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泛麦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泛麦8号是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高产矮秆小麦新品种。以泛麦8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泛麦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5~19日播种,密度为75万~495万株/hm2时产量差别不大;10月26日以后播种,应适当加大播种密度(390万株/hm2以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优质春小麦品种北麦6号的群体结构的研究表明,优质春小麦北麦6号属高产中间型品种,在良好的条件下,适宜的播种密度范围较宽,基本苗适密范围在450万~750万/hm2,最高密度750万/hm2。为保证收获穗数符合其生理特点,其密度范围保苗株数以550万/hm2左右为佳。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泛麦5号播期播量裂区试验,对其群体结构指标、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泛麦5号在10月16日至23日播种,基本苗在75~150万/hm2之间都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扬辐麦3号在不同播期、密度下的产量情况,结果表明:扬辐麦3号在10月28日栽植基本苗225万株/hm2产量最高,为6 901.5kg/hm2。  相似文献   

5.
泛麦5号9000kg/hm2机械化栽培技术为: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精细整地、合理密植、及时浇水、综防病虫、化控化除、增施叶肥。技术指标为:基本苗150万~225万/hm2,冬前分蘖1500万/hm2,最高分蘖1800万/hm2,有效穗675万/hm2,穗粒数35,千粒重45g。  相似文献   

6.
陈光蓉  孙学映  刘春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25-11427
[目的]为制定三峡麦8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三峡麦8号为试材,采用5因素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基本苗数5项栽培措施与产量的关系,通过模拟寻优找出综合栽培措施决策方案。[结果]建立了重庆市万州区三峡麦8号综合栽培措施的产量数学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9258,达极显著水平;5项栽培措施中播期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施磷量、施钾量和基本苗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显著。[结论]三峡麦8号产量在4282.05kg/h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11月3~6日播种,基本苗207.36万~212.64万株/hm2,施纯氮量55.38~190.38kg/hm2,施磷量71.70~78.30kg/hm2,施钾量57.36~62.64kg/hm2。  相似文献   

7.
赵振邦  李明  王诗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259-259,263
连续 2年对皖麦 46进行了氮肥和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施肥总量一定 ,不同施肥处理对皖麦 46产量作用大小为 :返青肥 +孕穗肥 >拔节肥 >返青肥 >拔节肥 +孕穗肥 >孕穗肥 ,5种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 ;从 6种不同密度对产量的贡献作用看 ,随着密度增大 ,产量逐渐提高 ,其中 30 0万、375万、450万/hm2 基本苗较 2 2 5万 /hm2 以下基本苗增产显著 ,生产应用以 30 0万/hm2基本苗为最佳播量  相似文献   

8.
播期播量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皖麦 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皖麦 44播期弹性较大 ,10月上旬至 11月初播种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最适播期为 10月下旬。不同的播期应采用不同的播量 ,10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12 0万~ 2 2 5万 /hm2 ;10月中下旬播种 ,基本苗 2 2 5万~ 3 0 0万 /hm2 ;11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3 0 0万~ 3 75万 /hm2 。皖麦 44的品质较稳定 ,对播期播量反应总体不敏感 ,主要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筋小麦标准  相似文献   

9.
2006~2007年度皖麦38-96播期、密度试验表明:皖麦38-96的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10月25日以前播种,基本苗以240万苗/hm2左右为宜,迟播可增加到300万苗/hm2。  相似文献   

10.
刘西杰 《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24-124,129
2006~2007年度皖麦38-96播期、密度试验表明:皖麦38-96的适播期为10月中下旬,10月25日以前播种,基本苗以240万苗/hm2左右为宜,迟播可增加到300万苗/hm2.  相似文献   

