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小兴安岭伊春林区5个林业局的40块标准地阔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和树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试验区样地共有木本植物12科17属22种。木本植物丰富度13~20种,其中演替层主林层更新层,树种重要值最大为山杨,其次为糠椴和水曲柳;林层多样性指数演替层主林层更新层;试验区多样性指数五营桃山新青翠峦上甘岭;均匀度指数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试验区多样性指数五营翠峦桃山上甘岭新青。整体上树种组成复杂多样,软阔叶树种较多,硬阔叶次之,针叶树种不到5%,硬阔的更替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7,(2):74-80
为提高呼和浩特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城郊绿地的生态修复质量,引进新西兰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植物印记法(plant signature approach),对当地园林应用前景优良的野生树种蒙椴(Tilia mongolica)进行植物印记提取,以获取并验证植物印记提取方法。选取大青山哈拉沁沟为研究地,以蒙椴景观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线路调查、典型取样及现场实测等方法,选取该区域生态效益好、景观优良及地带性突出的蒙椴植物群落,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选取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群落,进行群落分布、空间结构特征及种群结构等基础数据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取该树种"植物印记"。  相似文献   

3.
大黑山林场是国营经营林场。同时还担负着敖汉地区的育苗和荒山造林任务。现有林地面积十四万五千亩,其中次生林三万八千六百四十四亩;有苗圃四百亩。次生林的主要树种是柞树,大、小叶椴,花曲柳,黑果榆,色木,山杏,山黄榆等。人工林树种主要是油松、落叶松等针叶树及少量山杏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紫椴与糠椴在铝胁迫情况下,二者根系干物质、根系氧化力、培养液中沉淀量以及根系相对外渗电导率的不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铝浓度的逐渐增加,紫椴与糠椴两个树种根系干物质、根系氧化力都呈减少的趋势,而紫椴受到铝胁迫的影响要明显小于糠椴;根系细胞膜脂过氧化物含量上升,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增加,木质化程度增大,糠椴沉淀量的增加幅度大于紫椴,但数量上紫椴要高于糠椴。  相似文献   

5.
次生林改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中期,旺业甸实验林场有林地面积为254,744亩,其中天然次生林200,336亩,人工林37,045亩,灌木林17,363亩。天然次生林树种主要有白桦、山杨、蒙古栎、山黄榆、五角枫、黑桦、紫椴、糠椴等。在次生林中幼龄林占72.8%,平均每亩蓄积量1.3立方米,壮龄林占27.0%,平均每亩蓄积量4.4立方米,成过熟林占0.2%,平均每亩蓄积量1.2立方米。有些次生林林相较好,但也有不少次生林为慢生、稀疏、低产、劣  相似文献   

6.
张峰 《绿化与生活》2010,(11):46-46
<正>近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八达岭林场和房山园林绿化局的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赴云南省腾冲县,实地考察学习了CCB(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下的CDM林业碳汇项目。腾冲县林业局对本次考察学习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椴树种子沙藏前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发现:沙藏前进行GA_3浸泡可提高糠椴的发芽率,以200 mg/L浓度时效果最好。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发芽率大小依次为紫椴糠椴毛糯米椴南京椴华东椴。  相似文献   

8.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2013,(1):15-17,20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RS的八达岭林场森林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八达岭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利用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VOR模型对八达岭林场的森林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绘制森林健康状况分布图。与传统方法相比,将森林健康评价与GIS和RS技术结合,其评价更加快速、准确,减少了传统定性评价的不确定性,提高工作效率。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森林大部分处于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0.
选用福建将乐林场的十块栲属次生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分析该地区栲属次生林的直径结构,为将乐林场栲类次生林的经营和结构调整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获得12块样地的基本数据,将胸径分大、中、小三径级计算各径级比例及q值,用4种概率分布对各样地直径结构进行拟合,检验不同的拟合效果。小径级林木所占比例较大,占到了56.9%~88.1%,中径级和大径级的q值变化较大,Weibull分布拟合效果最好,γ分布次之,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效果较差。该区栲属次生林的直径分布基本符合异龄林直径分布的特点,可以以q值为参考对大、中级林木进行进一步结构调整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8年青海省连续清查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对次生林区的天然云杉林进行直径分布研究,按照林分单位蓄积量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4种类型;选用Weibull分布、Beta分布和负指数分布对各类型林分直径分布进行拟合。结果得出:A类和D类直径分布服从Beta分布,B类服从Weibull分布,C类服从负指数分布;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4以上,各类型林分q值在1.18~1.98之间,次生林区的林分q均值为1.41。  相似文献   

