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水灌溉标准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战略之一.概述了国内外污水回用农业的基本情况.为促进污水回用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分析国内外污水回用农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初我国需要制订的包括再生水灌溉规划、设计、管理、试验和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或指南.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西安市纺织城区回用水需求量的基础上,确定了纺织城区污水回用规模和工程的建设内容,着重对该工程建成运行后对纺织城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该区建立污水回用系统是污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灰水处理与回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少勇  陈洪斌 《中国沼气》2007,25(6):5-9,24
我国同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的问题,而污水回用则可起到节水减污的双重作用,是我国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灰水是生活污水中一种不含粪尿、污染程度较低的污水,对其分类收集和处理后回用,可取得很好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本文将从灰水的水质、水量特点、处理技术的进展及回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探讨在我国推行灰水回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高校水质、水量和出水水质标准等实际情况出发,考察分析高校生活污水产生、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回用全过程,就高校生活污水的中水处理方式提出了原位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两种系统,并对其组成、特点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几种适合高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适用技术,并对其工艺过程、技术特点、投资、运行费用以及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MBR方法处理效率高,资源化利用率高达87.5%;②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COD去除率87.5%~92.5%,吨水投资3 000元,运行费用3.57元/t,运行管理简便;③采用适用技术处理高校生活区污水并中水回用,高校节水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市政污水处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改善生态环境,而污水处理工艺则是循环利用的基础。文章概述了市政污水处理流程,并且针对主要处理工艺进行分析,最后列举三种回用方式,希望对市政污水处理工艺及回用技术的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深圳市目前水污染治理工程实际,就旱季截污管、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污泥处置、对雨季污染控制及河道生态改造工程中常见技术问题,从水利和市政工程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整理了近远期工程措施衔接的关系,为循序渐进改善水环境避免近远期措施错位脱节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浅谈国内外城市污水回用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魏娜  程晓如  刘宇鹏 《节水灌溉》2006,(1):31-33,36
在介绍城市污水回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娱乐景观水体以及地下水回灌等的主要途径,指出我国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污水回用途径,对城市污水进行再生利用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再生水农业利用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再生水回用于农业是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再生水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再生水灌溉优化模型,利用优化模型分析了用水组成、再生水质及农作物组成的相关指标。最后,以郑州市为例,对再生水农业回用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和再生水灌溉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淡水供给有限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工业、农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淡水资源在分配上的竞争.为了避免水资源危机,各国致力于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和降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讨论如何实现水的循环再生利用及污水再生的环境效益.污水回用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只用较少的淡水就能满足人类更大的需求,从而减轻了人类生存对世界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列举了国内外各种水回用实例,对再生水产生的环境效益作了举例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尤鹏  陈松 《排灌机械》2006,24(1):37-39
为了节约用水.改善城市水源水质,针对镇江市征润州污水处理厂将中水直接排入内河的情况,设计了中水回用系统。介绍了其中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PLC技术.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控制程序.使得冲洗、补水、绿化三个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所有设备都得到较好的控制。系统经运行检验,回收中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生活污水源分离、分质处理与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技术现状、作用和优缺点,指出生活污水源分离、分质处理和回用是实现最少化排污、最大化营养物再利用和水资源循环的可行选择.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生活污水源分离后的灰水、黑水、黄水和雨水等分类收集处理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再生水处理研究领域,不同的水质要求,处理工艺亦不同。再生水回用处理工艺只有根据污水水质、水量以及回用的水质和水量要求,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参数,才能确定最佳处理工艺。再生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法和物化法。目前,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有生物接触氧化法、活性污泥法等;常用的物化处理方法有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紫外、氯气、臭氧或二氧化氯)等方法。通常,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污水资源农业安全高效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安全高效利用污水资源进行灌溉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农业用水紧缺的有效措施之一。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污水灌溉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总结了污水灌溉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从哲学的理念出发,给出了污水资源化定义,提出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黑水处理与资源化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和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黑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指出黑水的资源化技术能转化其中的有机物,回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方法.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和排放处理、对灰水进行回用处理、对黑水的各种营养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等,是处理生活污水的很有潜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污水灌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污水灌溉的迅速发展,污水灌溉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由于我国污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科技推广滞后,以及缺乏对污灌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严重影响了污灌区饮水及食物安全,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污水灌溉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包括污水灌溉污染物控制指标研究、污水灌溉技术、污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污水灌溉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污水灌溉污染物运移规律。并针对我国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污水灌溉技术研究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紫外线消毒的机理,通过试验考察粪大肠菌群的灭菌效率与紫外剂量的关系、粪大肠菌群的复活和再生现象及紫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为紫外线消毒技术在污水回用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化学工业园水资源循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学工业园用水现状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探讨化学工业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为原则,利用企业污水预处理、污水厂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和梯级利用以及构建人工湿地生态工程实现园区污水零排放,形成一种可复制的水循环模式,同时以天津某化学工业园区为例,提出了高效水资源循环模式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土壤重金属铅污染条件下作物生态吸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农田灌溉是污水处理回用的主要目标,研究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种植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效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污水灌溉重金属(Pb)污染条件下,玉米种植对铅吸收的效应问题,其中包括不同生育期玉米根、茎、叶含铅量的分布,成熟期玉米主要部位对铅的吸收作用,成熟期玉米籽实对铅的吸收,玉米对土壤中铅吸收的分异特性,以及土壤中铅的迁移分析等。研究成果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污灌水资源,减轻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生态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焦有权 《农业工程》2012,2(7):49-52
针对温棚膜面集雨回用的水文及技术条件作了阐述,重点分析了回用中集雨量和温棚作物需水量的数据,通过建立集雨量与需水量耦合模型和相关分析,表明温棚膜面集水量与作物需水量耦合程度高。提出了发展温棚膜面集雨回用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论述了其自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特征。基于水量平衡与水文循环基本原理,分别从绿地、河流、湖泊、地下水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以太原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各目标年(2010,2020,2030年)全市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5163,6838,7163万m3;实施过程中考虑污水回用以及城市雨洪利用工程,为太原市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配制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