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与水稻产量成正相关,收获期越迟,水稻产量越高,10月20日以后收获,水稻增产幅度较小。随着播期延迟,小麦产量降低。10月30日以后播种,小麦减产幅度较大。综合考虑稻麦两熟综合效益,淮安市淮北地区稻麦茬口最佳衔接时间在10月20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镇稻11和扬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播期对前茬水稻、后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随着收割期的延迟,水稻千粒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千粒重出现在11月5日,理论产量最高。但实收产量以10月29日收割最高。(2)在试验条件下,本地水稻适宜收割期在10月29日,小麦适宜播期在11月5日,基本苗12万~16万,能够获得最高的稻麦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3.
在同样肥力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的收获期和小麦不同的播种期与产量关系,寻找本地区最佳的收播期。结果证明:水稻10月28日收获、小麦10月29日播种,为最佳收播期。  相似文献   

4.
以机插稻为例,通过试验,研究不同水稻收获时间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适合当地的最佳稻麦茬口对接时间,以期获得全年稻麦总产量最高。结果表明,新沂市稻麦茬口最佳对接时间10月下旬(1O月20~30日)。  相似文献   

5.
稻麦两熟系统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基于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稻麦两熟系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稻麦两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近20年的文献数据,使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长江流域稻麦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稻麦产量,但是,水稻产量的响应程度要显著强于小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小麦秸秆还田量大于3 750 kg·hm~(-2)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降低小麦产量,而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在长江流域,小麦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基肥N肥以尿素形态施用下水稻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但以复合肥形态施用下小麦产量对水稻秸秆还田的响应不显著。在稻秸还田条件下,全生育期N肥用量大于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N肥用量不超过200 kg·hm~(-2)时,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全生育期P肥最适用量为40~60 kg·hm~(-2),在此条件下,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增加稻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30 g·kg~(-1)时,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但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如大于30 g·kg~(-1))时,水稻秸秆还田却降低了小麦产量。旋耕显著降低了稻秸还田下小麦产量,但其他耕作方式却能够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正效应。此外,麦秸还田下,水稻产量在不同栽培方式间也存在差异。[结论]秸秆还田能够增加稻麦产量,但还田效益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土壤本底条件、耕作栽培及水肥管理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前,苏南稻麦两熟区水稻收获期越来越迟,导致小麦的播种期推迟和产量降低。对迟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进行比较,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适合苏南地区迟播的品种。结果显示,在苏南迟播条件下,宁麦13、宁麦19、扬麦20、扬辐麦4号和镇麦8号共5个品种中,宁麦19适宜在该地区种植,可以通过提高播量来增加迟播条件下的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稻收割期推迟,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后茬小麦产量则不断降低,当日均温≥16℃时,收割期每推迟1天,每亩水稻增产13.1 kg、小麦减产约3.2 kg、周年产量平均增加9.9 kg/日;当日均温在13℃~15℃时则每亩水稻增产约2.5 kg/日、半冬性小麦减产约5 kg/日、春性小麦减产约3.2 kg/日、周年产量分别下降2.5 kg/日、0.7 kg/日;当日均温≤13℃时则每亩水稻增产≤1.0 kg/日、半冬性小麦减产约5.7 kg/日、冬前出苗的春性小麦减产约1.4 kg/日、周年产量分别下降4.7 kg/日以上、0.4 kg/日;同时,稻田墒情不足能推迟收割期使水稻产量增幅下降,麦田墒情不足常常造成冬前小麦主茎少长出0.5~1.2叶;周年产量在灌溉水源偏紧的淮阴区10月19日收割水稻时最高(1 188.6 Kg/亩·年),灌溉水源充足的洪泽县则在10月25日最高(1 184.6 kg/亩·年),水稻收获、小麦播种的最佳衔接期分别是10月20~25日、10月25~30日;适宜苏北地区周年高产的稻麦品种的接茬模式是"中大穗型、适度偏迟熟水稻——晚播早熟小麦"。  相似文献   