12.
以南方重点林区湖南省为例,在明确影响森林生物多样性主要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平衡抽样、改进的Whittaker样地设计,构建省级尺度上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研究表明:1)与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相比,空间平衡抽样在降低样本点空间关联性、提高抽样效率和抽样精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改进的Whittaker样方设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物种丰富度、平均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3)依托于现有的连清体系,采用空间平衡抽样方法进行森林生物多样监测样本构建,采用改进的Whittaker样方设计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可以为省级尺度上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构建探索出一条具有统计学基础且经济适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小陇山不同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树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维持物种多样性是目前森林经营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本文运用点抽样方法研究了甘肃小陇山5种不同的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树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林分的树种较全面清理割灌模式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与Margalef指数较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较高,林分内各树种分配较为均匀,带状割灌改造更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在3种全面清理割灌改造模式中,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虽然树种数与其它2种相同,但林分内树种分配均匀性差,集中性高。不同的改造模式对林分树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同,这对提高和保持改造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应用林分角尺度、林分混交度和林分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思茅松天然林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生长竞争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林木空间配置上,林分平均角尺度达0.53,反映出思茅松天然林主要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树种混交方面呈现零度到弱度的空间隔离程度,树种混交程度较低,存在相同树种聚集生长现象,随着径阶组由小到大,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混交度逐渐由高到低,表现出由中度混交到弱度混交再到零度混交的趋势;在林木生长竞争方面,研究区思茅松天然林林木主要呈现中庸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1958年、1988年和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分析比较该林区3个时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探讨人为干扰对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地塘林区高强度的外界干扰,增加了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干扰形成的次生森林景观比原生森林景观类型数增多,同时引起部分景观类型的消长变化;森林采伐后林区景观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变得规则,但随着植被的恢复,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逐渐复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外界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及森林自主恢复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估算非干扰林龄,利用遥感数据和林火发生历史数据,获取过火区域信息,进而对林火烈度分级,讨论林火烈度与森林类型的交互作用,估算干扰林龄,最终获得黑龙江省森林年龄的空间分布。【方法】以黑龙江森林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数据结合地面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提取了包括遥感因子绿度指数(Greeness)、湿度指数(Wetness)、林分平均胸径(ADBH)、林分平均树高(ASH)及海拔(Altitude)在内的5个显著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GWR模型建立非干扰林龄估算模型。采用全局Moran I来描述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绘制研究区非干扰林龄空间分布图并探究林龄的空间分布状态。[JP+1]结合林火位置与面积记录对多光谱数据目视解译提取过火区域,根据dNBR将过火区域火烈度分级。将火烈度图与植被类型图叠加分析,讨论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火烈度下的演替情况。定义干扰林龄时,未发生树种更替的森林林龄不变,树种发生更替的森林在林火发生年将其林龄归为0,并在新的优势树种萌发时从1开始累加,以此类推干扰后森林的林龄。【结果】黑龙江省非干扰森林平均林龄为48年,标准差为16年。GWR模型的 Radj^2 为0.68,RMSE为16.171 7。使用Moran I来检验模型的残差,发现GWR模型可很好地消除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区林龄整体空间分布状态不均匀,大兴安岭地区林龄普遍高于黑龙江林区。黑龙江省2000―2010年林火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地区,根据dNBR将已提取的过火区域林火烈度分为:未过火、轻度过火、中度过火和重度过火4类,总过火面积为527 932 hm^2,其中重度29 157 hm^2、中度180 268 hm^2、轻度318 507 hm^2。兴安落叶松林和蒙古栎林在整个研究区中过火面积最大,分别占总过火面积的28.63%和47.23%。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火烈度下的演替情况,估算干扰森林的林龄并绘制干扰林龄空间分布图。【结论】 GWR模型能较有效地估算黑龙江省非干扰林龄,成功地降低了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在估算林龄的过程中加入林火干扰因素,以获取更真实的林龄空间分布数据,可为黑龙江地区森林NPP、NEP以及森林碳储量、森林生物量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估算非干扰林龄,利用遥感数据和林火发生历史数据,获取过火区域信息,进而对林火烈度分级,讨论林火烈度与森林类型的交互作用,估算干扰林龄,最终获得黑龙江省森林年龄的空间分布。