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2.
【目的】明确引起重庆市万州区海桐叶斑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海桐叶片分离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从病叶中分离获得菌株HT10,将其回接于健康叶片上,接种后病斑中央呈灰褐色,边缘棕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与田间症状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的致病性测定;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棕黑色,分生孢子倒棒状、卵形或近椭圆形,表面具横隔和纵隔;经多基因(ITS、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其与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聚集在同一分支;A. longipes最适生长条件为:PDA培养基,全光照,28℃和pH 6.0,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甘氨酸,致死温度41℃/15 min。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抑霉·咯菌腈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799μg·mL-1,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乳剂抑菌作用最弱,EC50为370.457μg·mL-1。【结论】海桐叶斑... 相似文献
3.
【目的】生菜黑斑病是生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在生产上影响生菜质量并导致减产。目前报道的生菜黑斑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为了明确引起北京地区生菜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北京市昌平区生菜种植温室采集生菜黑斑病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与鉴定。【方法】采用的病原菌鉴定的主要方法为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对病原菌DNA的ITS部分序列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引起生菜黑斑病的病原菌为互隔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生菜黑斑病的相关研究以及今后生产上相关生菜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番茄灰霉病菌、早疫病菌为供试对象,测试了-施壮、甲壳丰、施特灵、低聚糖素等4种生物制剂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4种生物制剂中.施特灵和低聚糖素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效果较好,施特灵和低聚糖素EC∞分别为104.70 mg·L-1和112.01 mg·L-1.施特灵和低聚糖素对早疫病菌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137.56 mg·L-1和144.75 mg·L-1. 相似文献
5.
细交链孢菌酮酸是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 lternaria sp.)产生的主要毒素之一,在霉变的粮食、感病的植物和腐烂的水果中都能检测到,其具有较强的动物毒性,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分别在实验室和大田条件下对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影响较大,光照的影响较弱,不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小于10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就大于50%;灭菌条件下,其半衰期大于30d,加药40d时,其降解率才超过50%。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和土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可促进其降解,土壤含水量为12.5%-50%,其半衰期为11.38-5.14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8.98%-62.14%,温度为20—40℃时,其半衰期为14.26-5.11d,加药10d时其降解率为36.94%-62.45%。田间研究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的半衰期约为3.22d,20d后就可完全降解。可认为细交链孢菌酮酸属于易降解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以兔眼蓝莓(品种名为灿烂)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腐败蓝莓中分离、纯化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并考察肉桂醛、柠檬醛、牛至精油、香芹酚和丁香酚等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6株病原真菌,分别为1株稻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1株青霉属(Penicillium sp.)、3株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和1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经致病性试验确定链格孢霉为主要病原菌。牛至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链格孢霉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37 mg/L。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湖南丘陵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双峰县油茶基地采集了7份油茶叶斑病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3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证实该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带毒介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真菌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种化学药剂的EC50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己唑醇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咪鲜胺水乳剂,后面4种化学药剂对油茶叶斑病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油茶叶斑病病原菌对45%咪鲜胺水乳剂最为敏感,其EC50值为0.521 5 mg/L;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最不敏感,其EC50值为9 021.94 mg/L。 相似文献
8.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常见的城市园林观赏绿化树种,并具有极高的材用、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银杏树发生了较严重的叶斑病,防治病情蔓延已迫在眉睫。大连银杏叶斑病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两种真菌感染所致,本文采用抑菌圈法,以4种细菌和5种药剂对这两种致病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旨在为防治此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环状芽孢杆菌对细极链格孢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高达80.88%,300 g·L-1苯甲丙环唑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5.79%和80.11%。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广东省番木瓜果实疑似炭疽病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防控该病害的适宜化学药剂,为番木瓜炭疽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番木瓜果园采集番木瓜果实水渍状炭疽病疑似病果,对番木瓜病果进行组织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利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果样品中分离出5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C1~C5),随机选取C1作为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鉴定。致病性分析发现,番木瓜果实接种C1病原菌2 d即可表现出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从表现症状的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发现,C1初生菌丝为白色辐射状,随后变灰白色,菌丝体上覆盖着一些橘红色分生孢子盘;孢子梗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细胞壁光滑,两端圆,形状规则呈圆柱形,壁薄,内含物呈颗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13.2 μm×5.1 μm。