8.
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和施肥对稻麦产量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12):68-69
以2010年苏州市15个稻麦轮作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当年无肥区和常规施肥区稻麦作物产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和施肥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苏州全市各稻麦轮作监测点的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对小麦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49%;耕地土壤肥力质量对水稻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60%。而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51%,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40%。经综合计算得到2010年度土壤肥力质量对稻麦两季总产量贡献率为56%,施肥对稻麦两季总产量贡献率为44%。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已有水稻、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展示,分析不同小麦和水稻产量及产量的构成因素等性状,筛选出了增产潜力最大的品种组合"水稻品种连粳7号和小麦品种济麦22",为灌南县的稻麦周年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稻麦双免耕固定厢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定位试验、同田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PBDZ)对稻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趋势,并对稻麦增产机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DZ栽培能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与传统栽培方法(TCT)相比,小麦增产6.7%-9.8%,水稻增产5.1%~6.7%;小麦增产幅度大于水稻,且小麦增产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水稻则呈下降趋势。PBDZ栽培的物质成本比TCT栽培方式减少1290元/hm^2,劳动力成本减少645元/hm^2,总成本降低19%,全年实现节本增收2782元/hm^2(76%)。本文还分析了PBDZ技术突破稻麦单产的土壤学、农艺学和生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一、稻麦品种的选择播种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类型,选择不同的品种。例如苏北地区种植水稻可以选择连粳7号、连粳11号等中熟稳定,综合效益高的品种;小麦选择徐麦33、济麦22等抗逆性好、适宜晚播的春性或半冬偏春性小麦品种,可以减少小麦因晚播积温少、生长周期不够引起的结实率低等问题,发挥穗大粒多的优势。此外,因稻麦轮作的特殊性,还应考虑水稻和小麦生育期的衔接问题,综合品种的产量、生育期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寒地早熟水稻品种"龙粳15"为试验材料,4月20日播种,5月20日插秧,于9月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共分5次收获,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龙粳1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对水稻产量的有明显影响,以抽穗后45天以上,90%~100%小穗成熟时收获,达到最高产量,过早收获则影响产量;不同收获期对稻米品质亦有明显影响,以抽穗后45~50天,90%~100%小穗成熟时收获,米质最优,为收获最佳期,过早或过晚收获均使米质变劣。可见,抽穗后45~50天,90%~100%小穗成熟时收获,为收获最佳期,即可充分利用充足的光照和日夜温差,有效增加水稻产量,又能保证水稻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正>通过研究不同收获期对水稻适口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稻谷含水量处于下降趋势,以10月15日含水量最低,为17.2%,产量最高的收获时期为9月20日,但同时水稻的含水量也最高达到了23.7%,不利于水稻的收储。黑龙江建三江垦区是寒地优质粳稻生产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稻谷商品率高,但是在水稻收获季节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适宜收获期短,直接影响着水稻安全收获并且对稻米品质有一定影响,本研究针对不同收获时期对稻米品  相似文献   

14.
豫南水稻延后栽培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豫南稻区是河南籼型水稻的集中产区,常年水稻总面积600余万亩,耕作制度以稻麦(油)两熟为主.水稻播期一般在4月20日左右(南阳略迟).部分生育期偏长的品种采用两段育秧,在4月10日左右即开始播种,成熟期为9月上旬.小麦播种期一般在10月15~25日.水稻成熟至小麦播种尚有40余天.这段时间正值中秋,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期和成熟期,合理利用这一气候资源对豫南地区稻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空育131为研究对象,在9月24日至10月14日分6个收获期,比较不同收获期稻谷水分、千粒重、产量。结果表明稻谷水分随着收获期的推迟呈逐渐下降趋势,收获时间越晚稻谷水分越低;稻谷千粒重在10月10日前呈逐渐增加趋势,10月10日后千粒重不再增加;水稻在10月2日前收获产量最高;为了获得含水量低、千粒重高和产量高的目标,有晾晒或烘干条件的农户应该在10月2日前后完成收获任务,没有晾晒田间和烘干条件的农户应该在10月2~10日内完成收获任务。  相似文献   

16.
收获期对夏玉米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的“两晚”栽培技术,目的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玉米产量,搭配实现小麦高产抗旱栽培。以不同熟期的10个夏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冀中地区夏玉米的最佳收获期为10月1日之前,同时明确了千粒重的增加与全生育期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平均温度关联不大,长期缺光影响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如东县洋口镇重点开展了稻麦周年生产群体特征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水稻产量12t/hm~2、小麦产量7.5t/hm~2、稻麦周年产量超19.5t/hm~2的成效。为促进该栽培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现对稻麦周年生产高产高效群体特征和水稻旱育壮秧机插及小麦适期机条播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太湖平原乌泥土稻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于2009至2010年在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研究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无机肥对水稻和小麦产量、不同时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其中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无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9.5%、16.2%和17.4%;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无机肥处理(4 146.1 kg.hm-2),增产率为16.2%~20.3%。在水稻季和小麦季,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不同时期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均不同程度高于无机肥处理或与无机肥处理持平。以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稻麦轮作体系下能够获得比单施无机肥处理更高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栽培试验观察发现,毒麦籽粒随小麦收获后,需经过30 d左右的后熟休眠期才可发芽;水稻后作栽培可使遗留在土壤中的毒麦种籽因浸泡而死亡;毒麦种籽出苗比小麦迟5~7 d,但出苗比小麦整齐,且分蘖早于小麦。毒麦主要靠小麦种子调运传播,稻麦轮作倒茬、小麦播前深耕和秋季苗期化除、收获期田间拔除、调运检疫检验检查等措施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控制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20.
张家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粮食生产为稻麦两熟制,常年种植小麦面积1. 6万hm2左右,单产5250kg/hm2左右。由于水稻收割期间机械劳力不足、"养老稻"的习惯、秋种期间持续阴雨等因素影响,张家港市每年都有部分小麦迟播,尤其是2015、2016年受不利天气影响,迟播(11月20日后播种)比例分别达到67. 86%、84. 64%。小麦迟播,收获期推迟,造成水稻晚播栽恶性循环,部分年景更是发生烂麦场,严重影响种植户收益。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张家港市稻麦周年生产,能够耐迟播、抗病、后期灌浆快、早熟的小麦品种,为张家港市小麦晚播抗灾应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