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移植等相关技术对于雄性动物不育、精子发生机理的研究及转基因新技术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小鼠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晰,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体系,其受体制备和移植技术也较为成熟,但是,技术效率仍然很低.对小鼠精原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离培养及受体制备与移植方法的分析总结,将对于细胞制备最佳时机的确定、已有精原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和受体准备及移植方法的改进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今后大型动物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精原干细胞(SSCs)作为成体干细胞之一,可将遗传信息向子代传递,在雄性动物的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SSCs的生物学特征并通过有效的细胞分离手段将睾丸中的SSCs进行分离,进一步纯化并体外培养,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其相关机制。随着测序技术及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对于SSCs的研究手段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因此,文章主要对SSCs的生物学特征、鉴定、分离、纯化、体外培养以及与SSCs研究中联合使用的新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SSCs体外培养方法选择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各种雄性动物生殖细胞的母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并且在雄性个体中精原干细胞与下一代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精原干细胞在细胞生物学、医学、转基因等领域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与培养、移植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影响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饲养层细胞、细胞因子包括分化抑制因子(LIF)和生长因子(SCF和bFGF)等。本文拟对其研究进展和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所涉及到的精原干细胞的鉴定和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精原干细胞位于雄性哺乳动物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基膜内侧,是一群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能向子代传递遗传信息,在哺乳动物中一般是指未分化的A型精原细胞。在精子发生这一特殊的细胞分化过程中,精原干细胞的地位极其重要,它既具有自我更新生成新的干细胞能力,又能够不断的增殖分化形成各阶段的生殖细胞,并最终分化产生精子,承载起向下一代传递遗传信息的使命。精原干细胞凭借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在医学、畜牧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就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离纯化、培养和移植技术等研究概况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精原干细胞(SSCs)是指位于睾丸生精小管基膜上既能自我更新维持自身群体数量恒定,又能定向分化形成精母细胞,最终形成精子的一类原始干细胞。其体外培养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移植、基因转染的深入研究,为探讨精子的发生机制、重建不育个体的精子发生、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综述了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体外的纯化、鉴定,以及未来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精原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原干细胞位于雄性哺乳动物体内曲细精管生精上皮基膜内,在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精子发生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自我更新生成新和干细胞,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增殖分化形成各阶段的生殖细胞直至精子,更重要的是它能向下一代传递遗传信息,199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的Brinster等人首次将可育供体雄性小鼠的精原干细胞注射到不育小鼠的曲细精管中,结果受体鼠产生了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并产出了正常后代^[2,3],1996年,他们又将大鼠的精原干细胞移入10只免疫缺陷性小鼠曲细精管中,在小鼠的睾丸中产生了大鼠的精子,更另人震惊的是,在1999年同类实验中Brinster等人又使得兔和狗的精原干细胞在小鼠睾丸中增殖并分化,这些成果被视为“跨物种产生精子中的重大突破”,在干细胞领域稳定向前发展的今天,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深入探讨精子发生,干细胞状态的维持,自我更新的方式,自增殖及分化过程的启动和调控等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途径,可能成为一种极为有用的生物方法,本文简要概述了这项技术的主要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8.
精原干细胞移植原理与其它细胞移植原理相似,主要利用显微注射法,将供体的精原千细胞移入受体睾丸内,使其能够继续进行生精过程。结合精原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冷冻,该技术开创了基因工程和家畜生产的新途径。本文对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冷冻,以及同源移植和异源移植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者综述了哺乳动物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程序及方法,并从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客观评定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结构及特征,另外,还对其体外的纯化、鉴定、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试验体会作了逐一说明,旨在为其体外长期培养及建系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雄性生殖干细胞,即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可以自我更新产生大量可发育为精子的已经分化了的生殖细胞,并将遗传信息传递到下一代。SSCs是成体中唯一的生殖干细胞,因为所有雌性生殖干细胞在出生前已经停止分化。本文首先总结了SSCs的起源、标志物和分离纯化方法,然后重点概述啮齿类动物、灵长类以及人类SSCs的移植以及诱导分化方法,最后论述了人类SSCs体外培养和移植技术的现状以及在人类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牛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及体外培养的一般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制备5月龄的牛生殖细胞悬液,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精原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37℃,5%CO2饱和湿度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结果5月龄牛的曲细精管主要包含细胞为精原细胞、Sertoli细胞,每克睾丸实质收获生精上皮细胞总数平均为3.18×106个细胞,精原细胞纯化后纯度达69.27%,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27%~35%的Percoll梯度中。牛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6~7 d后开始分裂,20 d后精原干细胞形成小集落。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的精原细胞能满足体外培养的需要,可以存活并发生增殖。  相似文献   

12.
