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概述了普通刺槐枝叶粗蛋白、氨基酸、VE、矿质元素和抗营养因子等化学方面的营养价值,以及饲喂鸡、兔、鱼的饲用价值,总结了刺槐饲料林栽培技术及叶粉、叶蛋白饲料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饲料型四倍体刺槐的营养价值、生物量、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方面的饲料化技术。对刈割周期及刈割次第对饲料型型四倍体刺槐有效生物量及其粗蛋白含量的调控作用和全价颗粒饲料的开发应用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沙棘饲料林营造利用技术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鉴  胡建忠 《沙棘》1998,11(2):16-20
营造沙棘饲料林(含放牧林),生物量大、营养成分全面、耐刈割利用,又能适应恶劣立地条件。介绍了沙棘饲料林、放牧林的造林方法及经营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辣木(Moringa oleifere Lam.)辣木科辣木属,原产印度,是一种热带、亚热带集食、油、饲料等为一体的新资源树种。目前我国云南、两广、台湾等省区都有引种。其生长快、生物量大、适生面广。辣木经济利用价值高,全株各部位都可利用,具有开发前景。良种繁殖以组培为优。欢迎各界人士垂询!  相似文献   

4.
密度效应为常见的生态学术语,但对其本质缺乏认识。物理空间也是一种资源(M cConnaughay&Bazzaz,1991),为密度效应的认识提供了线索。本文利用密度与容器大小模拟物理空间资源对麻疯树幼苗形态与资源配置的影响,来阐明物理空间资源影响现象与机制。在密度栽植时,立地异质性无法抗拒无意中得到了空间限制的资源依赖性结果,增加了解释的复杂性与价值性。结果表明:1)大容器个体苗高、直径、头年生高度、当年生高度、叶片数量,叶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头年生生物量、当年生茎生物量、总体生物量都明显大于小容器;2)大容器根系资源配置明显小于小容器,大容器当年生叶与茎生物量配置较高,而头年生茎生物量相对配置较低,表明空间不足限制了根系发育从而限制了地上部分生长能力;3)试验后测定容器土壤肥力,发现小容器肥力利用充足,元素浓度明显低于大容器;4)高密度组个体形态与生物量参数较大,中密度次之,低密度最低,这一意外结果与微地形造成的水分差异有关;5)高密度在资源充足,加剧了空间限制,使得当年生茎与根系生物量相对配置增加,而低密度因微地形可能水分缺乏明显,根系生物量配置增加。物理空间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与生态学中生态空间含义不同,单纯是一种资源因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祁连山饲料灌木林树种的生物量调查分析得知:饲料灌木林地的地上生物总量是纯草场地上生物量的5~11倍,可食生物量是纯草场产草量的2倍以上;通过灌木枝叶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探讨了灌木树种的牲畜饲用价值,结果表明饲用价值的排列次序为:栒子、高山绣线菊、小檗、沙棘、银露梅、锦鸡儿、金露梅。由此说职在祁连山区逐步发展饲料灌木林,是草场改良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祁连山干旱山地造林地牧草生物量和灌木造林树种生物量、可食生物量的调查分析得知:通过整地造林后,牧草的生物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其平均产草量为未整地的荒草坡的1.56~2.49倍。E、W坡向在封育措施下的产草量是半封育的1.82和1.67倍,是未封育条件下的2.22和2.14倍。饲料灌木树种的可食量枝叶远远高于纯草场的产草量,其可食生物量为纯草场的2.04~3.11倍;饲料灌木林地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草本植物的5.30~7.60倍。并根据饲料灌木树种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论述了草场发展灌木饲料林的价值。由此说明,在祁连山区逐步发展饲料灌木林,建立立体草场是草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根龄、栽培密度和刈割方法对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生物量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饲料林栽培模式,对不同根龄、不同密度、不同刈割周期及留茬高度和不同刈割工具及刈割部位的当年生林分从总质量、叶质量等生物量指标方面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生物量随根龄的增长而增加;其合理的栽培密度为0.4 m×0.8 m...  相似文献   

8.
小叶锦鸡是辽西地区优良的饲料防护林树种,该文对其生物量动态和粗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叶锦鸡饲料防护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山地阳坡林草间作模式的生物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平地林粮间作模式次之,山地阴坡林草模式最低;平茬后2年生小叶锦鸡可食部分生物量最大,平茬周期以2年为宜;生物量年生长动态总体呈增大趋势,9月份出现最大值,粗蛋白的年变化总体是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可食部分生物量的粗蛋白总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此时饲料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由于植物的生物量是其获取外界资源的基础,生物量分配是植物对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一种生长策略,探讨了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策略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下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趋势.分别从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两种因素下综述了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总结了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植物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差异,阐述了植物通过改变地上与地下部分,...  相似文献   

