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建立测定马香苓口服液HPLC的特征指纹图谱.【方法】采用色谱柱phenomenex(Gemini C18 110 A:5μm×250 mm×4.60 mm,菲罗门公司);流动相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V/V)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进样量:20μL;流速:0.8 mL/min:紫外吸收波长:300 nm,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对所建立的指纹图谱进行方法学验证,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相对峰面积RSD均小于3.00%,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小于0.20%,相似度计算均大于0.90,符合指纹图谱计算要求;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对12批次马香苓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计算结果均大于0.90,且得出18个共有峰是12批次口服液所共有的,表明各批次马香苓口服液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科学可行,可以作为该制剂质量评价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文志  白志川  段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08-6709
建立双氢青蒿素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双氢青蒿素的药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准确、快速、简便,适用于双氢青蒿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人参果药材的指纹图谱。色谱柱:Agilent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nm,柱温:35℃,流速:1.0mL/min,分析时间:100min。共标示出人参果药材指纹图谱中7个共有峰。利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进行评价,建立了共有模式,并以相关系数评价指纹的相似性,10批人参果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9批在0.96~1.00之间,1批低于0.90。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人参果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建立黄精UPLC指纹图谱,为鉴别不同来源和品质的黄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精的UPLC指纹图谱具有15个共有峰。不同材料黄精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都大于0.9,表明5个不同来源的黄精之间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建立不同产地玄参药材甲醇溶解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玄参质量提供了新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重庆市武隆县玄参等10个不同产地玄参样品。色谱条件为C18柱,甲醇-1%冰醋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本研究将有助于玄参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HPLC法测定了10个不同产地的玄参样品.色谱条件为C18柱,用甲醇-1%冰醋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0 nm,体积流量1.0mL·min-1,柱温30℃.结果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玄参质量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湘玉竹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湘玉竹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采用Welchrom-C8(4.6 mmx250 mm,5μm)色谱柱,0.2%磷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果表明,建立湘玉竹HPLC指纹图谱,标定10个共有指纹峰.该方法准确、可靠、有效,可为评价湘玉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白花蛇舌草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白花蛇舌草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不同产地白花蛇舌草共有13个共有峰,除栽培白花蛇舌草外,与对照图谱相比,各地野生白花蛇舌草相似度均在0.90以上,说明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可用来对白花蛇舌草进行定性及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姜辉  王艳艳  孙佳明  王英平 《特产研究》2011,33(2):22-24,46
建立龙胆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以龙胆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4.6mm×250mm,5μm),甲醇-水二元梯度洗脱模式,流速为1.0m/min,检测波长为270nm,建立了10批不同批次的龙胆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各批次龙胆提取物进行了质量评价。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龙胆提取物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毕节大方圆珠半夏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采用HPLC法对10批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时间的圆珠半夏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测定的10批半夏样品有23个共有峰,共有峰面积为91.6%~95.8%,相对峰面积的RSD为0.12%~0.40%;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从0.182~1.810min,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在0.02%~0.10%。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圆珠半夏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家农产品收储政策的调整变化,分析了潜江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潜江市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综合种养,发展循环农业;耕地用养结合,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目标定位。提出了着力推广三大技术、重点建设三大工程、开拓创新三大平台的主要任务,以期有效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文章在阐明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涵义基础上,指出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分析,得出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国新  王秀萍  鲁雪林  王文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0-4751,4764
综合分析了唐山滨海盐碱地区土壤资源分布状况,提出该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应遵循高产、高效、综合、生态的“盐碱农业”战略思想,并提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状况的3种农业发展模式,即冀东冲积平原区的高产高效农业模式、冀东滨海交接平原的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和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军 《农学学报》2011,1(12):31-33
从追溯循环经济理论起源着笔,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深刻内涵,总结提炼了新时期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即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简要回顾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文将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划分为山地型、平原型、水泊型和城郊型四类模式。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探讨每一种模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之间能量互换与循环。并通过对典型县市的生态模式运作分析,为江西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借鉴,推动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通县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建设。采取多部门参与,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实施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三大工程和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工程为依托,加大林业投入,着力打造绿色通道、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等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1%,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生态农业研究的三个缺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生态农业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生态农业的研究也存在三个缺陷:定义本身的缺陷、战略特色的缺陷和对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缺陷.指出这些研究的缺陷,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业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能够孤立地实现的.生态农业的职能在农业内部系统良性循环与外部环境良性循环的共同作用中生成.黑龙江生态农业建设呼唤完善的法制环境,要求实现生态文化、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20.
荣建英  冯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19-10021
为了协调好农业高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淮安市淮阴区为载体,分析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及制约因素,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农业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农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及食物链原理,对淮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