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相对落后,有的地方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因此,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就是对农村的就业规模进行扩大。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为了对新时期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明确方向,政府要对农村的就业情况进行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扩大农村就业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农民的基本情况,合理的采取就业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30-10931,10940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与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循环旅游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模式;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可以为循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科技和法律保障。因此,应从观念、机制、模式、消费等层面上进行创新,促进农村和谐社会与循环旅游经济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4.
李靖华 《河南农业》2008,(15):11-11
农村财务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是维护农民对农村经济事务的民主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只有农村财务管理得到规范,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才能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福州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目前全市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影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标.十六届四中全全进一步提止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主要任务。本为指导.从经济增长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缓解城乡析如何促进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的任务。而促进城乡以科学发展观差异等几个方面分析如何促进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作,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城乡二元非均衡模式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现实许可条件。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因立法缺失、认知偏差、资金限制、管理分散等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农村保障低水平现状,构建适宜的农村社会保障治理范式对于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尽快建成小康和谐社会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均方差决策权数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构建了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济南市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人口城镇化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说明制约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农村财务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是维护农民对农村经济事务的民主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只有农村财务管理得到规范,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才能改善十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服务对城镇化具有双重作用,在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和保障的同时,也增加了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呈现出家庭小型化、就业非农化、村庄空壳化、村民老龄化、决策民主化、生活信息化等趋势,为农村公共服务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政府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科学规划以确立合理目标,创新机制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高效化,因势利导以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群众基础,构建信息平台以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公正与公开,进而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成兵 《现代农业》2006,(12):124-125
构建和谐农村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重中之重。在新的时期,我国要立足于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积极构建和谐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受到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城乡壁垒、农村教育、农村社保关系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等许多难题的制约。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城镇化推动了农村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加速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催生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并实现农民就地或就近就业,打下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给农村教育带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而有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社会经济的重要标尺,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构建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临汾市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其中,人口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但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发展比较稳定,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然而目前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城镇化体系不合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民市民化不完全、农村劳动者知识水平偏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因此从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去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和动力,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坚持以第三产业为新兴动力,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保障,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坚持以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财务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是维护农民对农村经济事务的民主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只有农村财  相似文献   

18.
刘晓昆 《农技服务》2012,29(1):111+113
建设和完善贵州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对激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农村消费,实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快贵州农村流通改革和创新,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构建和完善农村商业网络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提升服务功能;推动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建设;提高农村商业信息化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农村商业流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比拿国要低,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以新疆为例,对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提高新疆捉村城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村市场以其巨大的潜力,而成为众目关注的焦点。农村市场需求不旺,城乡消费断层,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乏力,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乡村城镇化滞后所造成的。只有积极推进乡村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市场的对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市场开拓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