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密黄芪化学成分预试及生物碱成分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生物碱系统提取法和薄层色谱技术对哈密黄芪化学成分,特别是生物碱成分进行了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黄芪含有生物碱、多糖、苷类、氨基酸、甾体、萜类、油脂、鞣质、酚类、有机酸、黄酮、醌类、强心甙和香豆素.2 968 g哈密黄芪经乙醇热回流提取得303.3 g总浸膏,经酸化、碱化,所得碱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3部分浸膏分别为0.51,1.72,19.10 g,提取率分别为0.017%,0.058%,0.644%;说明哈密黄芪生物碱主要集中在正丁醇提取部分,以大极性生物碱为主.对各部分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分析,结果显示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分生物碱至少分别有17,13,5种.经与标准样品对照,证明哈密黄芪所含的生物碱主要以苦马豆素等吲哚里西啶生物碱为主,同时也含有少量的黄华碱和臭豆碱等喹诺里西啶生物碱.本试验还利用薄层制备技术分离得到正丁醇提取部分中的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植物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生物碱系统提取法和薄层色谱技术对冰川棘豆地上部分全草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生物碱成分进行了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冰川棘豆含有生物碱、氨基酸和蛋白质、有机酸、酚类和鞣质、多糖及甙类、皂甙、甾体、香豆素、萜类以及蒽醌类。不含挥发油、黄酮体、氰甙和脂肪族硝基化合物;5 000 g冰川棘豆干草粉经醇类溶剂提取得总浸膏312.0 g,再经酸化、碱化处理,收集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段萃取,分别得氯仿部分0.5 g,乙酸乙酯部分5.4 g,正丁醇部分52.0 g,初步表明冰川棘豆生物碱主要集中在正丁醇提取部分,以强极性生物碱为主;各部分生物碱提取物经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氯仿部分至少有9种生物碱,乙酸乙酯部分至少有11种,正丁醇部分至少有4种。经与苦马豆素标准样品对照,证明三部分提取物均含有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红外光谱的宏观指纹特性对不同溶剂板蓝根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图和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板蓝根石油醚提取物主含长链脂肪酸(酯)和小分子萜类等低极性化合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主含氨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无水乙醇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主含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及黄酮苷类化合物,去离子水提取物主含多糖及鞣质类等大极性成分。因此,利用红外光谱法对中药提取物直接进行分析,可初步识别其主体成分,为制定药效成分的提取方案和检测方法提供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甘松的水蒸气蒸馏提取物、水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相、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相、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相、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相、乙醇提取物剩余萃取相中所含挥发性物质进行对比分析,并考察其对DPPH·、ABTS·+、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和对Fe3+的还原能力(FRAP值)。结果表明,甘松不同提取物中共鉴别出109种化学成分;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相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最强,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相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和对Fe3+的还原能力最强。本研究可为甘松挥发性成分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索氏回流浸提法提取台湾椪柑果皮,得到乙醇粗提取物浸膏,蒸馏水复溶浸膏后采用梯度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分步萃取。用HPLC鉴定各极性部位的类黄酮组分,用DPPH、ABTS、ORAC法鉴定各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台湾椪柑果皮醇提取物类黄酮主要富集在乙酸乙酯部分,且该部分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极性部位。说明柑橘类黄酮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G9桉叶抗菌有效部位及活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平皿打孔法检测G9桉叶的水提液、石油醚萃取物、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萃取后剩余物对各试验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并用圆形滤纸径向层析法对各抗菌组分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桉叶抗菌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组分、正丁醇组分及萃取后剩余组分;其抗菌有效成分为酚类、黄酮类、皂甙、甾体、氨基酸、萜类。  相似文献   

7.
