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余姚仙茗,也称余姚瀑布茶,是浙江茶叶史上最古老的名茶,在全国来说也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古名茶之一。瀑布岭产茶历史非常久远,在古籍汉朝永嘉中(公元145年)《神异记》中,有一段关于瀑布茶的记载,说有一个余姚人,名叫虞洪,进山去采茗(茶)、遇到一个道士,牵了三头青羊,引领虞洪到了瀑布岭上,自称就是仙人丹丘子。并对虞洪说,听说你嗜好饮茶,山中有  相似文献   

2.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3,(11):38-38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第二版,下同)“七之事”在述评《神异记》中关于“虞洪获大茗”的故事中,作有如此评说:《神异记》(神话故事,虞洪获大茗)。《神异经》一卷,是一本假托西汉东方朔所作的神怪故事集。此书最先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茶经·四之器》中关于“瓢”的说明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并说发生于“永嘉中”(晋怀帝永嘉年问,即307~313年),说明此书的撰述年代,  相似文献   

3.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09,31(11):34-35
茶圣陆羽在《茶经》和《颐渚山记》中,先后3次引用了《神异记》有关“虞洪获大茗”的故事,《神异记》也因此成为了茶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从事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多为业余爱好者,且人数偏少,虽然自1990年以来茶文化研究成果斐然,但仍存在一些盲区,一些文献被误读,《神异记》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道结缘于晋代,创立于唐代中期。“茶道”一词,最早见于陆羽好友名僧皎然《饮茶道·诮崖石君使》诗句:“孰知茶道金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到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诊,一说茶之功效。……常有伯熊者,又用鸿渐广论润色之,于是...  相似文献   

5.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扩展到长江、珠江流域,习惯上称为南方菜区。从上古秦汉到中古唐代,留存下来的茶事记载有产条地点的,基本上是在南方的10余个省区,如《汉志》茶陵,《僮约》武阳买茶,《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孙楚歌》茶荈出巴蜀,《华阳国志》巴郡、涪陵郡、什邡、南安、武阳、平夷等县出茶,《吴兴记》乌程出御荈,《神异记》余姚有大茗,《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出好茗,交广有皋卢,《图经》茶生山南汉中等等。总之,茶树分布于现在的滇、黔、川、鄂、湘、赣、皖、苏(含上海市)、浙、闽、粤(含海南)、陕、豫等省  相似文献   

6.
现在举行茶文化活动,泡茶、饮茶演示,有称“茶艺”、“茶礼”、“条仪”,当然也有沿用传统名词叫“茶道”的。近读名家谈“茶道”的文章,说“茶道是日语词汇”。这话不准确,似乎今日国人用“茶道”一词成了外来语了。其实“茶道”一词是地道“国产品”。“茶道”一词始见于唐代陆羽的好友释皎然《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句:“孰知茶道全尔其,唯有丹丘得如此”。还有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道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熏者,又因鸿…  相似文献   

7.
说“茗”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讲到在唐中期以前有关茶的名称:“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之称“茗”,陆羽在注解中引用晋代郭璞的话认定“早取为茶,晚取为茗”。然而,历代对此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近读茶史,颇也有趣,自是说“茗”。  相似文献   

8.
邓隆  韩震  李明 《中国茶叶》2011,33(1):37-38
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浙东宁波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唐·陆羽在《茶经》中有四处记述了余姚茶事,“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日仙茗,大者殊异。”说明余姚瀑布仙茗在唐朝之前已有,并久享盛誉。余姚市通过十余年来坚持名优茶“并、转、扩”策略,积极实施“余姚瀑布仙茗”品牌战略,形成了茶产业良好发展格局,茶叶已成为余姚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陆羽(公元733~804年)在所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迺至数十尺……”。宋子安(公元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也说:“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可  相似文献   

10.
十三、晏殊、苏辙——日铸茶北宋词人晏殊有《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问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北宋散文学家苏辙有《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君家日铸山前住,冬后茶芽麦  相似文献   

