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乐山市适宜多种中药材种植,是川产道地药材主产区。乐山境内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类型多,对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作者综述了近年来乐山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并针对各种自然灾害提出了减灾对策,以期为乐山市中药材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自然灾害包括气候灾害、病害和虫灾,其中气候灾害对油菜大田生产影响最大。总结了自然灾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提出了油菜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隐性自然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对显性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日益增强,隐性自然灾害已经演变成为影响中国作物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的主要因素。研究隐性自然灾害的成灾机制、区域特征和应对策略,可以为抗灾减灾和高产稳产提供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此,本文在总结归纳低温、高温、阴雨寡照、阶段性干旱和土壤渍害等隐性自然灾害类型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类型隐性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主要影响;从作物和区域角度,系统分析了主要隐性自然灾害的成灾原因和发生特征;阐明了气候变化条件下隐性灾害的加重趋势。笔者从农田改造、品种改良、栽培改进等层面着手,提出了全面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和耕作栽培的缓冲性等应对隐性自然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是露天工厂,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增强自然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实现农业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种极端性气候增多,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加强灾害预警,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农业灾害呈现新的变化特点受极端性气候增多影响,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多,灾害类型复杂,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1.1发生频率增多从近年来的生产实践看,农业自然灾害年年发生,发生频率高,呈多发、重发趋势。据统计,近年来干旱、  相似文献   

5.
任育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09-11811
为了对自然灾害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有更加准确的认识,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等,定量分析了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居民粮食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灾害对当年粮食生产影响较大,通过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相互作用,自然灾害对居民粮食消费影响的时间较长。提出了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平台的建设、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粮食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佟远明 《农业展望》2006,2(10):8-12
分析了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对农业影响程度的差异,指出,中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干旱灾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对今年气象变化复杂总体偏差的特点及对稻谷生产的影响作了分析,指出,受低温影响,春播整体推迟;台风频繁登陆,稻谷生产受损;灾害存在关联,导致连锁反应.分析了自然灾害累积对今年稻米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灾害影响显著,稻谷产量调减;川渝遭遇大旱,局部供需失衡;闽粤早稻减产,周边地区受益;中稻预期减产,收购价格高走.最后对气象灾害对中国未来稻谷市场影响的趋势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农业生产是露天工厂,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增强自然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实现农业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种极端性气候增多,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加强灾害预警,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农业灾害呈现新的变化特点受极端性气候增多影响,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多,灾害类型复杂,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1.1发生频率增多从近年来的生产实践看,农业自然灾害年年发生,发生频率高,呈多发、重发趋势。据统计,近年来干旱、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自然灾害对于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削弱这些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对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现状、目前影响中药材生产的主要问题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快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 ,认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要以建立 GAP种植示范基地为切入点 ,着力强化新品种选育、濒危资源保护抢救、野生种训化家栽、技术研发和培植中药材龙头企业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基础和场所,其环境质量是中药材GAP生产的先决条件。现代中药材生产必须充分重视地理环境、农业生态条件对产量品质的综合影响,以中药材GAP为核心指导,走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道路,以确保中药材质量的平衡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盆地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7县、4区已经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采用GIS分析工具,对土地利用中与耕地相关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采集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对区域内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区域内耕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自然灾毁,它们在耕地减少中所占比例分别是83.5%、11.4%、4.6%和0.5%。针对区域耕地变化情况,提出了增加耕地的方式和可能途径,并对区域内耕地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当归为甘肃道地药材,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下才可以进行栽培。本文根据临潭县当归种植实际,简要概括了当归生长发育特性,分析了临潭县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当归生产的影响,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以确保当归优质高产,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及灾后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1996-2010年的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基本特征及因灾损失情况。结果表明,水旱灾害是陕西省近年来遭遇的主要灾害,两者受灾面积占总灾种受灾面积的80%以上;灾害导致的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灾害强度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至2010年期间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4.3~302.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7%~4.51%。综合分析各项灾损指标,陕西省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较大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究甘肃省庆城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和其分布规律,并分析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为该县的药用植物自然资源给予充分利用与受保护的实证。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民间采访、标本采集、标本鉴定,并与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庆城县目前所拥有的中药资源进行普查、统计、整理和分析。结果:庆城县现有药用植物59科282种,以菊科和豆科为主,其中国家级重点药用品种20科32种。该地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主要为全草类和根或根茎类,分别占39.36 %和39.21 %。现有11种栽培药用植物,栽培面积仅6352公顷。结论:庆城县的药用植物资源虽丰富,但是大多数品种的蕴藏量不大,且储量逐年减少,因此应该在保护的条件下,加大研究的进度,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广西中草药产业化进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林涛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5):482-485
广西中草药种质资源丰富,现已查明有中草药物种4623余种,在全国排第二位,仅次于云南.文章结合广西自然气候优势,概述了广西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提出了合理高效开发广西中草药资源的5项产业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乐山市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乐山市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的研究,确定该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原则及安全指数,结合Delphi法和模糊关系方程求解进行分析,并用熵值法确定参数指标权重。最后对照表格数据对乐山市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进行评价并提出政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县内贫困山区经济,消除贫困,在介绍云阳县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县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危害,分析了形成自然灾害的成因,并提出了防灾的对策,以期减少该县受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减灾面临严峻形势,每年发生的农业灾害都造成重大损失,通过发展减灾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农业减灾系统建设己初见成效,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减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减灾的技术水平,加强灾害教育工作,增加减灾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9.
探讨南药资源分布区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业华  陈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69-7870,7883
根据我国各地野生和栽培的南药资源调查结果,比较分析自然环境条件和南药资源种类的差异,将我国南药资源分布区划为8个区域,并着重介绍各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南药资源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自然灾害发生背后潜在的社会性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剖析。分析了自然灾害社会属性的具体表现,包括致灾原因的社会性、灾害影响的社会性和防灾减灾的社会性;以及认识自然灾害社会属性的现实意义,即有利于帮助人们全面、客观地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利于规范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增强相关部门防灾减灾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化灾为利、造福人类;提出了发挥社会力量增强防灾减灾成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