张淼  董宝婧  苗芳  周乐 《草业科学》2012,29(9):1477-1481
对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夏枯草提供参考。采用70%乙醇超声波提取,然后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得到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并以BHT为对照,研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夏枯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不同溶剂提取物及BHT清除DPPH·的能力高低次序为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BHT>水提物,清除·OH的能力高低次序为BHT>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物,清除O-2·的能力高低次序为乙酸乙酯提取物>水提物>BHT>正丁醇提取物,还原力高低次序为BHT>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物。夏枯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和去离子水4种提取溶剂对翻白草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微量纸片法对4种活性成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了解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翻白草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酚类、鞣质类、三萜类、甾体类和黄酮类,主要活性成分对试验菌株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石油醚提取物对粪肠球菌ATCC25912和屎肠球菌ATCC35667的最小抑菌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火参果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层析法对火参果提取液进行研究,对其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确定。结果:火参果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黄酮及苷类、鞣质、植物甾醇、三萜、油脂、糖、氰苷成分。结论:初步确定了火参果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火参果的深度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桑枝皮醇提物萃取的不同组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桑枝皮中获取有效的药用功能性成分,以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一步萃取并分离桑枝皮醇提物(MBBEE)中的活性成分,获得的正丁醇萃取组分(n-BuOH)和剩余水相组分(Res)占MBBEE总量的94.26%(其中Res组分得率达73.72%,n-BuOH组分得率为20.54%),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3种萃取组分的得率总共不足2%。对各种样品的活性成分检测表明,MBBEE中含有的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糖3种活性成分分别为39.99、56.24和16.37mg/g,而以上3种活性成分在n-BuOH组分中分别为74.25、107.49和14.21mg/g,在Res组分中分别为262.16、118.70和75.88mg/g。对各种样品的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含量为n-BuOH组分>MBBEE>Res组分。各种样品的体外生物活性试验显示,MBBEE、n-BuOH组分和Res组分均具有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以及对酪氨酸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其中: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以Res组分最强,抑制中值(IC50)为100μg/mL;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以n-BuOH组分最高,IC50为5.2μ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以Res组分最高,IC50为2.8μg/mL。试验结果表明,从桑枝皮醇提物中萃取的n-BuOH组分和Res组分是降血糖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美白的功能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为其生物活性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本实验室保存的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为研究菌株,采用察氏液体培养基对该菌发酵培养30d,收集菌丝体和发酵液,按照植物化学成分传统预试方法进行预试。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梯度萃取得到菌丝体和发酵液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经薄层色谱检测及气相检测方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系统预试表明,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中含有生物碱、蛋白质、酚类与鞣质、黄酮类、醌类、挥发油和油脂等物质;薄层色谱检测发现,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中至少含有5种化合物,且菌丝体和发酵液正丁醇相均有苦马豆素及其类似物存在;气相色谱分析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为5.17×10~(-3)g/L。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含有苦马豆素等多种次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钩吻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层析法对钩吻的提取液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确定。结果:钩吻可能含有氨基酸、皂苷、有机酸、生物碱、黄酮及其苷类、鞣质、强心苷、植物甾醇、三萜、油脂、糖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了钩吻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钩吻的深度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屠洁  刘冠卉 《蚕业科学》2010,36(5):870-874
为了有效利用缫丝蚕蛹的功能性成分开发高附加值的降血糖药物,采用95%乙醇浸提蚕蛹活性物质,并依次选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对蚕蛹醇提物进行梯度极性溶剂萃取,获得不同萃取组分及水相组分。测定各相萃取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当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组分及水相组分的质量浓度为0.33mg/mL时,各相萃取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率分别为100%、58%、38.1%、36.93%、21.53%;各相萃取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49、0.272、0.434、0.645、0.449 mg/mL。选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较强的石油醚相和乙醚相萃取组分,采用双倒数作图法检测其抑制作用类型均属于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典试管反应法结合滤纸法,对太白蓼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预试验.太白蓼中含有糖、多糖及其甙类(皂甙,强心甙),酚类和鞣质,黄酮类,香豆素与萜类内酯化合物及蒽醌类.不含有蛋白质、氨基酸或多肽,生物碱,挥发油和油脂,甾体及萜类和氰甙.鞣质类型为可水解鞣质.太白蓼石油醚浸提物经GC-MS分析,共鏊定出9种化合物,主要含有酸和酯,其中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37.648%;油酸乙酯,相对含量为24.943%.