11.
一、茶能明目茶能明目,早在《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茗味苦,微寒无毒,……能轻身明目。”所谓茶能明目,也就是饮茶对眼睛的视功能有保健作用。这可从下列几方面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茶叶常常被当作药物使用。汉代《神农本草》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也提到茶,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13.
古蜀僰人清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蜀地茶史久矣。春秋战国至两汉时,蜀南疆是僰(bō)人的集居地(《吕氏春秋》、《史记》)。以汉代四川行政区域而论,即在犍为郡范围。《元和郡县志》(卷38)记:“禹贡梁州之域,古焚国也。……汉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发巴蜀卒,自焚道抵群籽,凿石开道二千余里,通西南夷,置僰道,属犍为郡”。应邵  相似文献   

14.
(一 )南朝时饮茶典故中子鸾子尚兄弟颠倒陆羽《茶经·七之事》中的前目上有南北朝时南朝“新安王子鸾 ,鸾弟豫章王子尚”字样 ,后面的全文是 :“《宋录》 :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 ,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 ,子尚味之曰 :此甘露也 ,何言茶茗 ?”有人想把此典故人物说得通俗些 ,写成“新安人王子鸾、豫章人王子尚”兄弟如何赞美茶。文章加了个“人”字 ,便成姓王的了”。恰与笔者同姓 ,我知古之饮茶王氏 ,汉有王褒 ,南北朝时有王肃 ,未见还有这两位王姓饮茶名士 ,待查看他们的生平。检南朝·梁·沈约《宋书》 ,唐初李延寿《南史》 ,…  相似文献   

15.
饮茶风俗谈     
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尔雅》中就提到苦荼。唐陆羽著《茶经》,才把“荼”字减一画作“茶”。魏晋时,饮茶已开始成风。唐代诗人韩翃《茶序》中说:“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到了唐代,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已是茶肆栉比,饮茶成风。陆羽《茶经》说:“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以为比屋之饮”。唐宋时代,以饮茶为主,元代以后,才普遍饮用叶茶。  相似文献   

16.
余姚瀑布茶     
绝迹百年的浙江余姚瀑布茶,别号仙茗、香茗,今已恢复生产。这名茶出在万壑争流的浙东四明山上,野生于岩石缝中,不施农药、化肥。茶叶汲瀑布水气,浴云霞雾霭,色香味俱佳,有其特独的天然丰姿,形若罗汉树枝叶。据文字记载,瀑布茶在汉朝时已有名望,唐朝时,陆羽《茶经》上对余姚瀑布茶已有明确记述。若余姚之瀑布兮,尤《茶经》之所夸。历代骚人墨客为之称颂。明朝思想家黄宗羲深夜品茶,写有诗句“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美国出版的《茶  相似文献   

17.
朱逢秋  保梦兆 《茶叶》1995,21(1):20-21
瀑布仙茗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有多处记述,但其制茶工艺早已失传。余姚市茶叶科技工作者,为恢复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于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当年即被评为省级一类名茶。但由于手工炒制,随意性大,工艺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炒制量又少难以形成规模。为保障和稳定瀑布仙茗的品质,生产能上规模,制茶工艺规范化,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我们于1992年~1994年在手工瀑布仙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茶叶》2006,32(2):F0004-F0004
桐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茗崦不及桐庐。”宋朝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山,水茶。目前全县有茶园3800公顷,其中名茶“雪水云绿”生产基地2800公顷,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名茶基地有1600公顷,2005年产量达335吨,产业总产值19632万元。  相似文献   

19.
以建溪流域为主的闽北各县(市),是我国有名茶区,古代所产茶叶统称“建茗”即“建茶”。见于记载的最早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选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增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冰敲其精壶存煮建茗,共宾客饮之”。此即为公元712~741年建茗──建茶已传输至陕西眉县、名闻国内了。古代茶叶是绿茶类蒸青片茶、散茶,建州以片茶为主且最多最著名。片茶即团饼条。龙、风等是其花色品种。片茶“片大极硬,须场侵之,方可碾。”(毛文锡《茶谱》935年)。由于其制造方法是茶树鲜叶经蒸、捣、拍、穿、封、焙。宋…  相似文献   

20.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