11.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8和淮麦20在较晚的水稻茬口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低,在基本苗270万/hm2时穗数不足,且每穗粒数比适期播种显著减少,产量较低;在基本苗360万/hm2时穗数较多,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显著提高。而偏春性小麦品种淮麦30和郑麦9023在同样晚播条件下,冬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淮麦28和淮麦20差异不显著,但在27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在36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淮麦30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郑麦9023与淮麦2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和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茎蘖动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麦16在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扬麦13则在基本苗19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播种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扬农啤5号播种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主要采用不同播种期、播种量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实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下降,基本苗120~360万/hm2时,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产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有升有降。因此,为了取得高产优质,基本苗控制在180万/hm2时的水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皖麦19小麦分蘖成穗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杰  张玉同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149-150,152
对历年来皖麦 19群体分蘖动态的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皖麦 19小麦 6 0 0 0~ 75 0 0 0kg/hm2 产量水平的群体分蘖动态指标是 :基本苗 16 5~ 2 10万 /hm2 ,冬前单株分蘖 5 .5~ 6 .5个 ,群体总头数 95 0~ 10 5 0万 /hm2 ,年后最高分蘖 14 2 0~190 0万 /hm2 ,单株成穗 3.8个 ,穗数 6 0 8.34万 /hm2 ,可使群体协调 ,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冀东夏秋粮作物主栽品种与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轮选987在基本苗数225万株/hm2、京冬12号在基本苗数375万株/hm2、京冬8号在基本苗数525万株/hm2条件下均能获得高产,平均产量在6 180 kg/hm2以上;夏玉米郑单958在密度6.75万株/hm2以上、浚单20在密度不超过6.00万株/hm2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平均产量在8 505 kg/hm2以上。本研究结果可为冀东地区充分挖掘夏秋粮作物的增产潜力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强  李艳  成霞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30-30,34
华粳6号密度与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欲获得9.75t/hm2的产量,其栽插密度应为31.5~36.0万穴/hm2,基本苗120~135万根/hm2,高峰苗420~450万根/hm2,成穗330万穗/hm2,成穗率75%左右;总施肥450kg/hm2,穗肥占40%以上。  相似文献   

17.
运用正交回归试验设计,研究了肥料和密度互作下蒙啤麦5号灌浆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氮肥64.5~97.5kg/hm2,磷肥79.05~135.00kg/hm2,钾肥26.55~60.00kg/hm2,种植密度458.00~528.00万株/hm2范围内,增加氮、磷、钾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均可提高灌浆期蒙啤麦5号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过此范围,则其活性下降。从4个因素的偏回归系数看,其对SOD、POD、CAT活性的影响表现为磷肥钾肥氮肥种植密度,说明灌浆期增施磷肥对蒙啤麦5号抗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该试验条件下,蒙啤麦5号灌浆期SOD活性最高理论值为241.65U/g,POD活性最高理论值为1 077.92U/g·min,CAT活性最高理论值为44.83U/g·min。达到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理论最高值的最佳施肥和密度为氮肥(N)102.10~114.30kg/hm2,磷肥(P2O5)95.27~129.98kg/hm2,钾肥(K2O)19.52~86.53kg/hm2,密度447.50~621.93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泛麦5号播期播量的研究表明:10月2日至11月6日,随播期推迟,苗高、叶龄、分蘖、次生根、单株鲜重都明显减少,有效穗略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产量差异不明显。在150~450万/h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苗高、叶龄变化不大,分蘖、次生根和单株鲜重变化比较明显,有效穗明显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播量为75~225万/hm2基本苗。不同播期的最佳播量为:10月上旬75万/hm2,10月中旬150~225万/hm2,10月下旬150~300万/hm2,11月上旬375~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在稻茬晚播情况下的高产栽培技术,2010~2011年进行了种植密度与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华麦5号"在稻茬晚播情况下,以基本苗25万苗/667 m~2、施氮量17.5 kg/667 m~ 2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密度对小麦群个体质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播种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江苏里下河地区扬麦14号小麦播种密度对群个体质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主要采用不同密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上升,实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几乎呈直线下降,基本苗90~330万/hm2时,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产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有升有降。为了取得高产优质,基本苗控制在210-270万/hm2时的水平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