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社区支持农业(CSA)是20世纪60年代自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推行有机、绿色健康食物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将都市社区里的消费者与当地农场或农民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理念与我国当前实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文章充分借鉴CSA直接联系农民与农产品消费者、提高土地生产价值的特性与都市农业旅游联接城市居民与“三农”、提高土地的附加价值的特性,认为CSA型都市农业观光园这一类型观光园的开发具有可行性,有助于优化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展城郊农业发展路径.文章简要总结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并以崇明开心农庄开发CSA型都市农业观光园的现状为例,系统分析了开发CSA型都市农业观光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就CSA都市农业观光园开发以及经营管理涉及的农业生产体系、观光旅游体系、总体布局、功能空间结构和经营管理等5个方面的设计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我国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背景,阐述了生态友好型农业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内涵、CSA的运作模式及其与生态友好型农业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分析了CSA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目前存在的几种典型的CSA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社区支持农业的推广策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社区支持农业这一创新农业模式的建设、实施和推广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的优势与瓶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消费者对待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发展。CSA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其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CSA在我国发展时也遇到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农民生产规模小,消费者难以转变传统消费习惯,缺少正规认证渠道等。因此,适合我国国情的CSA发展应以农民合作社为单位,形成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完善小规模生产者有机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加大,消费者为寻求安全、高品质的食品,农业生产者为了规避生产风险,CSA(社区支持/分享农业)模式应运而生,CSA倡导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可以同时提高CSA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福利。笔者立足于CSA模式的由来,尝试对这种特殊的运作模式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天津农业科学》2017,(2):54-57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CSA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其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在对我国常见CSA模式总结的基础上,对天津地区适宜的CSA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庄主要是以生态、绿色环保为目标,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载体,集农业生产深化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化农业体系。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的简称,CSA农庄主要是指社区内每一个人都要对农场的运作做成承诺,让农场可以在精神以及法律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相互支持,并共同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生态农庄和CSA农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方向,本文具体分析生态农庄和CSA农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庄主要是以生态、绿色环保为目标,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载体,集农业生产深化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化农业体系。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的简称,CSA农庄主要是指社区内每一个人都要对农场的运作做成承诺,让农场可以在精神以及法律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相互支持,并共同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生态农庄和CSA农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方向,本文具体分析生态农庄和CSA农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屈学书  矫丽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08-11510
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一种在农场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按照季节或者月份支付预定款,农场提供新鲜安全的当季农产品作为回报,直接运送给订户或分配给销售网点。CSA最初的出现是因为对于食品安全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关注,它作为一种正在发展的社会运用,在推行有机食物生产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实CSA模式下的旅游发展同样值得期待。主要从旅游角度考虑,通过对CSA旅游模式形成可能性与形成条件的分析,试图在CSA模式下探寻出一条新的旅游方式---TCSA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使得社区支持农业(CSA)这种新型农业模式在我国开始兴起并发展.CSA拥有多种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对农业销售方式的转型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然而,CSA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其一定的局限性,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农产品价格偏高,信任度问题,会员流失,等等.总体而言,CSA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令人期待,但也需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发展。CSA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其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现阶段不太完善,面临消费者观念、模式运作等难题,就此探究中国式CSA模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向前推进,我国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农村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乡建设用地的"双扩张"现象给建设用地控制造成巨大压力,对保障耕地带来极大威胁。采用脱钩理论建立脱钩模型,对近几年保定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其他理论对分析结论进行阐述,发现保定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尚未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形成联动机制,城乡建设用地仍处于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乡村转型度及其区域格局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相互作用,导致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包括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从非农人口比重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乡村消费结构变化、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变化、复种指数变化等指标评价安徽省乡村转型度,进一步分析得到安徽省乡村转型的区域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的乡村转型度偏低,各市均呈现出M型变化趋势,各市的乡村转型度有明显的区域格局分异,社会经济与乡村发展基础明显影响转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引导重庆市南岸区合理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方法及地理探测器对南岸区2009-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城镇工矿用地呈周期性波动增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减少态势;(2)南岸区发展重心东移,城镇扩张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外,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心城区内外变化差异不明显;(3)城镇扩张与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源于农用地,耕地占用比例高;(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村宅基地退出慢于农村人口析出;(5)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变化率、城镇人口变化率以及增减挂钩政策等置换得到城镇空间指标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则主要受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率与城镇人口变化率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工作已成为各省(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点。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法的强度测定方法,从综合经济发展、城乡收支差异、城乡金融发展和城乡土地规模利用差异四个角度出发,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典型代表省(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大的省(区)基本属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弱的省(区)或是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或是城市发展落后,但农村相对发达;影响因素表现为具有一定相关性,各省(区)的综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收支差异影响程度整体上呈反向变化,城乡金融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土地利用规模差异影响程度呈反向变化。最后,为进一步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化建设,促进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缩小城乡收支差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缩小城乡土地利用规模差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结构性的深层问题,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政策引导、科技引导、投入引导和市场引导等数次深刻变化。当前城乡关系问题突出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保护,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匮乏,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趋同化。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将城乡关系基础构筑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市场环境上,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的决定作用。未来改革的要点包括尽快实施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土地政策三个保护,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的有效形式,保护农民非农方面权益和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7.
何龙娟  詹慧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117-11118,11127
在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效率的角度研究了农业农村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的新态势,分析了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指出青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要建立区域非均衡模式,重视生态保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步同化。  相似文献   

18.
雷传江  袁可夫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81-4082,4086
分析了城镇化导致的农村土地问题,一是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土地资源的稀缺;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细碎化的土地不利于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结合山东东阿县城镇化改造中的农村土地资源整合实践,提出了农村土地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07-15908,15911
在简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的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二是城乡发展差异巨大;三是农业科学技术利用水平低;四是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矛盾尖锐。分析了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职能的基本诉求:一是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职能;二是城乡统筹发展与基本公共产品均等供给职能;三是科技兴农的投入与服务职能;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减少农民的主导职能。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政府职能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政府要成为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主题;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教育;四是减少农民和留住农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的研究,结合英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问题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及其土地制度的缺陷,并借鉴田园城市关于土地制度论述的精髓,认真思考了中国土地制度、城乡矛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趋势,提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公平机制、科学制定规划、促进土地经营流转,从而促进城乡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