10.
林业饲料资源主要包括树叶、嫩枝和木材加工副产物。但由于我国是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科学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对林业饲料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放牧牛羊等食草性家畜直接寻食落叶;其次是人工采集鲜叶和收集落叶直接饲喂,或经过粗加工,与秸秆、精料调制后饲喂畜禽;深加工、精加工生产饲料酵母等高档饲料甚少,有些项目甚至现在还是空白。放牧牛羊等食草家畜直接采食落叶和收集树叶加工调制后饲喂,不仅是过去的利用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将来仍会延续利用的方式。 现有林业饲料资源每年约有 6亿吨- 8亿吨,利用率平均按 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解析木数据参数化3-PG模型的可行性,利用解析木数据标定的模型预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变化,为扩展参数化3-PG模型数据源提供依据,为模型数据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解析木数据模拟胸径连续观测数据,结合相关公式计算叶、干、根生物量和蓄积量。根据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采用直接计算、参考文献、迭代拟合和默认参数等方法对3-PG模型进行参数化,利用密度试验林和固定样地数据对模型输出进行精度验证,并对模型输出与地面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精度很高(P<0.01,n=138),可以较好反映解析木样地中林分生长变化。胸径、叶干生物量比、干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决定系数(R2)在0.95以上,根生物量拟合精度略低(R2=0.88)。密度试验林数据(n=140)和固定样地数据(n=87)与模型输出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各计算量的R2在0.81~0.97之间(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胸径为20 cm时,叶与干生物量分配比(p...  相似文献   

12.
<正> 提高“三料”林基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是满足人们对燃料、饲料和肥料需要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于1983—1985年对胡枝子“三料”林进行了适当加大造林密度、春冬平茬复壮和草灌混交等对生物量的影响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措施可使单位面积的生物量提高21.2—283.0%。一、试验地自然概况胡枝子“三料”林基地设置在固原县河川乡黄河村,包括花麻咀、刘家沟、韭菜渠等地。海拔高1,600—1,800米;土壤为弱度发育的黄土母质,质地细砂质粉土;植被类型为草原化森林草原;坡度20—30度;年均气温7℃,  相似文献   

13.
凹叶厚朴叶的生长规律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凹叶厚朴既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又是具备保健功能的食品资源。本文观察研究了凹叶厚朴叶的物修、生长规律、生物量、化学成分和浓缩汗的工艺小试,为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十几年,森林生物量的生产和利用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提出了一些区别于传统粗放经营和单一木材利用的新概念和新体制。有些新体制已通过试验阶段逐步在生产中实施。例如,全树收获、短轮伐期集约栽培、超短轮伐期、能源林、农业林及杨树的农业栽培等。这些新体制的共同特点是集约程度高,投入多,产出多,生产周期短和对生物量进行多种利用。欧美各国的研究表明,杨树叶的营养成分与苜蓿相似,可以直接作饲料;或以杨树叶和其它多汁液的组织为原料生产杨叶粉,浓缩蛋白质,甚至其它化学药品。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竹业资源大国,大力发展竹材资源,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最佳途径。现就不同海拔高度对毛竹壁的厚度、腔径、壁腔比及节间长度等生物量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为毛竹材利用和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3种杨树林结构(速生丰产林、混农林、小老树林)地上地下生物量及细根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小老树林根系分布表层化,速生丰产林及混农林分布深层化,其生物量排序为:混农林大于速生丰产林大于小老树林。在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混农林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临沂市林业局及农牧渔业局协作在山东临沂市建立了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三年来的中间试验显示出巨大的生产潜力。最近杨叶饲用中间试验在临沂市通过了技术鉴定。农林牧结合的杨树栽培体制在造林初期2~3年实行农林间作;林木郁闭后实行林牧结合,在林下利用杨树叶喂畜禽。平原农区大面积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在提供高额的木材产量的同时,也产出大量的其他生物量(叶、枝、树皮和根)。杨叶已被证实是一种有营养价值的饲料来源,在地少人多、资源有限的平原农区,杨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发展林业、促进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认识和了解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机制成为当前入侵生态学研究最为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本文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不同群落优势种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的化感抑制效应差异,探讨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凋落物水浸液种子发芽试验,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常见优势树种麻栎、刺槐、赤松、黑松凋落物对火炬树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差异;因土壤会影响许多化感物质的转化和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其活性,进一步设置土壤介质参与的凋落物覆盖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树种凋落物覆盖对火炬树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凋落物水浸液种子发芽试验显示,麻栎相比刺槐、赤松、黑松,显著抑制火炬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凋落物覆盖盆栽试验表明,高凋落物量(每盆50 g)时,麻栎较刺槐、赤松、黑松显著降低了火炬树幼苗的总生物量;低凋落物量(每盆25 g)时仅在麻栎和赤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麻栎较赤松显著抑制了火炬树幼苗总生物量的积累;有麻栎凋落物覆盖时,火炬树幼苗生物量分配呈现叶生物量比降低,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增大的趋势。【结论】麻栎的化感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火炬树的生长。利用对火炬树具有明显化感抑制作用的本地植物麻栎对其进行生态控制,或者构建高抵抗力植物群落,进而筛选有效化感物质,可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控制火炬树扩散的新途径。研究结果可揭示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对入侵过程的认识,对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西北部四翅滨藜生态饲料林及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四翅滨藜营养价值、适口性、生物量等调查研究,认为四翅滨藜是一种优良生态饲料林灌木树种。针对山西省北部自然条件及四翅滨藜引种现状,对其发展四翅滨藜生态饲料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留茬高度对饲用辣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刈割留茬高度在40、60、80 cm的辣木进行生物量、回枯和抽发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留茬高度60 cm的辣木饲料源产量要高于留茬高度40 cm和80 cm的,留茬高度80 cm刈割得到的辣木饲料源叶占总生物量的比重略高于其它处理,茎干占比略低于其它处理;留茬高度越高,发生回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