【方法】以黑龙江森林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数据结合地面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提取了包括遥感因子绿度指数(Greeness)、湿度指数(Wetness)、林分平均胸径(ADBH)、林分平均树高(ASH)及海拔(Altitude)在内的5个显著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GWR模型建立非干扰林龄估算模型。采用全局Moran I来描述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绘制研究区非干扰林龄空间分布图并探究林龄的空间分布状态。[JP+1]结合林火位置与面积记录对多光谱数据目视解译提取过火区域,根据dNBR将过火区域火烈度分级。将火烈度图与植被类型图叠加分析,讨论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火烈度下的演替情况。定义干扰林龄时,未发生树种更替的森林林龄不变,树种发生更替的森林在林火发生年将其林龄归为0,并在新的优势树种萌发时从1开始累加,以此类推干扰后森林的林龄。【结果】黑龙江省非干扰森林平均林龄为48年,标准差为16年。GWR模型的 Radj^2 为0.68,RMSE为16.171 7。使用Moran I来检验模型的残差,发现GWR模型可很好地消除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区林龄整体空间分布状态不均匀,大兴安岭地区林龄普遍高于黑龙江林区。黑龙江省2000―2010年林火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地区,根据dNBR将已提取的过火区域林火烈度分为:未过火、轻度过火、中度过火和重度过火4类,总过火面积为527 932 hm^2,其中重度29 157 hm^2、中度180 268 hm^2、轻度318 507 hm^2。兴安落叶松林和蒙古栎林在整个研究区中过火面积最大,分别占总过火面积的28.63%和47.23%。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在不同火烈度下的演替情况,估算干扰森林的林龄并绘制干扰林龄空间分布图。【结论】 GWR模型能较有效地估算黑龙江省非干扰林龄,成功地降低了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在估算林龄的过程中加入林火干扰因素,以获取更真实的林龄空间分布数据,可为黑龙江地区森林NPP、NEP以及森林碳储量、森林生物量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利用凤城通远堡国有林场北山的标准地,依据6、7和8月3次不同时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次生杂木林内的草本植物生物多样性,通过对重要值、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等的分析,解释了该林分的草本植物的月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植物多样性变化有明显的不同,不同月份生物多样性总体趋势呈从低到高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9.
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林分自身因子、经营措施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是开展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ForStat2.0统计方法,对燕山山地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林分因子、经营措施之间相关系数,以及生物多样性各指数随林龄、郁闭度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龄、密度、郁闭度、混交比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生物多样性指数随林龄、郁闭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偏正态分布。据此认为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及时调整林分密度,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Voluntary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tools have been adopted for practical use in many countries where non-industrial private forest ownership includes invaluable biodiversity resources. This has created a new kind of decision problem for individual forest owners: they should be able to define their conditions for entering into a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contract including sometimes a predetermined subsidy. This study presents a holding-level method for examining this decision problem. The method is based on utilization of interactive optimization where the possible subsidy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protection (no treatment) alternative of the examined stand. Generally, interactive optimization means that the landowner pinpoints the best plan by interactively studying and learning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of his/her forest holding. Following changes made to the objective function by the forest owner, new solutions are presented for forest owners’ evaluation. If the “No treatments” option is selected in optimization for these areas, the forest owner would benefit more—in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the production frontier and with the current subsidy—from entering into the protection contract than from cutting the specific forest area. In the case study,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values of the holding-level goal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planning area and the levels of the subsid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ptimal decisions relating to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on the stand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