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动物繁殖技术,可以提高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该技术是从适龄雄性供体动物采集精原干细胞,注射入适龄受体动物的生精小管中使其产生精子的技术.精原干细胞移植首先在小鼠试验中获得成功,接着人们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家畜等大中型动物中并获得成功.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精原干细胞不但可以在同种间进行移植,而且在异种间的移植也获得成功.通过对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筛选、移植方法的不断改进,可以获得更高的移植成功率.精原干细胞移植为提高优良品种家畜的生产效率、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转基因动物的生产及不育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是一类原始精原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以维持自身数量相对稳定和定向分化成精母细胞的能力。随着黄牛精原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与完善,目前在黄牛精原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系统阐述了黄牛精原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体外培养、移植鉴定和永生化细胞系培养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同时探讨了我国黄牛精原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黄牛精原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哺乳类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原干细胞为体内天然干细胞,如能体外培养建系或建立其长期培养系统,将会极大地促进精原干细胞移植,转基因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也会给体外研究细胞的发育分化提供很好的材料,影响精原干细胞外存活,增殖的因素很多,该文主要综述了基本培养基的选择、血清和添加剂,激素和维生素的应用及SCF、LIF、bFGF等生长因子的作用等,以期促进精原干细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鼠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一般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分离纯化的7~8d小鼠精原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果显示,精原干细胞24h后可完全贴壁,贴壁后呈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1±1)μm,以链、团状或散在方式贴附于混杂其中的睾丸体细胞层上;睾丸体细胞为多突起细胞,胞质形成2~4个突起;体外培养50~60h后,精原干细胞开始分裂。上述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培养基所提供的体外环境中,精原干细胞能够存活一定时间并发生贴壁、分裂增殖等行为。  相似文献   

16.
精原干细胞(SSCs)是雄性生殖系干细胞,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底膜上,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的潜能,是自然状态下出生后动物体内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并能将基因传递至子代的惟一成体干细胞.本文在阐述精原干细胞发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犊牛精原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冷冻保存和诱导分化的现状,分析了牛精原干细胞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牛精原干细胞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精原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猪骨骼肌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运动组织及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也是研究肌肉生长发育和疾病的良好模型。猪出生后,骨骼肌的生长发育、损伤修复都需要肌卫星细胞的参与,体外分离培养猪骨骼肌卫星细胞是深入研究骨骼肌生长发育及疾病发生机理的基础,是在细胞水平进行分子功能验证的前提。随着肌肉发育和病理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背最长肌、后腿肌和半腱肌常用于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1日龄猪背最长肌的分离效果最好。常用于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的酶包括链酶蛋白酶、胶原酶、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各酶及酶联合消化的时间不同,最优的过滤方式是200目+400目联合过滤,3次离心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细胞。常使用的培养基为DMEM/F12+10%胎牛血清(FBS)+1%青-链霉素(P/S)。骨骼肌肌卫星细胞常见标记物有配对盒基因3(PAX3)、PAX7、生肌决定因子5(Myf5)、Myf4、肌分化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等。作者通过对猪骨骼肌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等方面进行综述,梳理出各步骤中最佳参数,为建立规范猪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程序提供参考,以期为肌肉发育和疾病研究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