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稻水象甲危害调查及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沙、望城部分乡镇的稻水象甲的发生情况调查表明:稻水象甲在我省的分布密度平均为(1-37)头/百丛。几种药剂防治稻水象甲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锐劲特、吡虫啉、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对稻水象甲成虫和幼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95%以上)。  相似文献   

2.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 orvzophilusKuschel 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成虫、幼虫都为害水稻。成虫为害叶片,幼虫为害稻根,由于根系被破坏,植株生长延迟,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水稻减产可达50%以上,是水稻生产的一大害虫。稻水象甲原产于美国东部,在北美洲  相似文献   

3.
稻水象甲幼虫发生程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幼虫为害水稻根后,导致水稻植株矮缩、发黄、分蘖减少甚至死苗,造成水稻严重减产,本文对稻水象甲发生程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损失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主要为害水稻,成虫食叶,幼虫食根,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可达50%~70%,甚至绝收。2015年安陆市首次发现稻水象甲疫情。2016年~2018年,笔者对稻水象甲在湖北省安陆市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监测,并结合其发生规律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稻水象甲成虫的室内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在稻根隐蔽为害,是较难防治的害虫之一。该虫具有营孤雌生殖、潜水性强、越冬成虫死亡率低、成虫多食性等特性,有利于其扩散和传播。目前,稻水象甲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在生物防治方面,国内外主要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稻水象甲的致病力及田间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发生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日本、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圭亚那、朝鲜等国家。它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是一种危险的检疫性害虫。为配合我国检疫及防治工作开展,防止稻水象甲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防控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6种药剂混配后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阿克泰、锐劲特、吡虫啉与三唑磷混配,以稻水象甲成虫和幼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是农业植物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具有危害时间长、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在我省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稻水象甲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甚至绝收,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发生情况湖北省2008年在鄂州市华容区首次发现稻水象甲疫情,截止到2017年,全省发生疫情点已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6月9日在留坝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后.洋县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普查。2006年6月27日在磨子桥镇三台村普查中发现稻水象甲为害症状及虫体。近年来.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发生和为害.我们在发生区乡镇开展水稻改种玉米试验、幼虫药剂防治对比试验和成虫药剂防治对比试验的同时.积极探索稻水象甲在洋县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全国二类检疫性水稻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阐述了近年来稻水象甲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稻水象甲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不同水稻种植区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为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湖北省是水稻种植大省,自2008年首次发现稻水象甲以来,年发生面积逐步扩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霞浦县水稻田稻水象甲每年发生1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成虫迁入早稻田为害水稻叶片,稻叶为害率在20.0%-48.5%,幼虫为害稻根,丛为害率在12.0%—24.8%,该虫的防治措施关键要狠治成虫,兼治幼虫。  相似文献   

12.
越冬代稻水象甲迁入峰期的积温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浙江、河北等地,稻水象甲均以一代幼虫致害早稻。由于稻水象甲幼虫生活在土下,防治难度较大,在越冬代成虫迁入峰期施药,将其消灭于产卵之前,已成为各地防治稻水象甲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有必要探索一套简便易行的方法,预报越冬代成虫的迁入峰期表1春季13...  相似文献   

13.
结合稻水象甲的分布、寄主、传播特点及广西稻区的气候等实际情况,对该虫入侵广西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传入广西稻区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风险较高。并由此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两种育秧方式下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稻水象甲幼虫在贵州高原山地环境下空间分布结构,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研究了旱育秧和两段式育秧方式对其空间分布型的影响.2种育秧方式稻田中稻水象甲幼虫均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旱育秧稻田稻水象甲幼虫聚集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所致,而两段式育秧稻田幼虫聚集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与昆虫本身聚集习性共同引发.当防治阈值为12头/丛、置信水平为1.96时,旱育秧稻田幼虫序贯抽样公式为:T1(n),T0(n)=12n±15.2943√n;两段式育秧稻田为T1(n),T0(n)=12n±17.7580√n,两类稻田中百丛虫量分别达到1 353头和1 378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旱育秧稻田稻水象甲幼虫最适宜的抽样方法为平行线取样法,而两段式育秧稻田则为棋盘式取样法.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镇海区地处浙北沿海(东经301',北纬12137'),1999年发现稻水象甲疫情。这是稻水象甲初次侵入中国水稻单、双季混栽区。为了解稻水象甲在水稻单、双季混栽区的发生和为害情况,笔者于1999~2000年进行了初步调查。1分布1999年5月11日蟹浦镇方针村一农户反映,水稻上有一种从未见过的硬壳虫为害十分严重,区植检站和农技总站派员实地查看后,认为是稻水象甲为害,发生了疫情。送标本到省植保总站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定结果一致,说明稻水象甲已传入浙北沿海水稻单、双季混栽区。随后进行了全区普查。19…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防控商城县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的发生,本研究对该地稻水象甲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发生在商城县丘陵山区和沿河稻作区,发生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越冬成虫发生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虫产卵期在5月,幼虫发生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蛹期在6月,成虫羽化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测报灯成虫终见期在8月15日前后。采取稻田秋耕灭茬、隔离育秧、延迟播种期、科学管理肥水、保护天敌、稻鸭(虾)共作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稻水象甲是2014年首次在罗田县大河岸镇石井头村发现的检疫性水稻害虫。四年来,稻水象甲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至2017年,稻水象甲发生面积扩大到3 577hm2,发生范围扩展到除九资河、胜利两乡镇外的10个乡镇157个村。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监测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制定疫情防控预案,组织防控扑灭行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定点监测疫情,调查发生规律为了准确掌握稻水象甲疫情发生情况,在湖  相似文献   

18.
2种药剂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0.5%噻虫胺颗粒剂和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对稻水象甲幼虫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2种药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较好,在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XENT的稻水象甲在中国的入侵扩散动态及适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中国水稻上的重要植物检疫性害虫,根据稻水象甲的分布数据及其主要寄主水稻的分布,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对其在中国的入侵扩散动态及适生性进行了再分析和预测。稻水象甲在中国的扩散主要分为2个阶段:1988—1996年为零星扩散阶段,稻水象甲分布集中在环渤海湾及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入侵发现地大多出现在港口城市;2001年至今为快速扩散阶段,稻水象甲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扩散,首次入侵发现地大多位于铁路或公路沿线城市。稻水象甲在中国的适生区广泛,90%以上水稻种植区均适合其生存,高度适生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稻区,少量分布在环渤海湾一带。  相似文献   

20.
2001年5月本地首次发现稻水象甲,经过2年调查监测,摸清其在本地分布区域,明确其每年发生1代,越冬代成虫高峰在5月下旬,1代幼虫高峰在6月下旬,1代成虫直接越冬成为第2年虫源。抓住越冬代成虫高峰开展药剂防治、封锁疫区稻苗外运是控制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