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种质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种质是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而育种工作对种质的利用最终归结为对性状的配合力的选择。几年来我们在收集评价鉴定玉米品种资源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1) 以扩大丰富种质资源为目标的群体改良;(2) 对温带、热带、亚热带资源某些性状的数量遗传进行研究。希望能为育种工作提供可资利用的种质和信息。本试验为玉米种质数量遗传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2.
三个玉米优异种质和育种素材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耐深播种质印第安兰粒的长根茎性状属核遗传控制,呈部分显性;基因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不存在上位性,遗传力较高。根茎伸长至少受3对基因控制,早代施加深播种选择压力有良好育种效果。热带种质非洲IRAT,在所研究的11个性状中,以植株保绿度、茎秆硬度、子粒容重和抗病性的遗传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最大,相对遗传进度也最高,早代选择效果明显.玉米无叶舌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属简单质量性状。利用无叶舌材料与综合种重组时,后代可选到茎叶夹角6.5~11.2度的株系.三个玉米种质创新育种素材,以综合种×外来种质/自交系后代选育效果最佳.试验还表明,长根茎有可能代替短根茎成为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性状.应用温、热带玉米种质相互杂交,聚合二者优异性状,是拓宽种质基础,进行遗传改进的有效途径.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单、多基因控制的直立时自交系,组配耐密植杂交种,实现高配合力和高光效相结合的育种目标,是玉米超高产育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贺晨邦 《作物杂志》2007,23(4):60-61
对来源于青海及国外的6份半无叶型豌豆种质资源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和鉴定,为豌豆育种及生产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片是作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作为蒸腾作用的主要调节器官。其形态构成与转录因子、激素以及小RNA相关并受其调控,深入探究叶片发育的网络调控机理对高光效育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窄叶性状是叶形态的一种,在超高产株型育种中偏向选择窄叶,窄叶是株型构成非常重要方面,而株型与作物产量又密不可分,因此水稻窄叶作为一种叶型农艺性状,在株型育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归纳总结了至今为止已定位克隆的水稻窄叶突变体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理,并进一步探讨窄叶突变体基因的一因多效型,分析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水稻株型育种中叶型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8个CIMMYT玉米群体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是解决目前我国玉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重要途径,同时只有选用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种质进行改良,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综合评价了8个CIMMYT玉米群体在武汉生态环境下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供试CIMMYT玉米群体诸性状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可以用来拓宽现有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质玉米自交系穗粒性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穗粒性状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不同种质玉米自交系的穗粒性状特征及对种质创新和高产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211个不同种质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和籽粒密度9个穗粒性状进行统计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玉米自交系间各穗粒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除籽粒密度外均存在较大变异系数;采用欧氏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玉米自交系分为7个类群,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粒长均以类群G6最高,粒宽和百粒重均以类群G5最高;郑单958和先玉335两大杂交种的4个亲本自交系各自所属类群相比,4个类群分别有单个或多个自交系多个性状较优,可以为育种工作中穗粒性状的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外引优异玉米种质形态性状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玉米种质对国内玉米育种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对外引最新育成玉米种质材料形态性状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这批外引材料的形态性状变化范围相当广,具有一些优良的性状,多数材料都能适应国内的种植,可以进行直接利用或作为种质资源进行间接利用,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质是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而育种要做对种质的利用最终归结为对性状配合力的选择。配合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玉米自交系优劣的主要条件之一。选育出新的玉米自交系或是引进新自交系后,都要测定其配合力。  相似文献   

9.