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岩陀不同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及活性成分,分别采用乙醇、甲醇和丙酮进行粗提,再分别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分步萃取,用粗提物和萃取相分别对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痢疾志贺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抑菌试验,采用LC-MS对最佳抑菌活性部位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陀提取物及萃取相对6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相对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MIC值最小,均为0.390 mg/mL;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相对粪肠球菌及甲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相对屎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MBC值最小,均为0.780 mg/mL;质量浓度为100.000 mg/m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相为高敏,抑菌圈直径最大为(21.00±0)mm。其余细菌对提取物及萃取相高敏的有24个,中敏的有57个。以抑菌活性强弱比较,3种提取物为乙醇提取物>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萃取相依次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剩余相。LC-MS分析显示,3种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有7种共有成分,分别为咖啡酸、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γ-亚麻酸、岩白菜素、黄芩素、白杨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裂叶荨麻根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根提取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总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为指标评价裂叶荨麻根各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裂叶荨麻根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乙醇浓度700mL/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为50.53mg/g;各萃取相总黄酮含量为乙酸乙酯相(70.62 mg/g)>正丁醇相(45.48 mg/g)>水相(18.76 mg/g)>石油醚相(10.23mg/g),抗氧化活性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石油醚相,各萃取相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裂叶荨麻根具有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及正丁醇相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较好,为将裂叶荨麻开发为抗氧化食品及药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两种蒙药复方进行乙醇回流提取,然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石油醚层浸膏、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醇层浸膏和水母液浸膏,并分别对各种提取物进行奶牛乳腺炎两种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作用,用牛津杯法测定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又以两种致病菌的混合菌感染小鼠,灌服蒙药复方提取物以测定其体内抗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蒙药复方的体外抑菌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层浸膏和正丁醇层浸膏内,抑菌环直径均大于16.88 mm,最大达到21.61 mm;对两种致病菌的MIC和MBC最低可达到0.031 5 g/mL和0.062 5 g/mL;两种蒙药复方提取物的体内抗菌成分重要集中在石油醚层浸膏和水母液浸膏内,对小鼠死亡保护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可达87.5%。  相似文献   

18.
毛瓣棘豆中苦马豆素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瓣棘豆草粉(3.28 kg)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浓缩得浸膏。浸膏用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剩余水溶液用HC l酸化后经氯仿萃取,酸水液用NaOH调pH 12~14得碱水液。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碱性正丁醇萃取物5.7 g。碱性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薄层色谱)检测,合并相同组份,其中101~200份含有苦马豆素。将101~141份用氨性氯仿处理,减压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34 mg。经TLC(薄层色谱)检查、熔点测定和质谱分析可确定该白色针状结晶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连翘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炎活性,试验提取连翘挥发油、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并计算提取率。采用连翘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挥发油、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进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每段提取物分别设高(按体重生药1.6 g/kg)、中(按体重生药0.8 g/kg)、低(按体重生药0.4 g/kg)剂量组,并设地塞米松组(按体重5 mg/kg)、模型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5 d后测定耳肿胀度、抑制率及渗出染料OD_(590)值,考察连翘不同极性段提取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连翘提取物各极性段之间的含量差别较大,其中水提取物提取率最高,达到15.7%;其余依次是连翘正丁醇提取物、连翘乙酸乙酯提取物、连翘挥发油,分别为11.4%、5.0%、0.9%。连翘挥发油高、中剂量组,连翘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在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和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效果上与模型组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正丁醇部位的抗炎作用表现最为突出;水提取物虽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但与模型组比(除连翘水提取物高剂量组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连翘正丁醇提取物的抗炎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盐穗木抗菌活性成分理化性质研究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生长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荒漠地区盐穗木中有效化学成分,对盐穗木全草粉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所得萃取物进行柱层析,用不同的洗脱剂分离各组分,对各组分进行理化性质研究、药敏试验并通过质谱法分析研究其化学结构。结果显示,盐穗木乙酸乙酯萃取物及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30:1)洗脱物、石油醚-三氯甲烷(1:1)洗脱物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即盐穗木抗菌活性成份)是二苯胺,其化学结构式和分子式分别为N/H和C12H11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