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C1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序列与短孢炭疽菌(C. brevisporum)模式菌株BCC 38876对应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3%,98%和10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C1与短孢炭疽菌单独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发病特征明确了导致广东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短孢炭疽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8种杀菌剂中,45%咪鲜胺水乳剂对C1菌株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中浓度(EC50)为0.082 0 mg/L,其次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EC50分别为0.263 5和9.714 3 mg/L。【结论】在中国大陆首次鉴定了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致病菌短孢炭疽菌。45%咪鲜胺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番木瓜短孢炭疽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单粒精播模式下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生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了阐明单粒精播花生高产栽培原理,以普通型花生品种“鲁花11号”为研究材料,采用穴播单粒,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群体生态特征的变化及产量效益,确定了适宜的精播密度。结果表明,花生植株的主茎高度、侧茎长度均呈低密度范围内(13.5-19.5万株?hm-2)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主、侧茎节数呈减少趋势。同时,适宜密度单粒精播可增加穴数,改善单株生长环境,植株间相互影响小,有利于塑造丰产株型,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生单粒精播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0万粒(穴)?hm-2左右。研究认为,在一定密度范围内,花生单粒精播一方面有节种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增产效果,二者结合会带来更大效益,是取得花生高产高效的一项可行技术。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的青胡椒油树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在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的青胡椒油树脂中,共鉴定了58种化学组分,分别占质量分数的94.71%和97.36%。其中,这两种青胡椒油树脂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胡椒碱、石竹烯、胡椒新碱、D-柠檬烯、δ-榄香烯、石竹烯氧化物和喇叭烯氧化物(II)。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以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北京夏播条件下种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不同发育阶段种子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在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含量的高低与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异黄酮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进程逐渐增加,10月1日左右达到峰值,生育期短的品种成熟前含量达到最高,生育期长的品种,成熟前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种子发育前期大豆苷元的合成和积累早于染料木素,而发育后期染料木素的合成积累增加迅速,成熟时染料木素含量超过大豆苷元含量。所以,大豆种子中染料木素含量一般高于大豆苷元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影响,寻找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最佳施硫水平,以其提高大豆籽粒异黄酮的含量,改善其品质。选用‘黑农48’(HN48,高蛋白品种)、‘黑农37’(HN37,中间型品种)、‘黑农44’(HN44,高油品种)3个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每个品种设S1、S2、S3、S4 4个硫处理(即每千克土壤施用单质硫0 g、0.02 g、0.04 g、0.06 g)。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大豆品种籽粒总异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处理大豆总异黄酮含量,HN37与HN44两个品种都表现为S2处理含量最高,HN48在S3处理下含量最高,3个品种都是适宜的硫素有利于提高总异黄酮含量;同一处理不同品种间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在4个施硫条件下均表现出HN44含量最高,其次是HN37和HN48;在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中,大豆总异黄酮含量峰值出现在HN44的S3水平下;施硫对3个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有影响,适宜的施硫可有效提高大豆籽粒异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代农业环境下农业信息有效服务问题,进行了农业信息分众化服务研究。本研究阐述了信息服务分众化观点,提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应以产业为群体,开展分众服务,并探索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一些做法。认为农民因产业分化为若干“分众”群体,信息需求出现分层和差异化,信息服务必须做出策略转变,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人工方法重塑观赏型南方红豆杉,在福建明溪进行不同人工光环境下南方红豆杉的形态学特征及观赏性状试验,对其植株高度、地径、树冠园满度、枝叶浓密度、分枝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植株形态及观赏性状在不同人工光环境条件下存在显著性可塑性变化。全光照较长期遮荫可以显著性提高树冠园满度、枝叶浓密度、2、3级枝数量及均长和总体分枝率;长期遮荫促进植株高度、地径和1级侧枝萌发,植株叶色明显更为浓绿,但显著性减少1级侧枝长度。南方红豆杉为适应不同人工光环境,在形态方面都做出适应性调整。人为改变植物生长的光环境可以改变植株形态,是人工重塑观赏型南方红豆杉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极端干旱区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成龄葡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在灌水次数一致条件下,设置5个灌水量梯度处理,观测各处理全生育期内滴灌葡萄的生长指标(新稍长度、新稍茎粗等)及产量。结果表明,极端干旱区滴灌灌水量对成龄葡萄生长和产量具有显著影响。葡萄的新稍长度、新稍茎粗和果穗的生长变化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葡萄的新稍打顶前后,分别在灌水量810 mm(W5)和742.5 mm(W4)处理下新稍生长速率最快,新稍茎粗在810 mm(W5)处理下增加速率最快,果穗在607.5 mm(W2)处理下生长速率最快。试验条件下,葡萄获得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较高时的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722 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茶条槭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对七里峪茶条槭海拔分布范围(1200~1900 m)内叶绿体色素的差异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在D(1500 m)或E(1600 m)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而叶绿素a/b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梯度上影响茶条槭叶绿素含量的土壤因子主要是土壤pH、土壤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1500~1700 m海拔区域是七里峪茶条槭适宜的生长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了解生物农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蔬菜等经济类作物集中种植区的农药经销门市,对承德等地的农药终端市场进行选点调查。结果表明,16家经销门市累计369份次农药品种中,生物农药153份次,占农药总销售品种41.46%。综合计算得出,生物农药每公顷用药成本比有机化学农药增加5.08%。通过终端市场调查看出,由于生物农药品种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剂型改进,药剂稳定性增强,存在的缺陷逐渐克服,应用效果显著提高;加之推广销售等技术配套,投入防治成本增加幅度较小。种植户已认识到应用生物农药对健康、环保的重要意义,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使用量逐渐增加,显示出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