房德辉 《种子世界》2013,(11):20-21
1改良目标围绕东北玉米种业发展对种质改良及技术需求,重点明确玉米产量及抗性性状基因的调控机制,创新高配合力多抗玉米自交系设计技术;规模化开发育种性状的功能分子标记,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实用化;开发高诱导率的单倍体诱导系和加倍技术,实现双单倍体(DR)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针对东北极早熟玉米区育种性状改良需求,引进多样性种质,通过表型和基因型评价,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创建有效的种质改良与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玉米叶型性状的QTL以及它们的上位性效应,本研究以豫82为母本、豫87-1为父本发展而成的一套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通过一年3点的表型鉴定,利用遍布玉米全基因组的SNP标记,对玉米叶向值、叶夹角、叶长、叶高点长和叶宽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效应分析。定位结果表明,5个性状共定位到24个QTL,贡献率6.89%~13.43%,所有主效QTL均与环境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其中,q LA1-1、q LA8-1、q Lf2-1、q Lf5-1、q LOV3-1、q LL2-1、q LL4-1、q LW1-1和q LW3-1的贡献率均在10%以上,说明这些位点对叶型的影响较为重要。上位性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有15对上位性互作位点表现出显著性,并且所有的互作位点对都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之间;多数互作位点对,均发生在未显著性效应的位点之间;所有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对间的互作效应与环境也无显著的互作效应,这表明叶型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均不受地点间环境条件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图位克隆相关关键基因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玉米株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抗虫棉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新途径,通过十年连续田间试验,对棉花株型调控技术、不同株型不同部位及叶枝的成铃质量、多茎株型适宜的种植密度及品种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叶枝塑造的株型为多茎倒伞型,其株型调控技术是留叶枝早摘心,主茎12 台果枝打顶、叶枝7 月5 日(初花期)摘心处理籽棉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产9.0%~10.9%;叶枝成铃单铃重高于多茎株型及常规株型下部1~4 台果枝结铃单铃重,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多茎株型栽培适宜的密度适应范围是3.3 万株/hm2~5.1 万株/hm2;多茎株型品种适应性广,叶枝发达的杂交棉品种增产潜力更大。多茎株型栽培高产简化技术关键是:扩行距、适密度、留叶枝、早摘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高寒山区积温少、无霜期短,无杂交玉米,从搜集超早熟玉米种质资源入手,利用超早熟、抗寒冷玉米珍贵种质资源“坝上火玉米”,导入高配合力、优良农艺性状遗传基因,选育出极早熟优良自交系“承18”,总结出选育一环系和二环系相结合的顶交玉米育种的新途径,并分析该系的特点和育成经验,可为今后选育极早熟玉米自交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塘四平头种质的遗传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曹绍书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0):154-15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塘四平头种质对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贡献巨大,因此,玉米育种工作者系统了解、掌握和应用其遗传改良和利用的目标、原则与依据、材料与方法以及途径非常必要,对新世纪继续沿用原有典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和创建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奠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此研究对中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育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常规育种方法是当前高赖氨酸品种选育的普遍方法。研究认为,目前的研究方法和鉴定手段是影响高赖氨酸玉米研究的主要因素,有效地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是选育高赖氨酸玉米品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玉米耐低磷研究现状及磷高效育种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缺磷是影响作物产量提高和资源持续性发展利用的世界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筛选土壤磷利用效率高的作物品种,玉米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在中国以西南、华南为代表的一部分地区,由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偏低,严重制约玉米产量的提高,而在其他玉米产区由于磷肥的高度滥用,导致土壤结构发生改变,有效磷积累并不能满足玉米等作物的可持续性吸收利用。因此选择和培育玉米磷高效品种是提高土壤磷素利用效率.解决中国部分土壤有效磷缺乏对玉米产量影响的一条有效途径。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玉米耐低磷种质资源的筛选、遗传研究及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磷高效育种策略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1年、2002年、2004年山东省特种玉米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通过对参试糯玉米品种株型、鲜穗采收期、产量性状、商品果穗率、品质性状、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指导山东省糯玉米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山东省糯玉米品种紧凑型株型偏少;鲜穗采收期存在较大差异;参试品种的产量和穗粒数差异显著;一些参试品种的双穗率过高,影响商品果穗率偏低;参试品种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赖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差异都很显著,风味品质分差异不明显;参试品种对茎腐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玉米株型的判别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玉米穗上叶夹角,穗上叶叶向值与棒三叶叶向植三个指标研究了玉米株型的判别模型,并按紧凑型、近紧型、近松散型与松散型对玉米株型进行四级分类,由对15个自交系玉米的上述三个指标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玉米株型判别模型,回报准确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又对30个玉米杂交种进行株型判别亦收到了较好效果。说明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玉米株型判别模型对玉米株型的判别是可行的,有实际应用价值,对玉米株型判别型  相似文献   

18.
玉米常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育种家利用生物技术途径解决玉米常规育种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可能。转基因技术可使玉米基因组本来不存在的外源基因导入进去,培育成具有“外来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将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快速地聚合在一起,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性聚合的超级玉米品种。而目前玉米的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如何有效地结合,是国内外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当前玉米常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生物技术的优势做了讨论,并提出有效相结合的建议,以期今后能更快地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多抗性聚合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耐密型玉米育种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种植密度逐步提高不仅是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育种中提高选择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的实际情况,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育种目标、种质选择、自交系选育技术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优良玉米自交系698-3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98-3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集成了高配合力、高产、优质、多抗、耐密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组配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等玉米杂交种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