整复,治愈45例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家畜(牛、马)四肢闪伤、风湿是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对本病的治疗虽方法较多,效果有时则不理想,过去用30%安乃近注射液按其说明作肌肉或皮下注射,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药量较大,时间较长,有些病例其效果也不显著,笔者自一九七九年以来改用30%安乃近作患肢穴位注射,经治疗77例(牛69例、马8例),均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穴位选择:牛:前肢主穴:中腕(抢风)配穴:中膊、下腕。后肢主穴:百会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村役畜常发生以肩跛为特征跛行,1958年我们向当地老中医学习时发现他们治疗此病有一整套处理方法,效果很好,他们形象的将此病叫“脱膊”、“掉膀”、“闪膊”、“挫押”。此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多发于水牛,在春末和夏季  相似文献   

11.
牛的四肢疾病,特别是役用牛的四肢疾病,长期以来重视不够,报道甚微。但在我国南方广大农村中,水牛是主要役畜,因使役和管理不当引起四肢疾病是累见不鲜的。近10年来发表了一些有关牛“脱膊”的论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注意。关于“脱膊”的概念问题,大多数作者认为“脱膊”是肩部周围组织的损伤,引起肩胛骨移位与跛行。有的通过实验表明,麻醉或切断肩胛上神经所出现的症状与“脱膊”相似。有  相似文献   

12.
耕牛脱膊在本地农民谓之“掰胛”,是山区常见病。过去我们多采用“牵拉法”和“敲击法”治疗,疗效可达70%左右。但由于这些办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敲击法”人手要多,还要横卧保定,麻烦费时,效果不确实。“牵拉法”较“敲击法”简单易行,但由于要求患牛快步行走,而脱膊初期的患牛皆因患肢疼痛步履艰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疒引)”字辨《牛经》中载有牛患前后朏(疒引)症,《牛医金鉴》中亦载有前(疒引)症和后(疒引)症。查《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均无“(疒引)”字。有的注家认为“(月引)病即(疒引)”,按“(月引)”《五音集韵》解为“脊肉”,故认为“前(疒引)病在前肢肩膊部,后(疒引)病在后肢腰胯部”。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妥当。《牛医金鉴》在牛的前(疒引)症中记有“爬起促脚卧东西”的症状,这显然是腹痛起卧的症  相似文献   

14.
马的肩胛上神经麻痹又称肩膊闪伤,多为使役和管理不当造成的,是马属动物的常见病,主要发生于役畜,如误治失治,会影响马匹的使役,出现运动障碍,长期跛行、甚至瘫痪。多年来,笔者采用电针、中药外敷配合西药穴位注射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马属动物肩胛上神经麻痹多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马属动物肩胛上神经麻痹相似于祖国传统兽医学所说的肩膊闪伤,由于闪伤造成气血凝滞于肩臂部,不通则痛,故表现为肩膊部疼痛。此病发  相似文献   

15.
“脱膊症”在农村称之为“踏膀”。是役牛常见的四肢疾病,尤其是春耕大忙季节时有发生。在发病的牛只中,水牛比黄牛多;公牛比母牛多;此病轻者影响劳役,重者久病难愈,导致残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1990~1992年在盘县城关镇(东风乡)、刘官镇、西冲镇、板桥镇、英武乡的部分农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役牛“脱膊症”共76头,其中水牛52头,占总数的68.4%;黄牛24头,占31.6%。结果治愈70头,治愈率为92%,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病因  相似文献   

16.
<正>脱膊,也称闪膊。是牛肩部肌肉伸张过度,致使患侧肩骨上端脱离原位而出现跛行的一种综合症。主要特征为病肢肩胛骨向下后方移位,患肢出现跛行。1病因本病役牛多发。常因跳越障碍,放牧奔跑,急转弯,或道路泥泞,凹凸不平骤然滑跌,耕作时一肢陷入深泥中用力猛拔,或因使役时一前肢跨出带犁的链绳外还在用力等引起。  相似文献   

17.
脱膊,也称闪膊,是牛肩部肌肉伸张过度,致使患侧肩骨上端脱离原位而出现跛行的一种综合征。主要特征为病肢肩胛骨向下后方移位,患肢跛行。1病因役牛多发,常因跳越障碍,放牧奔跑,急转弯,或道路泥泞,凹凸不平骤然滑跌,耕作时一肢陷入深泥后用力猛拔,或因使役时一前肢跨出带犁的链绳外还在继续用力等引起。2发病机理主要是一前肢突然向前、后外方撇开,导致肩胛骨、肩关节、神经、肌肉、韧带等组织的过度牵拉而发病。中兽医认为,是因奔闪跌滑,或因使役不当,撕伤筋骨,损及经络,使血气壅滞,不得宣通而致。3症状患牛表现跛行,患侧肩胛软骨上缘稍低于…  相似文献   

18.
正前膊闪伤是由于闪伤,使气血凝滞,肩膊疼痛的跛行症,跛行是四肢机能活动障碍。虽然不致危机家畜生命,但如不及时治愈,会影响其生产和使役能力。闪伤的发生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善,使役不当所致,是驴常见的一类运动障碍,该病在使役驴中发病率较高,不仅影响广大养生产经营情况也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熏洗、静脉滴注等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前膊闪伤17例,取得了满意的  相似文献   

19.
水针是针刺穴位得气后注入一定的药液称之为水针。它是通过针刺、液压及药物对穴位刺激作用来调整机体和改变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用水针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水针疗法。肩膊闪伤是马骡驴肩膊闪伤后气血瘀滞于肩臂,肩臂气血不通表现肩膊疼痛的疾病,此病发病率高,若治疗不当,久治不愈,虽不易死亡,但影响马骡驴的使役,给生产带来不少损失。治疗以止痛消肿理气活血化瘀为原则而治法颇多,各有其特长。笔者1998年3~6月间在云南农业大学家百病院试用水针疗法治数例马、骡、驴肩膊闪伤,1次治愈。以此法治疗马的闪伤肩膊痛…  相似文献   

20.
1981年以来,笔者用自家血穴位注射法治疗闪伤、风湿引起的大家畜跛行105例(驴70头、马5匹、骡25头、牛5头),治愈89例(前肢60例),有效25例(后肢16例),无效1例。前肢一次治愈者50例,后肢一般需治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